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职称之类的冠冕,如今似乎已成为一些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然而也有些真正的学者只是与学术共同着生命,而无暇去顾及那些身外之物.年近八旬的孔凡礼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学者.  相似文献   

2.
李元洛 《云梦学刊》2013,34(2):161-161
文家驹老是早年即投身革命事业的老共产党人,是从教近七十年的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是一位极具诗人风范的诗人。虽然资深格老,他却低调朴实而一如草根平民;虽然腹笥深厚,他却谦和平易而绝无张狂之气;虽然垂垂老矣,他却永远鹤发童心。  相似文献   

3.
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学者,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勒庞一生著述颇丰,虽算不上一位历史学家,但他相信只有通过历史才能更好地论证自己的主题,并希望能够分析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对于历史,勒庞有自己的认识,比如他青睐"事实"却并不相信历史的真实性;他像众多19世纪史家一样关注文明,却仅认为那不过是由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一个抽象概念而已;他相信我们可以拥有且真正需要的是效果历史;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变动不居的,等等。这些认识与他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特别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兴起、后广被欧洲的"颓废"文化和"世纪末"思潮对他思想的孕育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源澄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他早年在四川、江苏、河南等地求学,后在江苏、北京、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与古今、新旧、老辈与同辈学者均有广泛的师承及交游关系,因而,他在经学、史学等领域学术研究上成果颇丰,为后人留下了比较丰富的精神财富,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何瑞涓 《云梦学刊》2012,33(4):24-25
我仅从身边的几位师长的例子来谈一点关于对学术自我管理的认识. 德国学者费希特曾指出,学者的真正使命是高度注视人类一般的实际发展进程,并经常促进这种发展进程.于我的理解而言,学者应该是追求真善美的,并以此来潜移默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当下却有一些学者逐渐迷失,在追名逐利中忘记了学者使命.  相似文献   

6.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汉赋在中国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尤其在1949年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龚克昌教授是最早真正对汉赋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汉赋讲稿》就是他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期间的讲稿。《汉赋讲稿》既有对汉赋在总体上的全部评价,又有对汉代具体赋家及赋作的独到见解。尽管《汉赋讲稿》只是龚克昌汉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开创精神和“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对赋及汉朝文明坦然自若的热诚”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学者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被学术界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吸引了中外学者品藻评骘。但是,长时间来对作者成书动因的考究却未予深化,罗布桑却丹所以能够囊括十六大类近六十个方面的知识,力著此书,其思想动因是很值得研究的,因为这既涉及到该书在蒙古族文化宝库中的历史地位,也涉及到如何历史地、全面地评价罗布桑却丹的思想成就。  相似文献   

8.
目标     
在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位作家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学者那狭窄的书房里,作家向学者倾诉了内心的困惑。 学者:“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作家:“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学者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默说他锄地拔草,把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一部借叙述故事阐扬道教内丹学的"证道书",这是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种观点却长期受到近现代不少学者的否定.其实,近现代学者们否定"证道书"说的理由并不成立,多是由于对道教内丹学缺乏足够认识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模式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高校教师职称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国高校能否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职称制度,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教师职称的性质、确定主体与方式、改革的导向等的选择问题,走出职称的误区,这是亟待政府和高校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只有选择从职称到职务、从评定到聘任、从社会到单位、从以行政计划为导向到以市场选择为导向的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模式,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学者在世界学术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人文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获得的重视,仍然未能随着中国学者积极交流参与真正有所提升。关键在于,在以欧美主导且由英文专擅的国际学术界,继续在心态上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视为有待改造的对象,而不是平等参与对话的同仁。这样的心态已经引发华人学术圈的反省。而身在欧美的海外华裔学者、港台学者、东南亚华人学术圈或大陆知识界酝酿出的响应,却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学者杨天石研究蒋介石多年且有多部专著面世。近年来,他数次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蒋介石日记,并出版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之一、之二)。最近,《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之三)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然而,他对蒋介石的研究,却遭到了台湾学者汪荣祖以及大陆某学者的质疑。杨天石为什么会受到海峡两岸学者的质疑?他是怎样利用蒋介石日记做研究的?除了日记之外,他还利用了哪些资料?带着这些问题,2014年7月间,本刊特约记者、《新京报》记者张弘专访了杨天石先生。  相似文献   

13.
"五四"一代学者与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代学者相比,学问气象不如前辈学者博大,思想却要激烈得多;而无论文化激进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态度几乎都是同样激烈,缺乏容忍不同之见、乐闻相反之论的雅量.这很值得注意并加以反思.学风总是与国运相联系,激进的新文化人标榜科学却忽视科学精神的精髓,标榜民主却缺乏梁启超那种反思法国大革命的卓识,给20世纪中国历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深刻总结历史教训,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重视学风建设,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研究异化问题的专论、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理解却莫衷一是,异见纷呈。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并无联系;有的学者则强调马克思早晚期异化思想相互联系;或者认为只有《手稿》中的异化思想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意义上的异化思想,因而对马克思晚期的异化思想避而不谈;还有学者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归结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没有看到彼此的异化概念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15.
李齐贤是高丽末期倡导由词章之学转向义理之学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朱子学者。他曾七次入元,在元居留期间他与元朝大儒切磋、交流、学习,他还学以致用,重视用朱子学来解决现实问题,力促改革,并且注重选拔英才,教育后学,培养朱子学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主义与人文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些年,国内学界曾经就人文主义、人文精神的意义展开过讨论。目前,一些学者又在争论与人文主义不无关系的启蒙以及作为启蒙后果之一的科学主义的作用等问题。有趣的是,上述这些概念原本产生于西方,但国内学者关于这些概念讨论的真正目的却无不与中国当前的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清代西北经济史的研究作为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长期以来倍受学者关注, 尤其是近10年来, 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但其研究述评却不见于文。本文就近10 年清代西北经济史的研究状况加以述评, 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地二十年了。他是在十年动乱初期的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的。正当他奋发有为,可以为党做更多工作的时侯,他却死于非命,这是永远使人感到惋惜和怀念的。邓拓同志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一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向历史海洋的深度钻研。他的学者气质,和他稍有接触的人,是立即可以察觉到的。可他同时也是一位战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中国救亡图存和追逐"现代"的文化语境中,杜亚泉的渐进启蒙思想与占据主流的激进主义相颉颃而被人误解,致使其主编《东方杂志》期间的笔政生涯及编辑实践活动所显示出的文化价值和学术旨归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理解。然而作为成就卓著的一代学者和编辑家,他秉持的文化立场及苦心经营的《东方杂志》所蕴涵的文化品格却具有丰富的阐释意义,一方面他以稳健持中、超然独立、开放多元的编辑思想成就了《东方杂志》在近现代出版史上的独特风格,另一方面又因为自由知识分子的渐进启蒙文化主张而遭逢众议。其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命运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0.
张远山先生是一位沉静玄思的边缘学者.他的研究和写作与教授职称无关.与媒体炒作无关,与大众兴趣无关.他揣摩了<庄子>二十年,这种阅读努力让人敬佩.张远山对庄子的阅读深入原典.他企图通过超越郭象版本来获得更大的真实.唐代以降,<庄子>郭象注框定了后人对庄子的阅读.其实,学界对郭象本的质疑一直未断.辨伪是<庄子>的阅读者无法绕开的工作.王夫之较早发现了<庄子>内篇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