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晚明文学夹杂学术思潮,复杂而多变,故学界尚未有分期之论,然并非不可操作。万历二十年(1592)至天启四年(1624),是性灵文学繁盛的时期。在王学与“狂禅”的影响下,湖北地区的公安派和竟陵派先后登上历史舞台,高举“性灵”大旗,倡导革新,逐渐形成了全国性的影响,继而在东林党学术与政治的双重压制下先后没落。天启五年(1625)至崇祯十七年(1644),是社团文学繁盛的时期。伴随政治危机的加剧,东林党议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本士大夫之间利益的纷争,演化为东林党与阉党你死我活的血腥斗争。突出反映在文学上,则是江南地区文人结社的勃兴,呈现出党社一体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初唐文学是在浓郁的历史意识中展开的,从思维方式到文章结构,从咏史、怀古诗的大量涌现到时间意识、生命意识和功名意识的增强,甚至在密集、突出的文学意象中,无一不渗透着历史的意识、历史的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印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了解初唐的史学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初唐的文学,缺少了历史视域的初唐文学史必将是残缺不全的、肤浅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文学与历史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一部历史小说,在世界上特别是日本和东南亚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由于这部小说毕竟是出自民间艺人之手;加之,修改这部小说的封建文人,既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知识,又受到了其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在小说中就不免出现了许多违背和曲解史实,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形象任意加以涂抹的现象。而历来研究这部小说者,往往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功夫,他们单纯地把这部小说当作历史看,甚至仅仅根据小说所写的故事内容来评论三国人物之是非,谈论魏、蜀、吴的成败得失,这反而导致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识走向了误区。本文详细考评了《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演变过程,强调要本着了解历史真相而又不拘泥于历史事实的原则,来把《三国演义》的研究导向历史与文学的辩证统一的层次,并澄清中外广大读者把小说中的许多虚构当作史实来评议的失误。  相似文献   

4.
晚明时期,朝廷内部日益激烈的党争,成为晚明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中心主题.党争是明朝衰败直至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书于清顺治年间的《樵史通俗演义》,是以记叙晚明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党争是其有意识反映的重要主题.《樵史通俗演义》描述明代党争过程全面而详细,评价党争的态度相对客观而公正.尽管该书在史实叙述中存在着一些偏颇和失实之处,但在反映晚明党争方面堪称是一部全景式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照巴金小说<家>及其材料原型,发现文学的<家>与历史的‘家'形成了典型的叙述复调,由此探讨文学文本所采取的形式策略、编码规则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预设,以及在20世纪中国何以历史经常比文学更丰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谷斯范是随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登上文坛的一位具有清醒现实主义精神的通俗文学家。本文论述他的通俗文学作品《新水浒》所蕴含的批判意识与更新意识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严肃文学作品的文化品位。同时,还论及《新水浒》在20 世纪中国文学第二次调整与转型期间的文学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文学语境常常被等同于历史语境。从实践主体与现实环境的构成关系看,文学语境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文学活动提供条件与可能性,同时发生制约作用的相对独立的具体场所,它与历史语境存在着重要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从文史沟通的角度,把历史文学统一到追问生活意义的叙事本体论上,把握历史文学背后的历史意识取向,是理解和评价历史文学的关键。历史文学是叙事塑形艺术的一种,其基本内涵就是既占有史料又参照生活的故事新编和文学书写。历史事实本身已然逝去,“回到过去”的追踪固然可嘉,历史文学也不排斥去占有史料、辨析渊源的基本工作,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学的书写的立足完全在于当代生活,历史意识是历史文学得以成立的根本。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的书写在历史意识和当代立场方面存在着不少缺憾,不少作品流于历史主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历史观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涉及到内容与形式、虚构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文论的基本问题 ,但我国理论界对之的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文史关系、文学的“历史感”和文学的“历史精神”正是文学对历史的言说。  相似文献   

10.
由<说苑>上溯历史故事在先秦古籍中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核心到边缘再到核心的发展过程.第一次转变是从"史"到"文学"的转变,第二次转变是从"文学"到"史"的回归.两次转变的质素不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信息.刘向采用历史故事著书有多方面的原因,在<说苑>一书中,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也有多种方式.尽管<说苑>的文体归属至今仍无定论,但它在中国小说文体形成之链上具有重要作用,是小说观念发展变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魏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主体的纪传体皇朝史,详载了鲜卑族拓跋部从部落走向皇朝的汉化历程,兼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各族斗争、融合、同化的历史进程,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大迁徙、大汇聚、大融合的历史。《魏书》作者运用巧妙的编纂体例,寓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于其中。《魏书》中的正统观和夷夏观,体现了作者对汉民族的文化认同,重新发掘这些史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蜀党是北宋中后期出现的政治集团,它以苏轼、苏辙为领袖,以包括黄庭坚、秦观、张耒在内的苏门六君子等人为其成员.蜀党的政治活动,贯穿了从仁宗嘉祐到北宋后期,并亲身经历了期间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苏氏蜀学是其立党思想,苏门则是日后蜀党的主要组成力量.同时,蜀党代表了中后期文坛的最高成就,使这一群体成为文人参政的典型而受到瞩目.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明代文学与政治也受到学术界关注。本文对近百年来有关明代文学与政治的研究进行了清理 ,重点评介了明初文学与明初政治、明代党争与明代文学、明代阶级斗争与明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作者对这一研究课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方民国史研究常涉及孝陵卫营房。依据档案文献及口碑资料推求孝陵卫营房概况,研究者认为:孝陵卫营房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其政治、军事需要,1929年3月起,在现孝陵卫镇西南侧南京理工大学区域内,修筑的一处可容纳5000-6000人规模的兵营,供蒋氏嫡系部队陆续驻扎。孝陵卫营房毁于1937年12月抗击日军的战火之中。  相似文献   

16.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序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小说的系统论述。分析可以发现,它通过赋予小说资治的功能,将“小说”由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普通词语转变为具有正面价值的文类概念。从《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以后,小说成为古代书目中的一个类别。可以说,是《汉书.艺文志》创造了作为文类的小说概念。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 ,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 ,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 ,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 ,一是寄托式 ,二是追忆式 ,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作家多出于世家大族,这些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是魏晋南北朝诗文作品表现的一种常见主题,但这一主题所呈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将家族观念所表现的情感概括为几种模式,一是寄托式,二是追忆式,三是幻灭式.  相似文献   

19.
<魏书>秽史之名流传至今.从<魏书>在北齐得秽史之名的过程及其原因分析看,<魏书>秽史之名与此期间的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魏书>被污为秽史,实质上是门阀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提及魏延之死,多数学者认为系杨仪奉诸葛亮之命,使马岱斩魏延。诚然,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杨仪以及马岱不无关系,然而杀魏延者,尚有费祎。虑及蜀汉国运的费祎,为确保自己能与蒋琬秉承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顺利掌权蜀汉以求平稳发展,分别翦除对其乃至对蜀汉政局稳定构成威胁的魏延与杨仪。对手既已消亡,费祎终得与蒋琬先后奉行诸葛遗志,萧规曹随经营国家,使弱蜀仍得于三国乱世发展与自保达数十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