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对体育的重视度不够,学校体育片面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近期目标,缺乏长远的培育锻炼意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和终身受益的教育。课外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意识的提高和体育锻炼能力的加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培养时应该加强课堂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加强对体育习惯的培养,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3.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学体育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学时期又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运动兴趣、运动习惯、运动意识是促使学生参加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在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使学生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4.
中职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阶段,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纽带和桥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的初探,提出了加速中职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阶段。高校体育将直接影响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在响应教育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的同时,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兴趣,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天地.本文着重以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通过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力求让学校体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期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培养社会创新型人才,本文从体育社团活动创新研究出发,阐明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体育社团活动”是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在大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虽说这是由自身条件、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造成的,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大学生们对体育教育认识不足。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更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阶段。因此,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意义重大。本文试就体育意识在高校的培养现状及对策做一探析。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13~20岁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态度、活动时间、强度、频率以及活动内容等的教育,关键是体育习惯是否养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学校体育锻炼不足是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但是,把体育习惯养成的责任都归结于学校体育显然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促使学生智力、体质的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和健康的审美观。本文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涵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13~20岁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态度、活动时间、强度、频率以及活动内容等的教育,关键是体育习惯是否养成,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原因何在。学校体育锻炼不足是青少年体育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但是,把体育  相似文献   

12.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为了增强体育课的趣味性,我把跳绳教学纳入体育课程中。想通过跳绳教学,让学生掌握跳绳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享受运动的乐趣,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活动,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中乐,乐中练,练有所获。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要求,学校体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目前还有不少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根据目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探讨影响中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彦庆 《经营管理者》2013,(1X):291-291
最近西安有30多所高校的运动会都已经取消了长距离跑步项目,学生体质下降以及害怕猝死发生是学校这样做的最大原因。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我不太赞同。体育锻炼安全问题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安全科学地、合理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要"知其然",更有"知其所以然",就是说不仅让学生学会体育锻炼的技术和方法,还要了解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及手段,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年来学校体育出现的一个新名词,它既不是过去我们理解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不是过去我们所认为的课间操,它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余体育锻炼组织形式,有些地方称之为“间操课”。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一般是利用上午或下午的一次课间休息时间,并做适当的延长,一般为30分钟左右,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它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折射学校管理的一面镜子;既体现着学校校风校纪、学生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16.
有效课堂教学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实践《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教学。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小学数学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这不仅是顺利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而且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乃至一生的成就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一、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活动,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求:阳光体育运动要和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密切相连,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  相似文献   

19.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被很多体育教师运用到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人格,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在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没有达到学校体育的既定目标,因为积板地学习生活要求定期的体育活动,现在绝大多数的学生不能确保通过定期的体育活动使身心理受益。表现形式有心理障碍、体质下降、肥胖增多等。加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