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作为小说重要符码的镜子和镜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方面是小说中镜子"镜像的频繁出现,一个方面则是指小说中由叙事的复杂呈现出来的镜子"镜像式的结构。在拉康的镜像理论看来,"镜像"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通过想象的叠加而构建起来的虚假自我。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创造了无数的镜像,通过镜像折射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分裂。纳博科夫同样和他笔下的主人公一样,在文化的分裂之中,体验到意识分裂和身份分裂的痛苦。这种自我认证分裂,深深地影响了作家,使得作家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自我认证分裂人物。  相似文献   

2.
叙事理论尽管明确了作为叙事主体的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且注意到叙述者的显在地位,认为读者在叙述者身上察觉了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声音、故事的寓意和独特形式,并完成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但种种区分都昭示出叙事主体既矛盾分裂又内在统一的特征。叙事主体的分裂特征在小说叙述中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成为我们揭示叙事背后内容的隐含结构。叙事源于叙事主体的"精神分裂",表现为作者的"精神分裂"、叙述者的自由与受限以及叙事距离。  相似文献   

3.
论《爵士乐》的后现代身份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爵士乐》中“痕迹”与“裂缝”的双重意象揭示了白人文化冲击下黑人身份的错位与缺失。在对黑人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作者莫里森将爵士乐即兴变奏的特点变为文本的一种叙事策略,凸显了后工业社会中个体身份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也为少数族裔在面临被边缘化的危机中实现自身独特的身份认同指出了一条可行性道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之间难分难解的关系已经成为公论,在40年代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这种关系更为明显.外在的环境注定了作家经营文学的艰难历程.解放区的一些作家丰富的思想与政治要求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摩擦龃龉,并有意无意地在小说叙事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文章试图在解读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基础上,考察作家自我与革命书写之间的冲突如何在小说的叙事视角中表现出来,并使其呈现出某种内在的悖反.  相似文献   

6.
无数自传作者在撰写自传的同时,也在怀疑自传,自传作家对待自传的态度是极其暧昧的,其原因是书写自传时与自我的分裂相关。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生都被自我所纠缠,对自我不停地探索和拷问,她的所有作品都可看作是自传。维吉尼亚.伍尔夫一直小心地将私人的自我、社会的自我、文学的自我隔离开来,并努力地在作品中抹去传记的痕迹。这种分裂的自我斗争一直在她的日记、通信集和小说、自传体随笔中不断地出现。正是因为自我的分裂,使其认为自传的不可能。然而这种对自传可能性的质疑,并未影响其对自传的高度评价,她认为自传属于真正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托妮·莫里森将爵士乐的一些标志性演奏手法,如即兴演奏、多旋律并进等,创造性地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借爵士乐的音乐叙事方式,推动故事的进展,使小说的结构、语言和主题内涵都流淌着爵士乐的旋律。  相似文献   

8.
书信体与非书信体小说是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两大类型.二者具有第一人称叙事小说的共同特点.书信体小说受文体限制,叙事多采用事后聚焦;非书信体小说形式灵活,既可以聚焦于"经验自我"也可以聚焦于"叙述自我".本文旨在比较二者的不同,以达到对这两种第一人称小说叙事形式的深层认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自传体小说,对有关女性成长和生活事件的叙事即是文本故事的展示,它是自传体小说的内核.这些作品在叙事上重"经验自我"、故事的自我呈现和故事的自我想象,从故事的展示视角、自传性和虚构性3个维度呈现,展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自传体小说叙事的基点.  相似文献   

10.
路翎,虽然是一名被埋没已久的作家,但是在新时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路翎的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为研究文本,审视这部小说的家族叙事特点.认为路翎采取分裂家族的叙述方法,把蒋家分别置于上海、南京、苏州、镇江、重庆和武汉六大城市来写,呈现出叛逆的蒋家、斗争的蒋家、权威的蒋家、被遗忘的蒋家和逃亡的蒋家五种特征.作者采用这种分裂叙述是为了突破传统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模式,通过分裂产生巨大的聚合效应,从而丰富了小说本身的叙事容量.  相似文献   

11.
李萌羽  温奉桥 《东方论坛》2013,(3):89-93,111
张恨水小说的成功源于其文化策略的成功。文化"配方"策略决定了张恨水小说的叙事模式和故事架构,并从根本上决定了张恨水小说的文本形态,特别是其小说的"双极结构",更是其文化"配方"策略的外部表现形式,本质上是一种文本的分裂。  相似文献   

12.
"垮掉的一代"文学和博普爵士乐一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共同的时代背景使它们在精神上彼此相通,爵士乐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博普爵士乐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中,也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即对于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当代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奶娃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追寻为中心线索,运用魔幻、象征、荒诞、传说等诸多叙事技巧,展现了一部黑人寻根的史诗。被称为"美国黑人创作的生命之泉"的黑人音乐爵士乐深刻影响了莫里森的创作,并在这部作品的文本叙事中清晰地显现出来,使作品体现出较为深刻的爵士乐特征,如即兴变奏、重复、节奏化等,这些技法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与意蕴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令人着迷,并非因为小说故事本身,而是由该小说的叙事艺术造就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第三人称为主、第一和第二人称为辅的多种人称复合叙事;蒙太奇式叙事———场面拼接叙述和特写镜头式叙事;以刻意多次暴露创作痕迹的元叙事追求历史化叙事。  相似文献   

15.
孙犁在《铁木前传》中塑造的六儿是十七年文学中的独特形象,摆脱了革命文学塑造人物的窠臼。孙犁在六儿形象的塑造过程中表面上是顺应了时代话语批判着六儿,但在文本内部又潜藏着对六儿的理解与欣赏。这种矛盾的创作心理起源于孙犁意图在革命叙事主流话语中隐晦地表达自我的个体价值观。但个体价值观的自我表达与革命叙事表达却在书写过程中发生牴牾,使小说出现了明显的叙事裂缝。革命叙事裂缝中的“自然人”六儿与孙犁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一种镜像互动,成为一个富有隐喻性的人物形象,更成为透视孙犁创作的矛盾心理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6.
女性叙事一度被称之为"新体验小说",有些评论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度女性叙事,认为这是一种"躯体写作"。文章通过对几位女作家的作品作了比较研究,以为女作家极力彰显的是自我意义的叙事话语,试图表现否定"父权"和女性传统文化后的女性个体的生存状态。但这一时期女性叙事在突现女性自我的缺失时却又不同程度地陷入自我的迷失中。  相似文献   

17.
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是一个由谋杀者讲述的谋杀故事。主人公先天性的自我分裂、主人公与影子人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以及作者所采用的拟自传体的呈现方式,使小说具有了多重对话性因素。这种自我分裂与对话关系,将人性内涵作为叙述中心,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引发不同层次的价值判断,将自我、他者、世界以交互主体的形式呈现,从而使文本进入主体间性的"我与你"的范畴,呈现出一个彼此平等、异质共存的对话世界,主人公不同层面的自我所形成的多重对话关系构成了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以马原和余华为代表的先锋叙事大大推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推进"实际上具有的仅仅是"移植"的价值,真正的中国小说的叙事革命并未到来,因为这种"革命"的本质乃是创新.而由于中国现今特殊的国情,这种创新已经无法从西方现代小说的移植中培养,所以,"中国本土化叙事革命"也就成了我们热切的前景期待.  相似文献   

19.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20.
《耻》的叙事有两个层面:一是以校园"丑闻"和农场"强暴"为重心的卢里生活事件;二是主人公在这些事件中的感受,他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一个自我救赎的挣扎过程。第一层面叙事流畅,极具可读性;第二层面的叙事赋予小说深邃的诗性品质,为题旨所在。小说中关于狗和音乐剧的描写是表现卢里在"耻"感的压迫中寻求救赎之路的两个重要标志,同时这一匠心独运的描写推动了卢里完成精神自我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