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凡恩 《宿州学院学报》2009,24(4):12-14,43
劳动力转移的情感成本是转移者和家人对情感的极大需求与彼此在空间上脱离的矛盾所产生的成本,它具有涉及人群多、数量大、内隐性强、易忽视、时间的边际递增和诱发相关成本高等特点。情感成本可以在假设本地存在一个与外地一样企业、并不计旅费的前提下,用人们愿意放弃情感享受而得到的工资增量来衡量。通过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做好留守人员的安抚工作、落实休假和带薪休假制度、做好农民工探亲的交通工作等来降低情感成本。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企业在经营决策及成本核算过程中,主要把目光和注意力集中在原材料、劳动力、费用等显性成本上,把显性成本作为衡量决策方案优劣及企业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忽略了决策者权威失灵成本、信息失真成本、影响力成本等隐性成本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大影响和制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用现代经济学和现代管理学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的隐性成本,从而采用各种现代管理手段降低甚至消除隐性成本,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四川丘陵地区农村不断增长的富余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富余农村劳动力要进行必要的转移,这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农村劳动力的特点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了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性和有序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业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诸多负的面影响。本文深刻地分析了这些负面影响,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入手,得出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1991-2010年西部12个省际单位的面板数据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生产率正相关,与城镇登记失业率负相关。其中,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影响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出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于深刻的历史根源和众多的社会因素 ,导致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 ;农村内部、乡镇企业和城市化运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以及城市自身就业压力巨大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应积极探索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从劳动力视角看,抛荒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中耕地没有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或结合不充分,前者为显性抛荒,后者为隐性抛荒。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农村的调查研究,发现劳动力数量、质量、结构和价格,对显性抛荒和隐性抛荒有不同的影响;发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耕地抛荒并存。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必须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益,吸引劳动力务农。为此提出按产量奖励、经营权竞拍、适当提高粮价和不同种类耕地实行差别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和评价传统理论和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突破单一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传统思维,构建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受迁入地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迁移成本变动因素影响的理论模型; 并且根据全国29个省市1995—2006年的面板数据,经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关系检验,利用回归模型,估计分析了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因素?包括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和非农收入成本因素?包括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度。估计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非农产业生产总值比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正相关,城乡消费支出比率、城镇失业率分别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价格成本和就业风险成本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呈负相关关系,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实际收入变动因素、转移就业的机遇因素、转移就业的风险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程度。由理论构建和实证分析可知,要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合理转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非农收入的实际效用,二是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1995~2006 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29 个省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二者互为影响。实证分析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所发挥的积极效应,应着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鉴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收入边际效用的影响,又受到非农收入成本率的影响,为促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既要提高非农收入的边际效用,又要降低非农收入的成本率。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举措造成农村必需劳动力的缺失以及农业生产者素质的弱化,片面推行“非农化”、“去土地化”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会加重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对农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侵蚀和破坏,而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以往“离土离乡”以及“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需要转变研究视角,寻找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的创新思路即立地转移。  相似文献   

11.
界定了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内涵,认为消费者除了支付显性成本外,还要为品牌支付信息搜寻成本、道德危机成本、专属陷入成本等隐性成本,隐性成本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出了降低消费者信息搜寻成本、道德危机成本、专属资产陷入成本等隐性成本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湖北是农村劳动力大省,但不是劳动力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分析了湖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阐述了外出务工、内部转移、乡镇企业吸收、城镇化建设是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流向,针对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应该从制度改革、经济增长方式、政策与劳动力素质等角度解决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劳动力素质与转移不适应、缺乏统一市场引导、城镇及三产吸纳能力减弱以及城镇化战略有地域局限等困难和问题。经分析认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农村技能教育以及扩大对外劳务输出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4.
在总结当前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研究聚焦城市推拉力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探寻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回流背后深层次动机时不能抽离劳动力长期嵌入的农村情境的观点.分别从经济、制度、社会和符号四个维度入手构建了相应的结构模型,收集广西和贵州两省区1611份实地调查问卷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和Logistics逐步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修正.结论显示:虽然农村经济落后依然是推动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但农村制度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而且它还成为束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重要阻碍力量.农村社会因素和符号因素对西部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回流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嵌入度对劳动力回流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它对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调节作用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其进行科学转移、合理配置是促进经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内在要求和关键衡量标准。本文结合山东省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发展变化,劳动力区域、行业分布情况,对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变化,转移特点,山东省各产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变化以及阻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托达罗(M.P.Todaro)的预期收入理论、高国力的区域数差理论、哈里斯(J.R.Arris)的收入假定理论、蔡的制度影响理论的学习借鉴,提出了在省内重点向以济南、青岛为两端的8座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发展链进行转移,在省外重点向南方区域——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向北方区域——辽东南城市圈等区域转移的思路,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布局进行了独特思考和认真分析,为今后加快推进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必要措施.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状态,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在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面临诸多问题:职业教育的培养作用未能得到充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市场化不足带来应对的被动性;教育资源的分布与需要不相对应,影响劳动力的就近转移和成功转移;专业设置混乱与经济结构脱节,使转移缺少稳定性准确性;课程组合不能较好地塑造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利于劳动力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重庆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迁移带来的人力资本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伴随着区域产业的调整,区域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将会随之改变,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面临新的趋势和调整。为了更好的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的人力资本集聚水平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地理集中程度为0.35,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集聚程度,需要做到加强劳动力输出组织的建设,促使劳动力的跨区域转移以及改善其劳资关系,努力拓宽劳动力跨区域迁移领域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  相似文献   

20.
从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涉及的问题入手,对江苏农村劳动力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政策规定、现状问题以及制度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办法需要详细化和统一化,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尚未解决。为此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