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状况为切入点,具体联系福建农村劳动力规模和行业的分布、劳动适龄人口的迁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等基本分析,来认识福建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加速时期的内涵和特征及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来的现象.在新的历史阶段,湖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正呈现出规模化、年轻化、性别失衡化的态势.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依次为经济原因、发展原因和个人生活和态度的影响等.劳动力大量外流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是双重的,对当前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甘肃地区农村劳动力样本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家中常住成年人数量、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亩均产出水平、居住地理位置和农业经营收入等多种因素和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总体情况,我们于2005年下半年对湖北省襄樊市71个村农民外出务工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分别从地级市、县、乡(镇)、村四个行政层次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现象和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数据,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均收入、农村人均耕地以及农村自然条件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力流动与迁出地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之间遵循一定规律,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根据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迁出影响的分析,农村劳动力派出对农村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不利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村非农劳动力享受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依据《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所获得的数据 ,对农村非农劳动力享受的社会保障状况从整体比例水平、项目选择 ,地域及企业单位分布差异 ,收入来源地情况 ,自身素质条件包括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依据《中国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所获得的数据,对农村非农劳动力享受的社会保障状况从整体比例水平、项目选择,地域及企业单位分布差异,收入来源地情况,自身素质条件包括受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9.
安徽省劳动力分布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首先根据各地区经济实力对安徽省17地区进行合理划分,再对各地区进行劳动力的地理分布和动态演化分析,得出安徽省劳动力分布聚集现象显著。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差异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α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检验,发现:2001-2009年安徽省整体及各地区不存在。收敛,且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实力、各地经济发展禀赋以及政府政策、体制影响所致。文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分别为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情况如何?流 向怎样?收入多少?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重庆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于2001年一季度专门针对农民外出务工问题对180个村的1800户农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民情民意专项调查。 一、三成以上的农村劳动 力外出谋生,半数以上的家庭 有外出务工者。 被调查的180个村,平均每个村农村人口1432人,劳动力768人,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250人,占劳动力的比重为32.6%,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5%,在被调查的1800户农民家庭中,2000年有人外出务工的农户达976…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研究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流动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农民工的研究范式总体上经历了由结构主义向新古典主义的转变,并在分阶段地演化。按照切入视角的不同,研究进程可以划分为两部门、三部门和市民化三个阶段。两部门指的是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三部门指的是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城市正规部门。市民化则包含实现非农产业工人的转变,社会身份的转变,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无形的市民化四个方面。目前,相关研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讨论了农民工这一特殊劳动力群体,但在一些问题上相关研究还是反映出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的外来流动人口中,务工就业型达到300多万人,形成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特征以低档、节俭型为主。由于来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挣钱养家生活,所以储蓄倾向高于消费倾向。在未来几年内,消费行为特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针对这些消费特征,企业应该有的放矢的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央政府对农民工城市化在整体上由限制转入鼓励以来,各地方政府竞相推出了促进农民工城市化的个性方案。通过对农民工城市化宏观层面上整体判断,中观层面上体制制约因素,微观层面上农民工成本支付能力,以及地方政府激励相容性的阐析得出:成本支付是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的核心,而在城乡统筹前提下的农民工自由选择权是关键。在农民工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不应该制定功利性的目标和政策。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的社会保护:劳动政策的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世纪80年代初,当农民工从农民阶层中分离出来时,国家没有及时通过劳动政策与法律对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市场化时代的新型劳动者的地位进行确认。可以说,国家劳动政策的缺失是造成我国目前农民工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随着农民工队伍的壮大,特别是他们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加强,以及他们生存环境的恶化,国家才开始调整与农民工的关系,视其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并通过劳动政策对农民工的权益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业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领域,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建筑职工同等的待遇,在劳动保护方面还十分欠缺。本文分析建筑领域农民工劳动保护现状,探讨劳动保护不足的原因,提出完善农民工劳动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身份认同不仅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是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一问题,关系着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动态,而且关系着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南京市1 997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工作状况、社会关系、社区环境等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运用交互分析和多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并相互印证,认为健康状况和他们的市民身份认同存在着非重合性、而工作经验的增加、居住环境的改善、心理压力的增大、社会排斥的减弱, 使得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基于此,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社会资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减少社会排斥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善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法律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利,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行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健全劳动司法保障机制,加快法律援助进程,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决定了自身的可雇佣程度。把农民工可雇佣性分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胜任能力,其中人际交往对农民工的可雇佣性影响更大。农民工可雇佣性在企业是否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性别与受教育程度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企业提供的培训学习机会及提高受教育程度能显著增强农民工可雇佣程度,女性农民工的可雇佣性要低于男性。政府应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保障女性农民工的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劳工标准与农民工人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劳工标准相比,我国农民工人权保障在工会组织权利问题、平等就业权问题、集体谈判问题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形成了障碍。因此,完善有关人权和劳工权利方面的法律,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是国际人权公约所要求的,也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社会条款问题,我们事先作好法律准备所必须的。  相似文献   

20.
女性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个群体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关注这一类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应从她们融入城市的性别分工模式和心理障碍分析入手,探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独特性,并完善女性农民工的法规政策,加强普法教育,着力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要发挥妇联组织、工会组织及社区的作用,推动女性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