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0 毫秒
1.
《乡音集要解释》是记录清代徽语的一部韵书,其音系与现代徽语休黟片以及祁婺片婺源话的读音多有相同,不同之处由语言演变和语言接触造成。  相似文献   

2.
蕲春县青石镇樟树村是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故乡,黄侃先生的《蕲春语》所记之音系即樟树村的语音系统.《蕲春语》记录了不少词语方音的儿化现象,为此,本文想就樟树村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作些探讨.先介绍一下樟树村方言的声韵调:声母 韵母  相似文献   

3.
方言的亲属称谓反映了方言词汇的面貌与特点,也记录了该地区亲属之间的关系。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对汉语方言的分区划分,休宁方言属于徽语体黟片。对于休宁方言亲属称谓,学术界目前还没有进行过专题性研究。本文分五个部分论述休宁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白际方言属于徽语休黟片,鼻韵母只有[ni n u n nin]五个,而且没有鼻化现象,而根据《切韵》系统,中古咸深摄收[-m]尾,山臻摄收[-n]尾,宕江曾梗通摄收[-]尾。通过分析白际方言阳声韵的整体面貌,以及其在音系中的作用,可尝试勾勒出阳声韵鼻尾的演变过程,并寻找其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18世纪中叶江西临江方言韵书《辨字摘要》、19世纪初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和20世纪初江西高安人涂锉《国音四种》"改正土音法"所记录的高安土话反映,现代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知三章:知二庄精"代表了较早的历史层次,现代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舌面音反映了早期的读音。将江西赣方言历史方言文献与现代方言语音特征加以比较,可进一步揭示现代江西赣方言知三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不是古音的遗留,而是知三章组声母读舌尖塞擦音以后发生的音变现象。与部分江西赣方言区精庄知二组声母读t、th的性质一样,都是通过舌尖塞擦音ts、tsh丢失擦音成分的方式演变而来。这种音变现象发生在同一阶段古精庄知章组声母类型不同、历史层次不同、来源不同而声母读ts、tsh的音节中,因此,江西赣方言精庄知章组声母读t、th的现象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古全浊声母在今晋方言中的四种类型进行了探源,认为今读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今读不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注音本《开蒙要训》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与北京官话相同的类型,最早也曾受到汉藏对音《千字文》和《大乘中宗见解》的影响,但最早的源头只能是北宋《皇极经世书声音图》所代表的音系;与北京官话相反的类型,则可能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7.
《唐书释音》为宋人董衝所撰,成书于北宋年间,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语音现象有所体现。宋代正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过渡阶段,通过对《唐书释音》声母系统的详尽研究,运用系联法、反切比较法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这个音系相对于通过诗词用韵及宋代韵图考出的宋代通语语音而言,有许多共同之处,即主流为宋代通语音系。但较之宋代中原通语,这个音系相对保守,也就是说,其语音演变发展的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  相似文献   

8.
《安腔八音》是反映清末民国初福建福安方言音系的一部韵书。通过与现代福安方言、上古、中古声母的比较 ,论证《安腔八音》十七个声母的来源 ,进一步印证古无轻唇、古无舌上、娘日归泥、精组章组庄组三组合流、喻三归匣、全浊声母清音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9.
安徽休宁县溪口方言属于徽语休黟片,溪口方言与徽语的儿化现象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的独特性。本文重点分析了溪口方言儿化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儿化韵的演变、功能等。  相似文献   

10.
音节的独立性以及音节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影响、制约是汉语音系的基本结构格局和音变机理,其在汉语音系的演变中起着重要作用。韵母中的元音对声母系统演变的影响是其表现之一。乐都方言中声母格局的形成与韵母中舌尖元音、及半元音υ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切韵》音系的声母,清代学者陈澧曾做过影响极为深广的考察,他用系联法的正、变条例,求得四十声类.陈澧的《切韵》四十声类说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切韵》系声母的面貌,后人有许多评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众多评论中,在舌音中娘、泥二纽的分化问题上,论者的意见多无分歧,按照陈澧等人的意见,泥娘二纽在《切韵》音系中是划然为二的,它们分别可由其反切上字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成都话舌尖后音声母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六十年代记录成都当时实际语音的《成都语音的初步研究》和《四川方言音系》表明:成都话舌尖擦音、塞擦音只有组一套声母,没有对立的组声母。调查表明:世居成都的老年人“语音分辨舌尖前后”。舌尖后音声母还残存在部分六七十岁以上老年成都人的口音中。对声母的保存与否影响较大的几项社会控制因素依次为:年龄、民族、性别、居住区域。老成都话分的类型属“南京型”,读二组音的字方法与《西蜀方言》一致。  相似文献   

13.
著名的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的《蕲春语》是我国方言研究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献中,黄侃先生参照(广韵》、《集韵),用反切的方法给蕲春语注音,并广征博引,考察其历史渊源,循音索义,使许多沉积的历史疑案涣然冰释,新说横生,胜义纷呈,在方言词语研究史上独树一帜。但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该文并未整理出蕲春语音系,也未标出词语的音值,为此,我们特地去蕲春对实际语音进行调查。根据我们田野调查的结果,可以认定黄侃先生所说的“蕲春语”,实指其故里樟树村话。兹将该音系及其语音特点介绍如下。壹蕲春(樟树村)话的声韵调一、声母2…  相似文献   

14.
音系组织的语篇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历来把音系看作是语音系统的最高层次,但近年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音系的合理组织具有语篇特征。倘若此假设成立,那么英国语言学家M.Hoey(1991)在Hauiday(1961以来)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语言图就应重新审视。亦即,语言(以语篇为代表)是一个具有音系组织、句法组织和语篇语义结构的三维体。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汉语名篇《滕王阁序》的音系组织——以‘对偶’为手段的各种平仄组织方式,发现‘对偶单位’的内部组织及相互间的音韵衔接方式的确具有语篇特征。这为我们另文建立三维语模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运用现代音系学优选论的研究方法,对汉语浊塞音声母清化的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汉语中古声母塞音分清浊,且不论是平声还是仄声,清塞音声母既有送气音,也有不送气音.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浊塞音声母均已清化,其规律是:平声字今读送气音,仄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对于这种变化,优选论的经典理论无法作出恰当的解释.比较标记理论是优选论的最新进展之一,运用这一新的方法,可以为汉语浊塞音声母的清化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经本文考证,《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第15卷《延寿仪式·送龙》前半本经书正是李霖灿所说的《五方五帝经》。经书的内容与汉族道教文献《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灵宝五帝官将号》比较接近。经书记录的语言是纳西汉语,与普通的汉语相比,纳西汉语在语音、语法上发生了变异,深受纳西语的影响。该经书的语言文字关系密切,行款布局规整,为了更加精确记录汉语还产生了一些特殊字。这本经书在文献、语言文字和宗教研究上都存在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土音就是在普通话21个声母、35个韵母之外的发音,包含在老北京土话儿里,有偶现、独特、演变、多样化四类现象.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由杨时逢先生整理,于1974年在台湾出版。它立足于语言实际,调查的面广点多,材料丰富,一直是语言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湖南方言的重要参考著作。不过,它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关于湖南方言的分区结果就不很理想,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有多种看法。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过音声母字多是益阳方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报告》却认为只是"偶尔"现象,它所记录的益阳方言音系中没有给〔I〕声母以一席地位,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9.
《新订中州全韵》的音注来源于《中州全韵》、叶以震《中原音韵》等书。声母系统保存全浊音,韵母系统与周德清《中原音韵》等其他曲韵书相比最大特色是新创了"知如"部,其韵母为。该书音系在一定程度上从多个方面反映出了作者周昂方言语音的影响。从音系上看,此书是一部既承袭曲韵的传统,又继续受吴方言影响的曲韵书。  相似文献   

20.
元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对后世北方戏曲语言的规范统一,都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汉语史的研究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自其问世以来近七百年间,由于牵扯到如何看待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来源及其发展问题,有关《中原音韵》所代表音系的争论,也就从未止息过。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关于《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争论,大致有三家意见: 一、《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大都话; 二、《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河洛音; 三、《中原音韵》代表当时的北方话。 认为代表大都话的有赵遐秋、曾庆瑞、宁继福先生。他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