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投文近些年来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体性的内在生命经验,注重日常生活细节的思辨性穿透。他以一个饱受存在困扰的现代诗人的直觉式感受、透悟以及想象,以其独到的思想方式和诗语表达方式,呈现出对时代以及人在这个时代处境的洞察和形而上追问,揭示出被忽视或被遮蔽的某些精神存在和人性暗疾,表露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内心焦虑和悲悯情怀,在自省与批判中塑造出一个忧郁“孤独者”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2.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被普遍认为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自觉生态意识的文学团体。他们在工业革命后自然生态危机刚刚显露之际,就在诗歌中热情讴歌大自然的诗意之美,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出对人类处境及命运的理性思考,以及超越时代发展的远见。  相似文献   

3.
朦胧诗"涌流期"的表意系统存在着局限性,学界尚未出现对其"表意系统"层面的完整审思。这种局限性一方面表现为朦胧诗想象力内部结构中存在的"个体性/同一性"的矛盾,这使其在想象力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解构性因素,朦胧诗人在对抗"文革"诗歌的主体建构中聚合,个体自身又带有分散的解构力,想象的悖论由此产生;另一方面体现在朦胧诗的语言层面,以"我"为向心力建构的语言"能指群"造成了其想象维度的单义性,其语言的横向组合也固定在"我"的抒情范围之内,在语言的所指层,"我"被赋予了"绝望/希望"二元对立式悖论感,使得朦胧诗语言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朦胧诗的想象力与语言在社会语境的指引下建立了交互式的对应关系,二者在相互的"展开"中所构筑的表意系统有着不可规避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文学文本作为既定之物自身要求着被理解,语言既开启文学文本的存在又形成对文学文本的遮蔽。解释者通过语言这个中介介入文学文本,与之形成交流和对话,在复原其原初意义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新的意义,显现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意义统一体的存在。正是语言的这种既遮蔽又自我显示的特点,决定了对文学文本的理解最终要通过解释学循环的原则达到视界的融合,求得真正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第三代诗歌的表意系统——由想象力和语言所凝构——呈现出了焦虑,其内部不仅出现了写作的分异,而且不同写作类型自身也存在着表意的焦虑性。"想象本位"型写作与"语言本位"型写作是第三代诗歌的两种写作类型,"想象本位"型写作在对"自然物"的书写中表现出了"离心"特性,其诗学想象与诗歌语言在表意系统中呈现出悖向式的发展路径,更多地走向了相互的离心与解构;"语言本位"型写作在书写"自然物"时则过多地倚重于诗歌的语言表达,相对忽视了诗学想象,由此营构出"互限"的写作空间,其语言与想象甚至走向了相互的否定,影响了其诗歌写作的纵深发展。第三代诗歌的表意焦虑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由此影响到了1990年代的诗歌写作。  相似文献   

6.
学术信息     
消费时代的焦虑申霞艳在《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这个欲望飞扬的消费社会,文学根本无法挣脱消费这种新的时代伦理,大多数作家有意无意地与商业合谋;当文学失去感召力之后,部分相对严肃的创作选择淡出。越来越少作家是因循内心深处的神秘召唤而写作的,孤独地坚守精神高地还是与喧嚣的商业合谋的抉择将文学逼入尴尬的处境。她通过对2004年在期刊上所发表作品的审视,指出在如今的消费时代,文学作品存在着现代性的焦虑,情感的焦虑和身份的焦虑三种焦虑。她又指出现今文学创作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高产,有些作家盲目追求速度而降低了作…  相似文献   

7.
美国现代派诗人玛丽安·摩尔的女性诗歌贯穿着一条隐蔽的寻找女性作家身份的伦理线,展现了特定时代女性的主体经验和美国父权诗学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伦理机制。以文学伦理批评理论为支点,分析摩尔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不同阶段对伦理身份诉求所作的种种努力。指出,热衷“男性性别扮演”的家庭伦理环境和“文学是男性领地”的社会伦理环境是诗人陷入身份焦虑的伦理根源;摩尔拒绝“天使”的身份,坚信女人要“带刺”来发起反抗与自我保护,也要如同“变色龙”合理改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摩尔晚期诗歌所彰显的谦逊与大爱是其在宏大文化语境下的自我和解,昭示出一个女诗人对个人理想、气质素养与独立自由精神追求的高度伦理指向和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诗史上的经典诗人,穆旦在新时期被“重新发现”的现象与时代语境的变迁紧密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在政治因素、传统诗歌观念、读者接受理念等多重因素的囿限之下,穆旦诗歌的个体性与现代性价值遭到抑制和遮蔽,穆旦诗歌的建构过程呈现出一定的艰难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文学语境的变换与文学研究观念的转型,穆旦现代主义诗歌的价值和地位逐渐得到学界的接受与认可,其本人也从“九叶派”群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9.
民间文化在20世纪文学、文化文本中几乎始终处于被遮蔽被利用的状态,原因主要在于民间文化自身没有话语权。赵树理与赵本山是20世纪民间文化自我拯救的典型代表,他们在不同的时代,分别努力为民间文化争取话语权利,在获得一些成功的同时又被限制和改造。  相似文献   

10.
新疆当代文学面临着来自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双重尴尬。大环境表现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娱乐至上,消费至上,包括新疆文学在内的当代文学面对这种全球化的处境异常尴尬。一切被解构,反文化、反理性、反中心、反权威、反绝对的后现代语境已登陆,高雅与世俗的界限将不再重要。小环境则表现为,新疆当代文学中的少数民族作品被遮蔽。它们在意识形态、语言、伦理等方面被过多要求,  相似文献   

11.
英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6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莱辛的代表作和部分重要著作为文本,分析和讨论了莱辛对当代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源氏物语》是紫式部的代表作,也是日本王朝女流文学中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出身于书香门第的紫式部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汉学教育,她深厚的汉学修养也充分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之中。对紫式部创作影响最为深广的当首推《白氏长庆集》,在《白氏长庆集》中又以《长恨歌》为最,文章试结合具体实例,浅谈一下《长恨歌》对《源氏物语》的艺术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人物刻画与叙事技巧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记言与记事的巧妙结合,兼顾历史性与文学性;极度的讽刺夸张,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人物状貌及性格,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表现人物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苏青的写作是真正独立于男性话语的女性写作,对女性自身以及性的关注使她的文学创作迎来了一个真正的女性话语时代。尽管女性人格独立的问题苏青没有能够解决,但她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典型的女性主义特征,这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残雪将她的所谓切入"核心"与"本质"的"新实验文学"("纯文学")置于文学生态建构的金字塔顶端,视为最伟大、最先进、唯我独尊的文学形态。在此标准下,她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她的文学价值标准,因此视之为"过时"的"人的幼年的文学"。残雪在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坐标下,贬低或否定了《红楼梦》的作为一部人类伟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残雪对《红楼梦》缺陷的批判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她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没有将《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学价值形态视为多元化的文学生态中有机积极的组成部分,而将之视为落后的文学形态和革命与否定的对象。残雪所标榜的一元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无疑是偏激僵化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16.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京派作家.同时又是杰出的建筑家.在文学与建筑领域均达到一般专业者难以企及的高度;这种文理兼通的双重身份,使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放异彩。建筑学造诣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求实的文学态度、美观的诗歌构形与深厚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文学的媒介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媒介相比有它的特殊性:语言是一种文化,文学语言作为媒介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语言还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体系,它与现实世界相分离,有利于文学深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语言也是文学与日常生活的共同媒介,这既使文学与生活、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又促使作家采用某些艺术手段使文学语言在用法上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最终文学语言将传达的内容寓于自身之中,因而文学语言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工具与本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历史小说家司各特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在其本国就引起了一定反响,加之翻译家林纾颇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经他“加工”过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虽与原作有所出入,有失其“信”,但此作却取得了更高的文学价值,成为我国近代的翻译名著,大大丰富了“译介学”理论的内涵。另外,它在当时的文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嬗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戏剧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也是当代美国文学批评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对美国女性主义戏剧代表作家玛莎·诺曼的创作进行考察,以其普利策获奖作品<晚安,妈妈>为切入点,在进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解析玛莎·诺曼的女性主义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戏剧的一些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0.
雪莱在《为诗辩护》中论及文学与媒介的关系,认为"文学如明镜,媒介如阴霾"。媒介转换过程中,文学处于深深的焦虑之中并力求探寻其自身的出路。认为文学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容纳新的文学研究因素,只有把以媒介为主的艺术样式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视野,一方面坚守文学的人性关怀与精神超越性,另一方面加强对媒介的文学性研究,拓展文学研究的维度,进而更新文学自身的体系,才是文学的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