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委婉语是人类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大体上可分为传统委婉语和风格委婉语。具有避讳、礼貌和言外行为的功能,同时委婉语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2.
委婉语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对英语委婉语和汉语委婉语的相同部分和差异部分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国宁 《理论界》2006,(7):276-277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以不直接表达出自己要说的话,这种采取以间接、动听、柔和、含蓄的语言表达或暗示难听的或不便直接提到的对象来避免尴尬的修辞格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委婉语(euphemism)。此词来源于希腊语“说动听的话或令人愉快的讲话”。委婉语是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采用的。虽然所用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不同,但委婉语无论在书面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普遍性。作者通过大学英语教学及日常英语学习和积累,用大量例子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认为英语委婉语作为语言现象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润滑剂作用。因此,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恰当使用委婉语不仅反映说话者的思想修养和语言修养,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方便与好处。  相似文献   

4.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委婉语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上了明显的社会、文化及心理标记,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几种不同角度来分析委婉语在中国和英语国家中意义用法的异同,从而更好的使用和理解委婉语,使其为社会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孙向华 《兰州学刊》2011,(10):211-213
文章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提出汉语委婉语体现"礼"、"和"的文化特征以及谦逊、含蓄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宗法观念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汉语委婉语的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它具有间接性的表义特征。从语义学的 角 度看,委婉语可分为语义的扬升和语义的减弱两大类。汉语中有不少能用作委婉语的多义词 ,往往是因它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打比方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义。对于言语中的委 婉语来说,尽管它是语言中的偶发现象,但它在构成上仍然有一定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7.
杨波 《南方论刊》2007,(3):100-101
委婉语是一种特殊的雅语。它的基本特征是用一种令人愉快、尊敬有礼的既不能明言,又得拐弯抹角,得体婉转的表达方法来代替令人不快,粗俗无礼,听起来刺耳的说法。英语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个社会只要有禁忌现象存在,语言中就有相应的委婉语,英语委婉语也是英语修辞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广泛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英汉网络委婉语这一特殊的新生事物为研究对象,对它在构造法则、构成方式和语体特征三个层面上所展现的不同特质进行了深刻、全面地对比研究。进而指出秉着宽容和甄选的态度研究网络委婉语,能润滑语言交际,有效减少文化冲突,促进多元文化间的交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在日常社会活动中,委婉语不仅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交际手段之一,在语言交际中更是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和谐校园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东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差异,有利于避免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英汉委婉语产生的文化渊源进行了初步探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带有文化烙印的英汉委婉语在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揭示了这种异同在文化层面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陆礼春 《阴山学刊》2007,20(3):60-64
委婉语不仅是一种替代禁忌语的修辞形式,也是进行策略表达的语言形式。从社会语用学角度看,委婉语是语言交际中维系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委婉语具有间接性、模糊性、可变性的语用特征,委婉语具有避讳功能、礼貌功能、掩饰功能、美化功能。要根据语境来正确、合理、得体地使用英语委婉语。  相似文献   

12.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带有极强的民族文化特征,是一种间接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保语言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言语手段。对委婉语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和表达方式做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以及文化风格,对于提高自身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委婉语 (Euphemism)在外语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认为委婉语 (Euphemism)的不足是当前提高我们外语交际能力的最大制约因素。委婉语 (Euphemism)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经济生活的发展是相适应的 ,这样才有助于切实把英语变成我们的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揭示英语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来提高语言使用者的本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沧 《河北学刊》2005,25(3):51-57
实用主义具有积极、创新和求实的性质,本质上是实践主义、多元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它并非主张“有用即真理,强权即公道”,而是强调实践、经验、效果三位一体;它重行动反空谈,重效用反虚夸,主张不断探索和实验,反对普遍真理和绝对真理;它重视理论结合实际,以挫败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求将玄学拉回现实,创立实践哲学,贴近人类生活,完善真善美统一的真理观,建立创造性方法论和审美主义人生观。新实用主义则立足协同性、相对性、后现代主义和文化自由论,给狭隘理性以重击。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应当重新审视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6.
黄晓宁 《理论界》2014,(4):144-146
《〈朱子语类〉词汇研究》是徐时仪先生的又一力作,凝聚先生30余年的心血。著作分量厚重,内容广博,分为上下两册,共计九章、二十五节(含绪论),涵盖《朱子语类》词汇的方方面面。徐先生扎根于文献,从事实出发,网尽现有朱子语类、语录的各版本,梳理了成化本系统各本间的关系,及"五录"与"三类"各本间的传承。通过对各版本的梳理和对勘,一方面纠正了诸多现通行校注本《朱子语类》的阙失,另一方面依据各版本的异文窥测语言的历时演变。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朱子语类》中的异形词、同素异序词、多音词以及词组层面的语块,以概念场为入手点,点面结合,展开词汇系统研究。进而从语言、思维、文化等多角度,力求解释共时层面中的雅俗并存和历时层面的文白转变的动因,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展示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义是什么:效用、公平、权利还是美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人类思想史上,正义或公正这个范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功利主义者认为正义是效用,罗尔斯认为正义是公平,诺齐克认为正义是个人权利,麦金太尔认为正义是美德。其实正义是属人的,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和更新的。在现代,必须从哲学层面升华正义理论,超越单纯的效用、公平、权利以及传统美德的视野,把人与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完善作为正义理论的主题,并把关注弱者生存权利与约束强者权力意志的正义原则贯注于现实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思想史上,有关人性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大体上,依时间先后,形成了神性人、理性人和自由人三重假设。神性人假设存在于荷马时代和古风时代,认为人是神的创造物和实现神意的工具,神性人的本质是感性的人。理性人蕴育于古风时代,盛行于古典时代,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其实是将人的根本归结为城邦政治。自由人盛行于希腊化时期,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20.
道德制约权力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是对其他权力制约方式的补充和超越。道德制约权力能够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境界,保障权力运行的道德取向,并从源头上遏制权力腐败。但从政治实践来看,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权力主体层面由于自利性在市场交换原则下的扩张,导致权力主体道德信念的蜕化;道德自身层面由于道德法律化不健全和道德社会监督不完善,导致道德他律的缺失;组织环境层面由于公共组织道德制度的扭曲,导致道德氛围的衰败。道德制约权力的实现需要四个方面的相互配合:一是创新道德教育,弘扬从政道德信念;二是完善道德立法,明确权力运行的道德边界;三是推进道德问责,强化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四是匡正道德制度,提升公共组织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