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群 《当代青年研究》2009,(2):53-57,27
本文采用新社会政策或社会政策的社会生活分析视角,以失业青年的个人消费、娱乐和时间安排为例,解释和分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排斥现象。研究发现.贫穷和低收入家庭的失业青年不仅成为“被排斥的消费者”,还成了“有缺陷的消费者”或“新贫穷者”,被排斥于所谓的“常规生活”或“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2.
天地大戏场     
旧时的戏台上常挂有一副楹联,道是“天地大戏场,戏场小天地”,用以解说戏剧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关系,十分形象贴切。京剧名伶程砚秋先生当年说得好:“人生即是演戏,社会即是舞台,人人都是演员。”而所谓伶人,“不过是戏中串戏罢了”。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社会”通常被定义为在政府、企业之间提升公共利益的领域,构成该领域的核心要素是非营利性质的公民自组织,或者称“第三部门”。政府、企业、公民社会,构成所谓的“三驾马车”、“三根支柱”、“三条腿走路”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中国现在大力推进“社会建设”,正是相应于政府职能转型“小政府”的建设、市场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或第三部门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杨魁 《公关世界》2008,(4):43-45
20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的转向和深刻的变化,以至于人们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与启蒙运动以来矢志追求的“现代社会”截然不同的“后现代”时期,从而围绕这一重大的社会转向和深刻的社会变化,形成了所谓的“后现代”思潮。正如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格里劳所说:“如果说后现代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  相似文献   

5.
张树德 《中外书摘》2008,(12):66-68
1948年初,国民党方面宣布进入所谓的“宪政时期”。如果真正实行“宪政”,那就应该是政治越来越民主,社会越来越进步,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事实上,实行“宪政”,蒋介石当上总统,局势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是国民党的统治越来越腐败,社会越来越混乱,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相似文献   

6.
对于愤青,人们的看法不一而足,但都集中于其“愤怒”的表象。许多人认为愤青的“喷怒”是“非理性”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愤青愤怒的方向”的讨论及“行为是否趋理性”的论证.以揭示愤青所谓“非理性”行为的背后实际代表了一种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诉求.而这种诉求同时也折射了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国际和国内性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几十年前乃至更久远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麻风病人一直都是一个被误解、被扭曲,被排斥的社会边缘人群,即使疾病得到治愈而康复后,他们依然生活在沉重的社会压力和严重的社会歧视之中,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尊重,始终无法正常地回归社会。长年在所谓的“麻风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默默地离去。  相似文献   

8.
“9·11”恐怖袭击事件爆发后,随着强调伊斯兰教与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之间矛盾冲突的所谓“文明冲突论”的兴起,美国穆斯林族群的生存状态与发展状况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并成为西方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将着重考察该族群自20世纪以来争取公民与政治权利的社会进程,以此为视角研究其历史发展轨迹,并进一步探讨“9·11”事件为其带来的挑战与契机。  相似文献   

9.
古典社会并不承认个人,只接受家庭作为社会的基础。这一点,东西方社会都是一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是联结个人和国家、天下的中介。现代社会则以单子似的个人为基础,缺乏古典时期的稳定性。现代社会的结构如福柯所言,个体表面上更自由,但其实被控制得更严密,管理手段更隐蔽。  相似文献   

10.
所谓“老年社会参与”,是“老年人以就业劳动、社区社会活动、闲暇活动等形式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历史上的基层治安组织概述 基层指的是县以下的区域,即所谓的“乡里社会”,一个国家的治安之政必须通过基层治安组织来执行。社会稳定与否。关键在于基层是否稳定,而基层是否稳定又主要取决于基层治安机构,中国历史上的基层治安机构存在一个由“乡官制”向“乡役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改革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高歌猛进的年月里,社会空间往往被打上政治与阶级的烙印,所谓“社会空间的政治化”,如街头巷尾的字报标语、革命老区的“神圣化”等。这种“政治化”既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建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秩序,又表现为国家在城乡之间设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空间壁垒以发展城市工业、稳定社会秩序、调配稀缺资源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七年之痒?     
“痒”就是不舒服。所谓“七年之痒”,就是指事情发展到第七年就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出现一些问题,诸如对该事不再有新鲜之感,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有厌恶之心,等等。《社会观察》自2003年创刊至今已历经七年,七年来从定位到形式、内容等都经过多次调整,如今的《社会观察》基本上找不到创刊时的影子了。  相似文献   

14.
黄有发在《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中,载文称:为了借助影视传媒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越来越高的人口覆盖率,更是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报偿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声誉.小说家们开始越来越主动地为影视度身定制,写作以改编影视剧本为目的的“小说”,现在许多作家在创作时采取“一鱼二吃”策略,在写小说的时候就考虑到以后改编的因素,或者干脆先写剧本,等影视播映时再改编成小说,推出所谓“影视同期书”。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以为,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建构论的视角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其实是人们在与一些社会事实的互动中,在预设了“第一建构”的前提下,进行“第二建构”的产物。为此,应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青年社会问题的“第一建构”审视中,正本清源,探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调整相应的青年政策,从源头上消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家茶座》2007,(4):155-155
多维网刊发的报道说,有关中国社会的统计资料显示出,同发达国家的经历相比较,中国的人口已经出现了老龄化提前的趋势,所谓“未富先老”。如今,可能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势,叫做年轻一代“未老先衰”,指的是年轻一代迟迟未能实现自治自立,成为大学毕业后总是离不了巢,或者离巢后又归巢的“归巢族”。  相似文献   

17.
“相亲”是现代人择偶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它以“电视相亲”、“交友网站”、“婚姻中介所”等多种形式出现,但是它都不同程度的反应着当代青年的择偶观,尤其是两性在这一社会互动中的地位。社会性别理论主张透视个人行为与角色的社会性别意义,试图把社会性别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考察,以把握社会性别是如何制约人们的社会互动并在社会互动中得到强化或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金色年华》2010,(9):20-21
“要生育还是要生存”、“房奴+孩奴=一生为奴”……类似的苦涩调侃近来在中国80后群体中引发了空前共鸣,也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孩奴”。所谓“孩奴”是指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我价值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孩奴”恐慌症在中国的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不敢生、不想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讲求生活的质量。婚姻家庭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婚姻质量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时下关于我国婚姻状况的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所谓“呈高稳定低质量态势”,“60%的婚姻是凑合型”等等,即是人们关于婚姻质量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法律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般的口角纠纷.邻里的磕磕绊绊等,应当互相谦让.“小题小做”。但有的事却应当“小题”而“大做”,因为这些所谓的“小事”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予以及时解决而非作无谓的容忍。法律上的“大做”,特指以诉讼方式解决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