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继《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等“草原小说”之后,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裁么十月》1984年第一期)里,张承志又以他特有的粗放、纯朴和深沉的抒情风格,以他对大自然的真挚热爱和对人间未来的美好信念,气势恢宏而笔触细微地再现了祖国北方的六条大河——黄河、无定河、湟水、额尔齐斯河、永定河、黑龙江和一个向着这些河流追寻历史渊源、迈开人生步履的“河的  相似文献   

2.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3.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7,20(4):27-30
"草原情结"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一种强烈的带有自豪感和责任意识的"文化认同"。里快的长篇新作《美丽的红格尔塔拉河》,通过草原英雄的倾心打造,草原文明的自觉认同,草原景观的审美再现,草原风俗的历史回顾,草原民族的心理展示,呈现出挑战自我的文学勇气和文化自觉,更重要的是在表现"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的草原文化精髓时,讴歌了坚持正义的"大原则"、天人合一的"大秩序",以及草原文化充分的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延展性和鲜明的时代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陆机太康十年北上入洛后,创作了大量的辞赋。北方风物在陆机入洛后的辞赋中,先由纯粹的体物描摹,达到对西晋王朝的情感认同,取得西晋王朝的好感,如《鳖赋》、《桑赋》,进而运用了传统的"比德"之说,揭示"所体之物"的道德品质,如《瓜赋》,再进而变为抒写一位南方诗人对北方风物的新奇感;又进而激发了陆机的思乡之情,表现其"东吴情结",如《怀土赋》、《行思赋》、《述思赋》、《思归赋》,尤其是《羽扇赋》。最后,北方风物激发了陆机对"天道迁逝"的体认,将其提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借以消解其功名焦虑。  相似文献   

5.
《河伯》的地理神名和本事(上)《河伯》只有百十个字,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现据作品及有关材料,述其地理、神名和本事如下。一、河指黄河。诗云"九河"便是明证。极浦指黄河发端处。流撕,流动的冰块。南浦,黄河向南拐弯处,东行,向东延伸。这是河伯游玩的地点和路线。二、昆仑。河伯乘车活动于昆仑山下,不但可以迅速登上,日暮前还可以来得及下山。可见即居住在昆仑之下的黄河里。三、水宫。水宫里有鳞屋、龙堂、紫口阙、朱宫。乘坐的有白鼋、两龙和螭等水物。根据《河伯》描绘的地理,我们以为就是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至果…  相似文献   

6.
论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是我们于1986年在筹建江南文化书院时,提出的一个区域文化概念.1989年在《新华日报》"一家之言"专栏,以《江南文化初探》为题作了概括论述.那篇论文,限于篇幅,未能展开.这里再作进一步阐发,以期引起各界人士的重视,共同开展这一专题研究,推进江南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一、我国文化发展中的南北差异我国幅员广大、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各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从整体看,大体可以归为南北两大系统:黄河流域的北方文化,人们通常称之为黄河文化;长  相似文献   

7.
现代黄河诗歌是现代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构型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表征中华民族心理与精神的现代流变。现代黄河诗歌创作呈现救灾、启蒙、救亡与新生多重主题,其发展经历了阶段性嬗变:全面抗战前的救灾哀歌,引起启蒙怆痛与救亡焦虑;全面抗战时期的救亡战歌,振奋救灾热情并拓展启蒙内涵;解放战争时期的新生欢歌,促使救灾、启蒙与救亡话语合流。现代黄河诗歌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融通,将黄河塑造为中华民族的母亲之河、国运之河与希望之河。现代黄河诗歌作为提升民族自信力的文学实践,启示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中国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云南契丹青牛白马图与古契丹八部考辨杨毓骧一、青牛白马图解说“青牛白马”是古代北方民族契丹人对其祖先溯源的一个神奇而有趣的传说。在《辽史》卷32《营卫志》中就有一段记载;“相传有神人乘白马,白马盂山浮土河而来,有天女驾青牛由平地松林,泛黄河而下,至木叶...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诗歌鼻祖的《诗经》 ,两千多年前已然成为经典 ,为之作笺、作疏者代有其人 ,应该说研究得相当透彻。《诗经》开篇就是《关雎》 ,首当其冲为世人瞩目 ,更加孔子评为“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毛诗序》认定为吟咏“后妃之德” ,其为后代说诗者津津乐道自在情理之中。当然 ,《关雎》的诗境诗味俱佳 ,是其成为千古绝唱的根本原因。故而两千多年以来 ,大凡中国的文化人 ,无不熟识《关雎》 ,玩味有加。然而 ,细加揣摩 ,问题就来了。《关雎》一诗 ,首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中的“河”字 ,辞书言之凿凿 :河 ,本义指黄河 ,上古为黄河的专…  相似文献   

10.
杨军 《中国社会科学》2023,(3):187-203+208
北方民族大多在由前国家社会向国家演进的关键阶段,必须解决认同改造的问题。这一关键阶段恰逢北方民族与中原王朝密切互动的时期,因此对中原王朝的认同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自身认同改造的一种选择。中原王朝包容四夷的政治理念和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对北方民族的吸引力,促使后者在认同转换的过程中逐渐突出中原王朝认同,最终建立起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北方民族的中国认同是北方民族自身发展的合理路径,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北方的乡情似陈存多年的喜酒纯正浓烈幽香不信你未尝尝——引自《北方的乡情》赵守亚的诗集《北方乡情》1997年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共收入诗人10多年来的诗歌作品150余首。这位出生在松嫩平原的汉子,站在他居住的城市,遥望着那片养育过他的黑色乡土,笔底涌泉般地流淌着对乡土的回忆、眷恋及思考。他的这“一行行带响的、带味的、带彩的文字”,留给读者的感受是凝重的。一、北方乡情——黑土文化的情感基础文化的发展往往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诗人庞壮国曾有过论述:“中华民族的文化既有黄河文化的层次和源头,又有长江文化、西…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从故事内容看,不过是描述了一位“历经坎坷却仍不向命运低头的文科大学毕业生,又一次面临人生的岔道口,他抛弃了舒适的位置,自费到祖国的北方跋涉。在古老的黄河怀抱里,他感受到了大自然母亲的深沉而充满生命力量的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①。但从小说的深层构造上分忻,我们不难发现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3.
汉武帝元光年间"河决瓠子"是黄河史上的著名事件,但《史记》和《汉书》的有关记述都没有说明"瓠子"的具体位置。河南省滑县古有瓠子堤,濮阳县古有瓠子河,从文献资料和地理形势上分析,决口处应当在滑县瓠子堤。关于"瓠子"的位置之所以会出现"滑县说"和"濮阳说"两种,一是因为后人对《汉书》文字的误读和《水经注》记载的不准确,另外也因为滑县曾属于濮阳国,故在记事时出现以大地名代替小地名的情况,造成后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赵宇 《中国社会科学》2016,(4):183-204,209
金朝前期的"南北选"制度创立于熙宗朝,南、北两选之间一直以黄河旧道为别,与宋、辽籍贯之分毫不相关;传统定义所据的《金史·选举志》相关内容实系误记,并不足取。在二元政治生态中,辽朝及金初长期奉行"以河为界"的北族本位疆域观,至金熙宗朝高度汉化改制之后,则转型为一种近似黄河南、北分治的汉地统治方略,涵盖金代民族、政治、经济等诸领域政策,而"南北选"即重要面相之一。内外分化的差别性统治引发黄河南、北汉地民众在国家认同上出现相应分歧,并深刻影响金源一朝的政治地理格局。金朝前期的"南北选"问题,实从一个侧面指引出北族政治元素在整个辽金时代的宏远赓衍轨迹。  相似文献   

15.
马卫东 《文史哲》2013,(4):118-129,167
《公羊传》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其基本内涵是"重一统",具体内容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是西周王朝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6.
"河图""洛书"互为表里,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河图表五行相生,洛书表五行相克。古河图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渌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其原生地当在长江流域。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等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似指古刘河和渌水,是炎帝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重要的天文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广寒山,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17.
黄河的水患,由来已久。公元前一三二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东郡瓠子(今河南濮阳境内)大决口,被灾地区方园二、三千里,泛滥时间长达二十三年之久。这是历史上一次特大的黄水灾害。本文拟就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的原因、灾情及其治理作一探索。 一、瓠子大决口的原因和危害 据《史记·河渠书》所载,“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又《汉书·沟洫志》载:“孝武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鉅野,通于淮、泗。”据此,汉代黄河的这次大决口,其具体地点是瓠子。 瓠子究竟在什么地方?《汉书·武帝纪》说,元光三年,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汜郡三十六。”又《史记·武帝本纪·集解》曰:“瓠子,堤名,在甄城以南,濮阳以  相似文献   

18.
《文言》是《周易》"十翼"之一,在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史和文章学史上均有重要地位。"文言"则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主要书写方式,其功能始终与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文言"都是言说主体身份的自我确证、自我建构的方式。对于周代贵族、先秦士人以及两汉以降的文人而言,"文言"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区域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梦认同是民族成员基于区域文化的价值认知与价值研判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承认、认可与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中国梦认同的理性自觉。中国梦价值内涵的民族归旨对民族区域中国梦认同语境的投射,凸显河湟地区逻辑多元的价值语境、次生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与"和而不同"的多维特质,从价值基础、价值目标、价值路径的内外相接中共同建构了民族地区中国梦认同的价值共识、利益相通与价值凝聚。  相似文献   

20.
周维东 《社会科学》2021,(2):183-192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