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文化词语的翻译 ,认为文化词语的翻译不必意译 ,有时直译加注更能保留原语的风格和情调。  相似文献   

2.
海外出版物中,汉语文化词语翻译通常采用直译、先音译再加上直译作为注释、音译加脚注、直译、直译与文化对应词并用、借译以及直译加脚注等方法,而汉语文化词语翻译策略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译者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文化载体,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深地烙印着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和折射着某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同样负载着文化信息.透过词语,尤其是文化词语,可以窥见一国民族文化的状况.词语的翻译策略有归化和异化两种手段,但对于文化词语而言,异化翻译似乎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与国之间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整理和介绍也随之增加。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民族文化中的特殊词语及其汉英翻译有哪些特点,在具体的翻译操作中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从技术层面上以云南民族特有事物及特殊词语的翻译为例,作了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首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的方法,翻译者应该成为民族文化的研究者;其次,多采用音译、意译、解释性翻译、以及描述的方法至关重要;再次,对目的语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分析判断;最后,要从外籍人士的原著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文化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翻译在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时,有两种文化取向:译语文化取向和源语文化取向。这两种文化取向各有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译语可接受性强,迎合了译语读者的文化心理,缺点是导致了源语文化亏损。后者则相反,它保留了源语词语的文化形象,但译语词语对读者产生陌生感。以源语文化取向翻译的词语要经过由陌生到接受和融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翻译在选择文化取向时应考虑译语的可接受性和源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6.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滋生的土壤.语言中的文化信息是通过语词体现出来的.文化词语的翻译方法有意译、直译、直译加注法和套用译语成语或习语.  相似文献   

7.
基于《三堂会审》的译文分析,结合语用学理念,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讨论了译本中意义的有效传达和理解。由于翻译不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而是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翻译对等理应包括语用对等。外译中国文化经典时,在语言形式对等和语义对等的基础上,增加语用对等维度,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提高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8.
根据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意义分为言内意义、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指称意义为语言符号最基本内容,是其他意义的基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再现指称意义。由于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中完整再现指称意义并非易事。通过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差异、语境对词语指称意义的制约、词语指称意义翻译策略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名是特殊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因此,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特殊对待。但藏语人名被汉译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既不利于交流和藏文化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本文就此展开研究,对藏语人名汉译及其规范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初步看法,旨在人名翻译趋于规范。  相似文献   

10.
亓文香 《人文杂志》2012,(4):187-189
汉语典故文化源远流长,典故词语数量繁多,本文基于对《汉语大词典》中所有典故词语的统计和整理,从典故词语本体研究出发,从结构形式、形成方法、蕴含意义和典源文献等不同的视角对典故词语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进行了关注和思索。  相似文献   

11.
李悦 《社会科学论坛》2007,(20):151-155
本文以《围城》原著及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语料,从语言、文化、思维与翻译关系的视角,研究同一部作品中相同或相近词语的不同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词级概念结构的认知理据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词语是基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认知范畴体现,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通过分析概念结构中的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翻译实质的认识过程,指出译者进行概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而英汉实例概念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翻译方法的局限性之所在,并尝试采用整体思维和概念联想为英汉词语翻译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以便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将翻译纳入概念整合网络,使之具有动态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中外主要翻译理论主张,从翻译的文化参与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文英译;通过实例,说明古诗文英译可以采用增译、借用西方典故和注释等方法将等值翻译与再创造翻译相结合,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明翻译的文化参与对表达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是决定文化传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础条件。从文化翻译和跨文化传播学结合的视角,考量对外文化传播文本翻译的策略选择,指出根据翻译目的、文化传播译本功能、传播学受众因素等综合考虑,灵活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追求对外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黄英 《天府新论》2007,(5):121-122
不同的文化会对词语的内涵意义,尤其是习语的内涵意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准确地理解和翻译原语语言的内涵意义,译者首先要精通原语和译语的文化。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用保留形象、移植形象、转换形象等策略,以便译出原语的形象、喻意、修辞,及其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多类、多义现象,因此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是很必要的。完全按照原文的句式和字典的释义进行翻译是不够的。要翻译得准确,需在词性、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双方文化习俗等方面下功夫,切忌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以免出现误译。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编纂与近代西方法学词语的引进及发展互为促进,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考证“宪法”一词的翻译史与概念史,有助于揭示近代法律词语的生成与演化规律.清末民初的法律辞书作为近代法律语言的记录者,可真实客观地反映西方法律词语传入中国时的最初汉语形态,是研究近代法律词语形成、翻译与传播的理想脚本.  相似文献   

18.
词语翻译的要点,就是时时刻刻结合语境选字用词。可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简单地照搬辞典往往会问题百出,因为辞典只是一种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它不可能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引申、转用、演变等做出详尽的解释。可见,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贵在探索和创新。那么,翻译通常怎样选择语境?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呢?一、思维与联想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镶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翻译时必须把握其民族某个时代的文化历史特征和民族特征。如果原文的遣词造句、笔调韵味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是译语读者所不熟悉的,那么译文…  相似文献   

19.
刘丽华  谢洁 《云梦学刊》2008,29(4):144-146
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词语意义.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不是词语的代替.由于语言承栽着历史、文化、艺术、风俗、生活习惯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差异,因此,在语言互译时,运用语义理论指导翻译实践,能使译者更准确地理解原文,将原文的意义、风格更好地再现于译入语.  相似文献   

20.
对林语堂的Moment in Peking中的文化传输运用目的论进行个案研究。功能学派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翻译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并决定翻译方法。林语堂的代表作Moment in Peking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传统称谓、风俗习惯、食物服饰、道家思想等。将目的论与Moment in Peking及其中译本中的文化实例相结合,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及目的论在文化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希望借此能够给中国文化翻译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