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选择。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很难兼容,而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这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属性,其本质特征、发展方式、动力寻求、发展宗旨、根本原则、目标设置等都可以在中华文化中找到源头和依凭,是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集中表达,是中华文化对中国发展道路选择发挥重大作用的鲜明体现。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心理支撑。道路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最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是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面对文化同质化的挑战,应积极开展中华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加强中华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健康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下而复兴,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同与超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超越中华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 ,需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和“三个代表”的实践者。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单靠他们的自觉要求和努力是不够的。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需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加强理想教育 ,使学生把个人的目标同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嘉璐 《文史哲》2004,(2):5-11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它可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别。中华文明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中华文化来源是多元的,商周以来,中原文化逐渐向外扩散,并吸取周边各种文化,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任何文化,单凭自己的内部力量,难以有大的发展。中华文化在成长和细密化过程中各种学术异彩纷呈,并以其博大的胸怀广泛吸收异质文化。20世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从封闭消沉走向文化自觉的历史。民族的文化自觉决定着文化走向和建设的快慢、质量的高低。当前,应该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鼓励发展雅文化,建设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好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6.
道路认同指涉民族成员对国族与文化的情感归属、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赞同与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族自觉。道路认同的价值指向以尺度、原则、规律、目的的辩证统一,形塑于祖国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相互联结与层级演进中,诠释民族成员的思想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观念,阐析其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动机与归宿。作为践行生态文明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举措,生态移民的价值指向以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为价值要求,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引,凸显了与道路认同趋同一致的价值理念。就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而言,三江源生态移民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目标实现为价值指向,导引人们对生态文明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承认、情感归属与理性自觉,以此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人才后备军,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责任意识、维护边疆安全的时代使命,也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高校与中华文化相关的课程接受度参差不齐,互联网和自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也产生一定冲击。注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培育机制的构建,要客观看待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形成文化认同机制;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形成情感认同机制;深化具身认知,形成行动认同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推进常态跟进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下的民族交融指涉多元一体族群交往中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阐述和谐共生、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民族关系构型。以时空情境和价值图景现实表征的视角,审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的归旨契合,不仅映射了中华民族利益一致的关系形态特质,而且投影了中华文化承认、归属与自觉的本源指征。以民族交融的时空情境管窥其内部次生多元一体的民族凝聚特点,河湟汉藏边缘地区多元族群在其文化交融态势中共演着区域空间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意指。从历时与共时并蓄的交融情境出发,聚焦次生多元空间场域中民族交融的何以可能;从多元与一体共演的文化构成出发,揆褚多元族群交融关系中的文化认同价值;从多元场域中民族交融的认同指向出发,诠释族群文化交融境遇下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语境与社会情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对于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自信理论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的精神旗帜,兼具着内驱力和发展目标的重要角色,对于焕发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促进民族融合、繁荣中华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通过在道德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对于时代使命和教化责任的自觉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浓缩整个社会道德理想、反映全国人民共同心声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精髓和标杆.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并充分发挥道德自觉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梁康保 《南方论刊》2007,(12):74-7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目标,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掀起新一轮文化建设高潮。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时代,伟大时代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  相似文献   

1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的精华所在,而民族文化则是养育和承载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民族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需要有对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需要有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更需要有付诸社会实践的自觉参与。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核心价值观统领的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民族精神风尚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的价值观念系统,是体现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相统一的价值体系;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主导、整合、包容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也需要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价值观念、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相对缺失,表现为对历史文化的漠视,崇尚外来文化轻视民族文化,重视大众文化偏离主流文化.高校应从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加强文化能力的培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云南民族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由此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包含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以其独特、生动、多样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来,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步伐,云南的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自1996年云南省六届四次全体会议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以来,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的特点出发,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尽早实现民族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史少博 《学术界》2023,(3):146-153
“文化”是属人的概念,即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任何国家都有着自己国家独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不断成长起来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后焕发出无限活力的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新时代文化;是文化自信持续提高的文化;是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的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文化繁荣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当代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因此,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投身文化建设实践,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强化制度措施落实力度,把我国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问题已经成为关乎中国未来文化安全、关乎中国人才成长、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因素很多,既有外源性的客观因素,也有内源性的主观因素。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现状及其主、客观影响因素,是深入研究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问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创造着文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不仅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时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养成健康的职业心态,面对就业形势,学好知识,培养良好的兴趣和特长、能力与素质,为职业理想的确立做好准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理想;社会需要;职业心态;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