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反智主义植根于北美殖民时代,在冷战时期体现出反精英主义、工具主义、反理性主义等思想内容,同时反映在欧美各国冷战政策及其实践中。冷战后,反智主义在欧美各国回归,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动机,显示出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等新内容,在实践中推出许多非常规和反传统举措。与此同时,反智主义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群体化效应。未来,反智主义在欧美各国会进一步持续,还有扩大化、复杂化趋势,在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中国要想应对反智主义,首先需要在宏观层面重新认识反智主义及其危害,其次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治理理念以及标本兼治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一) 古代士人的社会地位,是在群雄竞起,思想活跃解放的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社会地位的确为他们人格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人格理想的形成则标志着古代士人的生存意义追求已经开始了,隐逸便是士人人格与生存意义双重追求的结果。 西周时期,作为萌芽状态里的士人,还是贵族宗法制度里依附卿大夫的底层力量,还不能参与政治,社会的各种规范要求他们不得超出礼制的藩篱,从事越权的社会活动。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传统的宗法体制逐渐解体,束缚人们身心自由的礼法制度也逐渐松弛起来,贵族士大夫失去对士人的支配力与控制力,士人便不再依附宗族、受士大夫的役使,并获得较大程度的人身自由,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在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新形势下,各种诸侯、新兴地主势力蓬勃兴起,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侯王为实现自己独揽天下  相似文献   

3.
亨廷顿提出的“反权力伦理”与霍夫施塔特提出的“神话—地位政治”是美国学者解读美国阴谋论的两种基本范式。前者将阴谋论的盛行当作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隐性证明,后者强调阴谋论的反智主义与非理性色彩。“反权力伦理”范式的局限在于过于强调阴谋论发生机制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忽视了社会集团冲突在阴谋论流行过程中的作用。而“神话—地位政治”范式只关注于大众受少数社会集团操控的一面,折射出精英主义的偏见。反映现实世界权力关系的阴谋论不应以单一方式存在。只有通过对复杂权力关系的仔细梳理,以更为微观的视角为切入点,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认清阴谋论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孔子这位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创立儒家学派并且四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终不得志,只能郁郁而终,其命运可谓充满了悲剧的色彩。在春秋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反智主义日趋盛行,孔子及其所保存和推行的旧有的政治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变革的需要。而此时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反智主义思潮迅速蔓延并且对以前的“王官之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孔子学继尧舜,道承文武,其相对保守的思想及政治主张在反智主义日趋盛行,现实功利色彩渐浓的社会现实中就无足轻重。而这一点正是其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权的研究呈现出多种面相:在乡镇何在的定位中,往往只关注了国家体制、乡村社会及官僚机器三个维度中的某一方面;乡镇何为主要集中于“公司主义”与“简约主义”的争论;而在乡镇何向中,对国家和乡镇的权力建设的理解亦有不同的偏重.欧阳静以乡镇为主位,将“策略主义”提升为乡镇运作逻辑的新模式,综合并深化对了对乡镇政权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哲学认识论———“理论———实践”的新课题。关于社会工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可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社会工程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7.
基础主义的镜式认知方式认为知识增长动力源于逻辑方法的采用。语言学转向后,知识增长动力侧重于主体间性问题研究。到后现代哲学时期,知识增长动力问题则深入到复杂的人文社会系统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民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它的基本理念是将清明政治的希望寄于明君圣主,使其在施政中以人民之忧乐为优先考虑,以人民的福祉为政治的目标。这一理念使得民本成为古代政治思想中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但是,由于传统民本实际上是王权政治与儒家学说相互需要、相互融合的产物,所以它既要服务于王权政治的专制统治,又不得不因为儒家价值的输入而带上尊君轻民的道德主义虚幻色彩。民本主义依附于君主政体而生,它与近现代民主思想之间的接轨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9.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戴震的“理欲观”,传统研究已经从学术批判与政治批判、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情感主义与智识主义这三个维度展开了丰富而具体的分析,但其中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而通过戴震思想所蕴含的修己与治人的维度,可以重新审视戴震的理欲观,并能对传统研究揭示的疑难问题作出新的诠释。首先,戴震以治人为出发点,不仅将程朱主观性和超越性之“理”改造成客观性和公共性之“理”,还将程朱个体性和内在性之“欲”改造成社会性和客观性之“欲”。其次,戴震在修己层面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标准,提出“庸德”来作为日常生活中所有民众的修身标准。再次,戴震不以道德标准作士人和庶民的区分,而将宋以来儒士所体贴之天理视为“一己之意见”,批判其带来的社会治理危害,开启以知识作为士人和庶民的区分标准,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的近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在人文学科中不是一种职业的界定,而是一种哲学抽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正本渊源应是孔孟悉心培养的"君子"或"士",他们以其主体性人格的凸显而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鼻祖.但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却处于日渐消解之中.人文情怀的回归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12.
古代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以其重民意、保民生、得民心的倾向,与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相制衡,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与实践的精华。作为一种很强的政治理念和现实力量,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曾产生过重大和广泛的影响。如今,民本思想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依然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传统民本思想为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文化土壤,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文化基因,也为我党总结概括执政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认真汲取古代民本思想所内蕴的政治经验和智慧,挖掘它的当代价值,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投射出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变革。传统孝道的变异与封建政治的强殖入侵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现代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深刻变化、社会文化视角从社会到个人的转变促使传统孝道不断整合,在“以人为本”思想的解构中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代孝道重构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成和谐、公正的新孝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集中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问题.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解放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进入新闻报刊、文化出版和教育领域,建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这"公共空间"在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转型和知识分子自身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封建"士大夫"形式存在,"学而优则仕",与政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投身仕途的"角色认同",造成了千年的角色错位。到了近代,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了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教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近代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变革,另一方面推动了近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笔从言分化出来后,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尽管受到传统势力的长期排斥,终就成为寒门士子的仕进之梯。到南朝,文风愈盛,文士集团崛起,文笔受到普遍重视,别集、总集大量产生,文笔之辨成为文章学的重要内容。南朝学者试图从目录、音韵、情感三方面对文笔进行区分,虽有许多不周全之处,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朝文学的盛况。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的冲击导致传统的解体,即脱圣入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成为社会流民、政治流民和文化流民。这造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于是,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了寻找生存家园即自我认同的过程。他们投身革命,并在传统社会主义中获得了社会认同、 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但在这个过程中, 知识分子也付出了牺牲现代性特性的代价。随着现代性进程的重新启动,中国知识分子将重新确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19.
自由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一直被视为一个否定、消极的概念而始终得不到肯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自由与礼教文明牢牢的捆绑在一起,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接触到西方政治文明时,自由才逐渐被当作一种肯定性的精神价值为国人所关注。自由在中国传统思想里经历了被否定--被认可--被呼唤--被误解的艰难过程,这个过程是与国人思维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同步的,即使到现在,我们对自由的理解仍需要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20.
乡村女性作为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遵从者,但是在新思想、新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一步一步地从封建礼教中挣脱出来。然而,相比于同时期的都市女性,这群来自底层的女性身上显然少了些许自觉性,她们是逐步地“被解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从未有的复杂多元,进而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乡村女性已然是血肉丰满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