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周易》文本性质的界定,学界常用一句很通用的话概括,即《周易》本为卜筮之书。这句话对《周易》性质的界定似乎不全面,也似乎降低了《周易》的地位与价值。《周易》具有卜筮和德性之二重性已得到学界公认,孔子晚年易学观发生重大转变,原因是孔子发现了《周易》的"德义",但这其中的逻辑关系要分析清楚,即《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还是经孔子的德性解释之后才具备的。如果《周易》的"德义"是本已有之,而不是经过孔子的解释才具备,是孔子晚年发现了《周易》其中的"古之遗言",那么称《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是不全面的,起码应该称《周易》不只是卜筮之书,或者称《周易》是穿着卜筮外衣的有决策之用的体现文王与周公"德义"思想的教化之书。  相似文献   

2.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3,16(4):19-24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经历代儒生的改造,逐渐演变为哲理之书。之后,《周易》中的吉凶悔吝、福祸休咎,不再由神秘莫测的天命来决定,而是由人的道德行为及周围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决定。《周易》中的吉凶并不是绝对的,吉和凶都是有条件的,并且不断地相互转化,吉凶最终取决于人为。“吉凶由人”是《周易》的基本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3.
对《周易》性质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指出 ,在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为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认《周易》为讲德义的书。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 ,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采用的是“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其结论是或然的。进而认为 ,《周易》是一个形式系统 ,按照《易传》的解释 ,“占”只是次要功能 ,主要意义在于其中蕴含了天人哲理。作者最后将《周易》归结为是凝结着历史经验、道德、感悟、天人智慧和民族情感的一个形式系统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由于经孔子之手进行了整理和阐述,于是便成为儒家经典。后世出现了《易传》,《周易》便又包含了“经”、“传”两个部分。而《周易》也便从单纯的卜筮向哲理方面转化。汉代定儒学为一尊,并将《周易》作为六经之首。所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基础理论之一的《周易》,在整个封建时代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就《周易》在治政方面的功效进行了概括的论述,以便以一个侧面说明儒家学说对封建政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存有一种观点,朱熹重新确立了《周易》文本卜筮性是哲学思维的倒退。这种说法过于轻率。其实,朱熹重提《周易》卜筮性有其历史原因和学术整体发展的思考。朱熹主张易学解释当先从卜筮入手,恢复《周易》文本卜筮话语,主要是为了纠正易学解释中出现重义理、轻卜筮的偏差。他的意图未真正将卜筮与义理对立起来,否定《周易》筮占话语所蕴涵的义理,而是把卜筮和义理视为文本应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倡易学解释先以卜筮话语解读之,然后推演其中义理。以此出发,理解卜筮视域下《周易》象、数、辞、理之间的关系,即先有理后有象有数,以象数符号为理的表现形式,象、数、理三者不可分。就解释学而言,朱熹一方面承认了《周易》是卜筮之书,尊重历史传统,反对人为割断历史、无视文本卜筮及卜筮视域下形成的象数。另一方面,不固守历史,而是着眼于文本意义开放性,以解释"圣人之道"为目标,认同孔子、王弼、程颐等人在各自不同时期所作出符合"现实"或"当下"的接近易道的合理偏见,为易学哲学提出了清晰完整的解释路径,即以历史发展为视域,由卜筮解释入手,用形象的象数符号解释抽象"阴阳之道",完成了由历史到现实、由卜筮之象数到易学哲学解释。因此,朱熹重新...  相似文献   

6.
<正>一、当代学者的探析经过古史辨时期的多方论证,《易经》为卜筮之书,《易传》为哲理之书,两者性质不同,已渐成定说,但孔子与《周易》经传关系的争论,并未就此尘埃落定。以《鲁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论证孔子未尝读《易》之观点,虽然风行一时,甚至使得郭沫若改变了对《周易》经传时代的推论,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然而对部分学者来说,若无更多确切有力的证据,仍倾向于接受孔子读《易》、传《易》的旧说。而有学者则因肯定《易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周易》便是其中之一。《周易》是卜筮之书。最初,它的确是地地道道的卜筮,然而,经过发展之后,由于发生了质变,于是有了哲学的内容。《周易》把整个自然界作为摹写的底本,  相似文献   

8.
卜筮在我国起源甚早。卜筮本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它以预设神灵的存在为前提,当人们对自己要做的事的结果没有把握时,就通过卜筮来征求神灵的旨意,以为行动的指南。然而正是在卜筮这种宗教迷信活动中,却在殷周之际产生了富含哲理、极具人文色彩的《周易》,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基础。那么,是殷周时卜筮活动本身已经发生了人文主义的转向,然后反映到《周易》上来呢,还是《周易》的创作才促成了这一伟大转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殷周时的卜筮进行重新审视。在传世文献中,最早对殷周时卜筮有较详细论述的是《尚书·洪范》篇中的…  相似文献   

9.
张旭 《云梦学刊》2016,(6):43-48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在春秋到汉代前期,经历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易经》本为卜筮之书,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对它的解释逐渐脱离卜筮的限制。因为在卜筮与道德解释之间,存在着决定论与道德自由之间的冲突。在春秋时代的解释中,由把经文的描述句解释为条件句,实然问题变为应然问题,完成了向德性解释的重要转变。《易传》面临的问题核心不再是决定论的问题而是道德选择的应该的问题,并在存在论上完成了关于世界的存有和人的行为秩序之间关系的重要说明。在这种说明中,虽然仍然保留了占卜的地位,但其核心已经是在"时""位"的变化中来讨论道德实践,其面临的问题则是占卜如何融贯地解释阴阳变化和六十四卦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周易》历史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历史观研究谭德贵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目前学术界主要有四种看法:1.卜筮的、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从《易经》的产生来看,它是周人在继承前人卜筮方法并加以改造的条件下,对一切军国大事长期占卜的历史记录,在这个意义上讲,“易本卜筮之书”(朱熹)...  相似文献   

11.
在和西方哲学的比较之中,学者多以为中国传统哲学偏重于道德体验或心性修养。郑万耕先生指出,这是脱离经学史研究的一种误解。以《周易》为例,讨论道德内容、道德体验、道德修养固然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周易》的作者及后代的易学家是基于对卦象、卦形的解释而引申出了道德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独特,影响深远。《周易·大象传》集中体现了"解象、释名、析理"的论说模式。《周易·大象传·豫》之言基于"雷出地奋"的卦象,而引申出了上古先王祭祀的对象及卜筮和制作音乐的目的,"崇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内容。《周易·大象传·豫》所云"以配祖考"与古文献中"以配上帝"明显不同,反应了祖先至上的意识。严灵峰先生以为《大象传》的文字和卜筮的繇辞毫无关系,而且是由《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精选出儒家有关政教的中心思想编纂而成的。但结合上下文分析,反而可以证明《中庸》援引并发挥了《大象传》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正>兼具史学家、经学家和文学家的班固,虽然本人没有阐释《周易》的专著,但是负责编集了《白虎通义》,可见他当时在经学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白虎观会议不仅阐述了五经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肯定了《周易》的特殊价值和地位,并且将五常与五经相配,《易》由卜筮之书上升为儒  相似文献   

13.
朱子以"《易》本为卜筮之书"观念来解读《周易》卦爻辞,形成以复古为创新及跨越王弼注、孔颖达疏的高峰,上接汉代易学,溯及先秦易学,运用易象数学注解《周易》,获得易学史第三个里程碑的评价。其意义在于朱熹以此观念为中介追述作易者内在忧患意识,强化趋利避害的思想于内圣外王的意义,完成了朱子易学思想体系建设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为人们的进止选择提供参考。《周易》亦是一部义理之书,为人们明道而知德奠定思想基础。《周易》中蕴含着丰富的“知止”思想。首先,按词性分类,《周易》之“止”的含义可划分为名词、动词、状态词。其次,对于人何以能“知止”的问题主要从能力与需求两个方面展开。最后,《周易》经、传亦存在对人应当如何“知止”的回答,对于我们在当今时代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期,巴蜀书社出版了陈德述教授所著《周易正本解》(以下省作《正本解》).《正本解》是陈德述教授多年心血之结晶.中国周易研究会首任会长、著名易学家唐明邦先生誉之为"对数千年来解《易》方式正本清源而获得的易学硕果",披览之余,深以为然,谨述感言于次. 一、表面上看,《周易》是卜筮之书,然而文王、周公、孔子借此向世人传播了历代圣贤的思想,此即所谓"神道设教","寓教于筮".《正本解》抓住《周易》义理寓于象数的特点,以义理与象数的统一为解卦基本原则."周易正本解"就是旨在正本清源地解读周易.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周易》是一部了不起的书。先秦古籍中,大概没有比《周易》更古奥奇特、更复杂丰富,同时也没有比《周易》更难理解、更易被曲解的了。 《周易》是我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起点,其中的菁华可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可惜因为它曾作为卜筮之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而历代易学家又多从唯心主义方面肆意歪曲或借题发挥,由于这层层迷雾的笼罩,使后人很难认识其“庐山真面目”。 解放后,我国一些学者以马列主义作指导,对《周易》进行了新的研究,使易学获得不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2001,(4)
李存山在《江苏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2期撰文《对〈周易〉性质的认识》指出 ,历史上对《周易》性质的认识可主要归于两类 :其一即朱熹所指出的“易本卜筮之书” ,其二是孔子提出“不占而已矣” ,将《周易》转化为讲“德义”的书进而经《易传》解释 ,《周易》成为囊括宇宙间一切之理的“全息”系统。作者认为 ,《周易》占筮一方面是神秘的 (或迷信的 ) ,另一方面是理性的 ,即以“其取类也大”来论证可把所占之事归于某一类而测出吉凶 ,它用了“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 ,推理的结论是或然的。作者认为 ,可以将周易系统视之为三 :其一是历史文…  相似文献   

18.
一、四重世界的认知模式《周易》经文大体成书于殷末西周之初,十翼则大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周易》本为卜筮之书,与巫术有源远流长的复杂关系。《周易》是古人用来处理天神、地祀、人鬼与人四者之间的变化沟通关系的重要经典之一。汉代的著名象数派易学家京房早就认识到《周易》是处理天神、地祗、人鬼与人之间的经典,《京氏易传》卷下云:“孔子曰:一世二世为地易,三世四世为人易,五世六世为天易,游魂、归魂为鬼易”。京氏认识到《周易》包含天、地、人、鬼四重世界,殊为难得。《周易》首乾卦,乾为天,次为坤卦,坤为地,可见,《周易》十分…  相似文献   

19.
冠居“群经”之首的儒家经典《周易》,由“经”、“传”二个部分组成。“经”部分因为具有奇特玄妙的卦形符号系统、简古而奇奥的卦鱼辞文字,以及它们卜筮的原貌、古远的传承等因素,因而笼罩着恍格窈冥的神秘的象征色彩,被视为最艰深难懂的先秦典籍。孔子及其门弟子后学撰著的作为解“经”的权威性的文献──《易传》(或称《十翼》),对原属卜筮之用的“经”进行了定向的阐发,从而赋予“经”部分以系统的哲学思想内涵,影响至为深远。《周易·系辞上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大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  相似文献   

20.
<正> 《周易》的经文称《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作为卜筮之书,它承认鬼神的存在,所以书中充斥着对鬼神、天、帝的崇拜,反映着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世界观。《周易》的传文称《周易大传》,产生于战国末年。两书相隔七、八百年,社会经历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思想意识上也完成了从神学到哲学的蜕变。因此,它以无神论去否定有神论,以唯物主义自然观去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世界观,标志着人们的认识水平已进入了理性思维的新阶段。然而过去的经学家们总是以《传》不破《经》奉为师承家法,混淆了二者的性质。实际上,《周易大传》恰恰是以解《经》的形式而破《经》。由此也就说明,深入探讨《周易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