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8年3月22日,段祺瑞重新登上北京政府总理的宝座后,继续推行其“武力统一”政策,欲对孙中山组成的广东军政府用兵,借以缓和北洋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当时孙中山虽已成立广东军政府,但盘据两广的军阀陆荣廷,不仅拒绝任军政府元帅职,还公然主张“总统复职”,并通电全国。粤系军阀唐继尧亦挟滇、黔军自重,在他的靖国军攻占成都后,孙中山的秘书长章太炎追随唐继尧从昆明到贵州毕节,虽反复劝说,晓以大义,唐继尧仍不就军政府元帅职。孙中山委任的军政府的六个部、总长,除陆军总长张开儒外,都唯陆荣廷、唐继尧的马首是瞻,不敢轻易就职。这样,孙中山名为军政府大元帅,大权却被桂系军阀所掌握。孙中山的军政府“权日蹙,命令不能出府门”,对内对外,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民国初年四川与周边省区的关系,探讨了省区间矛盾冲突的背景、表现、影响。中央权威衰落、滇黔军祸川、四川自治运动是此时省际地方主义产生的背景;表现在人事、经济、军民关系、熊克武与唐继尧的战争、援鄂之战等方面;这种关系加速了四川自治以及被军阀作为割据的理由,并最终决定了四川地方实力派在国民政府中的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3.
自一九一七年南京临时约法被北洋军阀蹂躏之后,孙中山为了和北洋军阀斗争,继续进行中国革命事业,曾经和西南军阀桂系陆荣延滇系唐继尧合作,进行护法运动。一九一七年,他会从上海赴广州和桂系陆荣廷合作,召集了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所解散了的日国会议员,重开国会。孙被举为大元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云南地方与中央关系,其实质即唐继尧地方实力派与西南军政府之关系。以往由于简单地将唐继尧归为军阀一类,对其与孙中山处同一阵线进行的西南护法、对孙中山西南军政府的支持及相互关系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显得不足。作者在文本及档案资料基础上,通过对该时期史料的重新梳理与进一步解读,希图更全面地揭示出当时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复杂与多面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正> 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对革命的发展和失败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期间冯玉祥的功和过、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教训提出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一)从“北京政变”到“中原会师”对革命曾有功绩1924年10月,冯玉祥身为直系军阀集团的将领、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检阅使,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机会,联合直系将领孙岳、胡景翼,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冯所统率的部队,从此基本上脱离了北洋军阀系统,改称“国民军”,以表示服从孙中山的革命事  相似文献   

6.
1924年秋的韶关北伐,是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孙中山亲自督师的一次“讨直”军事斗争。由于这次北伐行动是与“皖段”、“奉张”等军阀一致动作等方面的原因,至今未见专文论述。现笔者拟对韶关北伐的动因、性质及此间孙中山与段祺瑞、张作霖之关系等问  相似文献   

7.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从上海来到广州,筹建护法军政府,同北洋军阀政权南北对峙。军政府从同年9月正式成立起,中经桂系军阀的篡权把持,孙中山被迫离粤,尔后又将桂系逐出广东、重新掌握领导权,直至1921年5月军政府改组为正式政府止,历时约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冯玉祥北京政变与孙中山北上谋和平统一祖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首都革命”的冯玉祥北京政变,与孙中山离粤北上谋求国家的和平统一,是1924年冬发生而互有关联的两件大事。正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及国民党人的工作,促成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而北京政变推倒直系军阀政权,又直接促使孙中山采取了北上召集国民会议、以谋国家统一与建设的果敢行动。探讨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冯玉祥爱国与追求进步的品质和认识孙中山晚年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国伟大精神,还将使我们更加看清楚北洋军阀祸国殃民、破坏国家统一的罪行与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9.
<正> 宋庆龄同志是二十世纪世界上伟大的女战士之一,她的一生是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的伟大光荣的一生。宋庆龄同志从青年时代起,就满怀爱国热情,追随孙中山先生献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作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亲密战友和革命伴侣,她全力支持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和广东地方军阀的斗争,热情欢迎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在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代表磋商合作及与列宁所派特使的会谈中,她做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她坚决拥护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即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一九二五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宋庆龄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三年,孙中山领导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希望重新夺回已经失掉的辛亥革命成果。过去,学术界多以为二次革命始于一九一三年七月十二日李烈钧江西湖口举兵,中经黄兴在南京、柏文蔚在安徽、陈其美在淞沪举兵,广东、福建、湖南讨袁军之继起,而结束于同年九月十二日熊克武在重庆起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却忽视了二次革命期间,在西南贵州、广西、云南所爆发的由革命派领导的反袁斗争。笔者认为,这些地方的革命斗争,是二次革命的组成部分,了解黔、桂、滇地区的反袁斗争,是研究二次革命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北伐战争时期,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第一军和胡景翼领导的国民军第二军在北方抗击、牵制着近50万奉、直、晋、鲁各系军阀势力,通过南口大战、西安解围、甘肃平乱,继而挥师东进,与南方国民革命军遥相呼应,会师中原,为铲除北洋军阀,完成北伐大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国民军所以能目标明确地策应北伐,并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是与李大钊自始至终的艰苦努力分不开的。 一、确立“联合国民军,打倒段奉”的正确策略 随着1924年11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刚刚宣告成立的中华民国国民军和奉系张作霖的不共戴天之敌——直系军阀倒台,国奉双方暂时维系着表面“合作”的局面。当时冯玉祥请段祺瑞出山维持政局,段却与张作霖暗通款曲,排挤冯玉祥。奉系15万大军三次进逼京畿,其武力称雄、席卷全国的野  相似文献   

12.
一、参加北伐1926年唐生智决定参加北伐,率师进入长沙,赵恒惕通电辞省长职,投奔汉口吴佩孚,赵部湘军第三师师长叶开鑫退往湖北通城,依靠吴佩孚的力量,纠集豫、湘、赣三省军阀宋大霑,李荫森、唐福山等廿余万人,组成“讨贼联军”,叶任总司令,三路入湘,号称“讨赤讨粤”,唐生智部一时处于不利地位,广州大本营派出第四、七两军北上援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第七军尹承纲团先行出师。唐生智将所部扩编为四个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不久前发现的一九一九年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签订的军事秘约,以及一九二○年西南军阀的“联直制皖”策略两个实例,说明南北军阀本质是相同的。一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孙中山愤于皖系军阀的飞扬拔扈、倒行逆施,决心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起揭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宣布出师北伐。段祺瑞北京政府决定派兵南下,与护法军作战,于是爆发了护法战争。其时,南方护法军组成了粤、湘、桂三省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为联军总司令。而北方则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打先锋。湖南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护法战争集中在湖南衡山、宝庆、长沙一带进行。护法军先胜后败,延至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直系吴佩孚先后攻占长沙、衡阳等地。在战争进程中,南北双方的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北洋军阀内部,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表面化了。段祺瑞欲以直系力量实行其“武力统一”政策,直系冯国璋等人则不甘心为皖系卖命,却在宣扬愿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其次,南方各省,滇、桂等系军阀表面虽然“拥护”护法,而骨子里却在为自己扩张地盘打算,给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制造了种种困难。直系军阀一鼓吹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即得到以桂  相似文献   

14.
一九二○年十月中下旬,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吃了败仗的黔军,明打"回黔就饷"旗号,暗怀"清君侧"发动政变的阴谋,陆续退驻黔北的桐梓、遵义一带. 黔军总司令王文华是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的外甥.在重庆策划政变时,为避"以甥逐舅"、"以下犯上"的非议,托辞"赴沪就医".启程时,为免天机外泄,又挟持与自己争权而同刘显世暗有勾结的部将袁祖铭同行.刘显世虽不学无术,昏愦颟顸,但于"权"字上却有超人的精明.他得知黔军回黔,便急忙分调驻兴义的刘显潜、驻湖南洪江的王华裔所部游击军星夜兼程来省警戒,并派侄儿刘敬吾到遵义劳军"宣抚",以刺探虚实.刘敬吾会见了黔军代总司令卢焘、总  相似文献   

15.
拒唐和讨沈(一)当我们在广西将陆荣廷残部解决时,混乱的北方政局,也起了新的变化。民国十三年直奉战后,曹、吴势力在华北瓦解。一向主张联张制吴的孙中山先生也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北上入京。行前曾有电约我和黄绍竑赴广州一行。同时并明令将“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部”取消,改组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委我为督办,黄绍竑为会办,下辖两军,第一军军长由我自兼,第二军军  相似文献   

16.
1917-1923年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反对军阀独裁统治、重建资产阶级共和政权的革命活动。其中的陕西靖国军是北方地区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1917-1922年)的一支武装力量,在北洋军阀的围困中苦战五年之久,最终由于其内部貌合神高,缺乏统一领导,被北洋军阀分化瓦解。笔者以i918年8月为界,将陕西靖国军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本文仅就前一时期的斗争情况作一分析。一、反袁逐陆与陈树藩督陕自辛亥革命爆发以来,陕西一直是北方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十分活跃的地区。作为北方响应首义的第一个省份,革命党人建立的地方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17.
1924年广东"商团事变"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3年初,孙中山通过滇军、桂军、粤军的力量发动了讨伐陈炯明的战争,第三次在广东建立了政权.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和"讨陈"战争的需要,孙中山必须想方设法满足诸路军阀贪得无厌的胃口.为此,孙中山及广东政府采取了过度"抽血"的财政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分析,认为对1924年底发生的"商团事变",不能将其简单定性为"反革命叛乱".事变的发生,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扣械事件"只是社会矛盾全面激化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8.
1 上海和会破裂前后,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或处在发展、成长之中,或正酝酿着新的分化组合,南北政局处于短暂的相对平静状态.但就各军阀派系而言,其内部矛盾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仍在发展变化着. 北洋军阀方面,直、皖两系的矛盾日渐激化.1917年10月,属于直系的长江三督联名提议"停止湖南战争".同年11月14日,进入湖南的北洋军王汝贤、范国璋部,也按冯国璋的意图,通电主张"征求南北各省意见,持平协议"而免纷争.随后,两人自动退兵.王、范此举造成北洋军在湖南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由于派系矛盾出现了权力斗争;地方军阀,借“独立”为名,拥兵自重。帝国主义为了要把旧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趁机在幕后操纵,使南北军阀的割据、混战愈益加剧。控制北京政权的北洋军阀为了维护它们的封建独裁统治,废除约法,取消国会,甘心做帝国主义的走狗。孙中山先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举起护法的旗帜,为恢复《临时约法》而斗争。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前后两次。第一次,从一九一七年八月号召护法、回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到一九一八年五月被西南  相似文献   

20.
一川陕苏区位于川陕边界的大巴山地区,是在我党领导下,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红军到来之前,这一地区原为军阀田颂尧的二十九军的“防区”。在军阀、官僚和地主阶级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之下,广大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军阀田颂尧是川北地区的土皇帝。他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同时,还大搞“田赋预征”,一年数征,年年“预征”。据吕平登的《四川农邨经济》一书记载:一九三二年,川北的田赋竟预征到了一九七八年。真是骇人听闻! 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压迫剥削也是很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