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志生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69-71
六朝墓志由于其文体和所涉内容方面的特殊性而在语言上形成了其独有的某些特点,成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其中有数量不菲的词语被《汉语大词典》等普通辞书所收载。笔者拈出其中的11条词语试加诠释。 相似文献
2.
刘志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六朝墓志语料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重要的词汇研究价值。其中"摧恸"、"恢岸"、"素牒"、"遐长"、"宰朝"、"恢雅"、"钦风"、"丧殒"、"殇悴"、"信诺"多不被《汉语大词典》等普通辞书所收载,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目,但存在义项缺漏。 相似文献
3.
刘志生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0-83
六朝是我国古代墓志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六朝墓志材料大多年代可考,材料可靠;墓志作品使用了大量口语词和成语、俗语,在语言风格上一定程度地口语化,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研究的宝贵材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出现了许多新词新义。这些新词新义,可对《汉语大词典》的书证进行订补。论文择要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4.
刘志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132-134
六朝墓志语料丰富,时代明确,特色鲜明,具有较重要的词汇研究价值,论文考释其中的词语10条。这些词语均为诸家所不及,它们又被《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失收,或虽已收释,但义项缺漏。 相似文献
5.
6.
刘百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2(3):159-162
通过引证汉魏六朝史书以及同期其他文献的例子 ,抉发词语尚未被辞书收录、学界尚未解释的新义 ,考察词语、词义的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7.
阎从发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4(5):165-167
"骚屑"作为象声词,除指风声外,还指风触物声、雨打物声、昆虫禽鸟的鸣叫声,含有萧索的意思;"撒(阴平)放"有放开、放出、释放、发放、分发等意思;"撒(上声)放"有撒、抛撒、摆放、放置的意思;"散(去声)食"有散发食物或施舍食物的意思;"散(上声)食"有禽畜分散进食、人游荡乞食的意思;"森然"有显著鲜明、分明清晰、有气势、可畏的样子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周阿根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6):106-109
运用词汇学、词典学等相关理论对五代墓志部分疑难词语进行研读,发现这些词汇可以为汉语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语言资料,可以纠正以往释义的不足,也可以为大型辞书修订提供有益的借鉴。墓志词汇研究价值巨大,应该引起学界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李玲玉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86-89
马中锡著的《中山狼传》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其寓意在于讽刺狼对东郭先生的忘恩负义,揭露狼的本性。通过参照《汉语大词典》,从文字学角度考释其中六则词语,有助于人们对其有更深的了解,亦可补充《现代汉语词典》的缺漏之处,有利于词典编纂。 相似文献
11.
章红梅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3):5-9
同形字是指汉字字库中字形相同,音义不同的字,即一个字符记录了几个音义之间互无联系的词。系统、全面研究同形字,对于文字训诂、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对于文献的识读与整理、字词典的编纂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以汉魏六朝石刻中的同形字为基本材料,就其出现的时间、类型、产生原因、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魏六朝碑刻保存了大量俗字,而考释其中的疑难字是进行碑刻内容研究的首要工作。本文摘取并考证了9个俗字,如"■"为"冢"字、"(扌量)"为"扬"字、"■"为"浦"字、"(扌船)"为"迁"字、"■"为"迷"字等。 相似文献
13.
张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2):42-45,50
北朝石刻文献记述的佛教活动包括了造像、供养、举行法会和参与公益慈善等内容.这些内容,体现出北朝佛教重视功德的特征.石刻文献反映出不同阶层、性别信众不同的信仰动机.僧侣、居士和士大夫阶层更多是通过对教理的体悟而信仰.武人阶层中,更多是追求果报的动机.对女性佛教信仰记述,大多与其人生际遇和修行行为结合在一起,是对人生归宿的一种选择.这些材料,展示出北朝佛教重实践、重果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藏词法是指藏去经典中某较为熟悉的文句中的本词,用该句中的其他词来表达相关之意。大量地使用藏词法,是在魏晋以后。齐梁时期,尤其是梁代,藏词法的使用达到了高峰。相对于南朝,北朝藏词法的使用并没有形成风气。直至北周时期,也没有太多的文章使用藏词法。藏词法主要用于六朝文章中,尤其是六朝骈文中,已成为六朝文章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段。六朝文章之所以大量地运用藏词法,并不只是为了单纯地将一些单音节或多音节词变为双音词,而是为了追求语言的陌生化,是一种避陈取新之道,同时也可使行文简洁,从而使文章产生更丰富的蕴含。 相似文献
15.
罗小如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7-42
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数量丰富,文体多样,语言特色鲜明,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出土文献资料。大型辞书由于对石刻文献利用不足,对不少词语释义有误或有义项缺漏的情况。结合传世文献对“潜形、潜迹”、“短祚”等6条词语进行考释,可以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6.
金其桢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12-18
廉政与否,自古以来即是一个关系到百姓人心向背、社会安定繁荣、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生死存亡的根本性大问题.由于刻石立碑具有既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又质地坚硬、不易损毁,能与甲骨、青铜器一样同乎不朽、传之久远的特点,因此,千百年来,碑刻成为重要载体,被人们广泛地应用于加强廉政建设.在江苏遗存的大量明清时期的碑刻中,就有不少贤明帝王的廉政碑刻、地方官府的廉政碑刻和贤臣廉吏的廉政碑刻.这些碑刻是倡导廉政之风、弘扬廉政之气的重要载体,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是江苏及中国碑文化中最具思想价值和借鉴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倍加重视和珍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