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圈学说源于人们对文化发生机制和扩散路径的探讨.随着当代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展开,建立在经济一体化基础上的文化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基于区域一体化背景的文化圈建设成为一种现实选择.这就需要从文化圈形成的一般机理出发,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文化圈建设的现实依据和推进路径做出研讨.  相似文献   

2.
冀东文化圈的历史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朕 《社会科学论坛》2010,(16):124-135
文化圈的形成并不是依据行政区划划分的,每个省区都存在着文化圈交叉的现象。燕赵文化一直是河北省的文化符号,但河北省地域广大,其文化圈并不是一种文化所能概括的。它的南部、中部、东北部和西北部都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特质,探讨这种文化特质是厘清河北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时间和空间、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冀东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建国六十年,全国大发展,安徽大发展,省会合肥在新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质量、规模和品位尤其惊人.本文提出"构建大合肥"的理念,并列举历代雄才大略的治国君主、辅政大臣、州府主官和志士仁人对于合肥城市建设布局谋画的卓识和共识,以及合肥城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曾经三度作为"省会"、三度作为"中央直辖市"、三度作为"侯国都城"的史实,雄辩地指明合肥城市起源远溯华夏文明起源的"有巢氏",合肥文明史作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时段、共成长.今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安徽的奋力崛起,合肥的城市建设就应该在科学发展现的指导下,以超常规的破格性思维来定策,以"构"导"建",实现"超高速".综合历史地理、自然地理、区域(地缘)经济等因素,构建"大合肥",要以国际大都市为标的;以"(合、六、巢)三市合一市"为基础;以"三环绕一湖"构蓝图.  相似文献   

4.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建设,应该不仅仅是城市的聚集以及经济资源和产业集群在城市空间的优化组合,更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变迁和系统工程.本文阐述了构建"海西城市群文化圈"的必要性与建设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以供政府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海峡文化     
本文从台湾海峡的地理背景论述了海峡文化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既存的现实;对海峡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意义,及其与闽台文化、闽南文化的关系,做了初步的界定和分析;在经济与文化日趋一体化发展视野下,讨论了海峡经济区与海峡文化圈的辩证互动作用,指出海峡文化产业两岸对接与发展的广阔空间,提出海峡文化的跨域传播对海外华侨华人社区文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作为迁建区的北碚文化圈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民国时期一个典型的文化个案。本文梳理了北碚文化圈的形成和北碚抗战文化的历史内涵 ,并试图从保护与开发北碚抗战文化资源的角度 ,对打造“文化北碚”的北碚发展战略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廖国一  白爱萍 《学术论坛》2012,35(1):102-106
泛北部湾的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就形成了朝贡贸易文化圈、铜鼓文化圈、方孔钱文化圈、陶瓷文化圈等多重文化圈,它们共同构成了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泛北部湾历史文化圈为当今泛北部湾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特色文化资源为支点,在规划和建设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提高城镇化建设与其地域特色、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的关联度,用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借助都市经济文化圈的网络经济效应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形成区域内部要素市场,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成本,促使区域内企业聚集提升到产业集聚。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正确认识城镇化与特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以特色文化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避免"千镇一面"、"千城一景"局面;注重并发挥都市经济文化圈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挖掘城镇特色文化资源,合理规划新型城镇未来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9.
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最具历史地位的、与“黄河—长江文化圈”、“印度河—恒河文化圈”相呼应的“地中海文化圈”,其重心始在西亚两河流域,之后西移希腊,后至罗马。到中世纪,近代意义上的“欧洲”和“西方文化”(欧洲文化)取代“地中海文化圈”的地位。文化类型上具有共同质素的地中海文化分解为:以伊斯兰教为主的阿拉伯文化,与基督教及后起的近代西方文化。“地中海学说”虽已失去其文化类型上的意义,但是“地中海文化圈”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地区内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同上述另外两个文化圈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解读晚期希腊哲学,历史地评估“欧洲”与“西方文化”,考察“阿拉伯世界”与“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0.
古代地中海文化圈是最早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这一区域内各主要民族和国家在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是古代地中海世界灿烂的文学成就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地中海文化圈的文学与文化应划分为"泛美索不达米亚文学与文化"、"北非文学与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学与文化"三个部分,古代地中海文化圈内不同地区文学相互影响,从而为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实例。  相似文献   

11.
“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是有过程的。作为东方文化特征之一的“汉字” ,在东亚大文化系统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汉字的传入和使用 ,改变了东亚各国无文字的历史 ,使深层次文化交流得以进行 ,并逐渐形成以中国儒学思想为核心、汉字为重要特征之一的“东亚汉字文化圈”。  相似文献   

12.
文化共同体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而言的,从其内涵来说只有狭隘文化范畴的意义,但从外延来看包含了各种文化现象.历史的和传统的观点来看,以中韩日三国为主的东北亚应该说是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矛盾和冲突,使得这个"文化圈"受到了严重的摧残、破坏.这种局面恰恰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一体化趋势和潮流是背道而驰的,这就给东北亚各国提出了重构区域"文化圈"的新课题,对此我们称之为东北亚"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趋同与环境资源压力的剧增,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等战略得以维系的轴心.当今,很多省会城市的区域经济首位度受到挑战,但其文化中心地位却历久弥坚.要实现“文化强市”之目标,必须要整合省会的历史资源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建立省会文化城市圈、创设区域科教创新基地、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等.充分利用省会的文化优势并扩大其文化效能,是增强省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之路,也是巩固区域中心地位、重赋区域增长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郑展予  范红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13-222
以长江中游省会(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城市品牌为研究对象,基于谷歌GDELT全球新闻报道全覆盖全样本大数据、西蒙·安浩的城市品牌指数理论和六大维度评价体系,运用词向量人工智能语义数据挖掘的技术方法,通过对互联网新闻报道文本的认知识别与情感识别的映射转换,判别和揭示出长江中游省会城市品牌的基本特征。四座省会城市的城市发展机会具有共性优势,但城市声望地位有待共同提高,城市素质、城市基本条件、城市环境素质、城市活力相对平衡一般;四座省会城市品牌从高到低依次为:武汉、长沙、合肥、南昌。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是市民凝聚力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动力源泉,是一座城市发展进步最强有力的支撑,更是一座城市魅力永存的基石.大庆建设"文化名市",必须珍视历史文化遗存,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李鹏程 《文史哲》2004,1(2):19-24
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分为四个大的"文化域",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大都市物质文化的重心是物质多样性和物质流动及其载体的运作效率。大都市制度建设有重要意义,信用制度有奠基性,契约论的当代作用和社会保障系统对大都市现代化文明有标志性,中国大都市制度建设在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的起步上是不可或缺的。在大都市建设中,应该注意城市经济符号化和体验化的发展趋势,物质文化与信息文化在城市的当前存在中的相互涵化、转变和一体同构的趋势,以及当代大都市大系统危机的紧迫性。大都市精神文化分为形象、知识、美感和娱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塔尔寺和广惠寺分踞黄河支流湟水南北,其所处地域为青藏高原藏文化圈边缘文化带。二者先后建于明、清两朝,宗教地位略别,历史上的寺院经济发展各有侧重和优势。但在青海解放后、特别是宗教改革以来,二寺寺院经济走上迥异的发展道路,从中折射出藏传佛教在不同人文地理环境下相异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命运,这可归结为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川陕苏区精神"是巴中进行"四川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定位的核心文化力量.但在其文化宣传中,却长期用"红军精神"这个单一、平淡的红色文化宣传口号,这使巴中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氛围和文化自觉意识正在淡化,挖掘川陕苏区精神更多更深的文化内涵,重新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宣传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蓄蛊”是一种巫术,传说有蓄养者聚集百虫施加法术借以害人谋财,其实这纯粹是无根据的传说。但是由于其内容与南方的环境、地方病和地域文化相契合,所以自隋唐以来,逐渐被看作是南方某些地域特有之恶习。随着南方的逐步开发,传说中的“蓄蛊之地”范围随着主流文化圈前进的步伐而南移,江南一带逐渐不在其内,而是推移至两广、福建及西南一带,直至今日尚在某些地方留有残余。“蓄蛊”本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巫术问题,它体现了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地域歧视,其迁转流移反映了主流文化圈的拓展过程。而被指为“蓄蛊”地区的民众对强加于己的污名逐步内化吸收,则体现了弱势文化面对强势文化时的微妙心态。  相似文献   

20.
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价值问题日益凸显.国际大都市融入全球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应坚持民族文化精神、抑制后工业社会的非理性主义文化、促进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际大都市的素质和灵魂,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价值;国际大都市风格与素质的统一、"形态"与"神态"的统一,则是国际大都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