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啟仁  铁瑛 《管理世界》2020,(3):1-22,M0004
近年来,尽管中国企业雇佣大学生的比例在增长,但出口产品质量却没有发生显著提升,形成了所谓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本文将企业异质"雇佣结构"引入质量异质性理论框架,探讨劳动投入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结合企业劳动技能投入和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互补性对"质量变动之谜"进行解释。利用经济普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1)企业雇佣结构升级对出口产品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2)雇佣结构与企业中间品投入质量具有互补性,中间品质量越高,雇佣结构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越强;(3)现实所观察到的出口产品"质量变动之谜"部分源于进口中间品占比的大量下降所导致的中间品投入质量的下降,雇佣结构升级对质量的提升作用受到了中间品质量下降的拖累,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质量升级效应。总之,在"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攻坚期,虽然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增长有助于中国产品质量的提升,但这一过程亟须匹配相应高质量的中间产品投入。因此,进一步推进中间品贸易自由化、提升国内中间品供给能力是破解质量升级难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好的国家,也是经济总量在全球的份额提升最多的国家。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国际比较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至少具有三大优势,这就是体制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这使得中国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好的经济增长,在2030年前后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上看,中国目前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这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我们有可能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世界银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在三大产业的结构上,无论是从增加值结构上看还是从就业结构上看,中国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化,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结构升级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升级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质量(quality)视角入手分析中国企业出口行为及其决定因素。借鉴新新贸易理论最新进展,我们首先放弃单位价值(unit value)等同于质量的假设,采用2485个产品层面回归反推方法,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然后匹配海关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分析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结论发现,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产品质量差距扩大;生产效率、研发效率、广告效率、政府补贴、融资约束缓解、市场竞争均会提升产品质量;但研发投入、广告投入并没有明显效果;企业出口空间分布特征也会反作用于产品质量;外资对本土企业产品质量影响不利,但提升了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从政策层面看,提升企业效率、促进金融市场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均有益于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但对外资作用应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4.
复杂产品系统(CoPS)行业是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有效提升大型CoPS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理论与实践中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建立了复杂产品系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价值网络理论框架,以振华重工(国企)和春和集团(民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情境下复杂产品系统企业如何成功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系统研究。案例企业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成功企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两者都成为了行业内的知名企业,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两者却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首先从CoPS的特性,分析了CoPS企业特有的价值网络;之后探寻了两家案例企业各自的核心价值链节,寻找能够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内知名企业的原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两家企业的核心价值链节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解释为什么金融危机对两家企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研究发现:(1)CoPS特性形成了CoPS企业特有的价值网络;(2)不同的CoPS企业有各自特有的核心价值链节,进而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优势,这解释了案例企业在经济增长阶段取得成功的原因;(3)CoPS企业的价值网络具有动态性,其核心价值链节的强度和对竞争优势的贡献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阐释了不同CoPS企业在金融危机下表现不同的缘由。  相似文献   

5.
陈成  吴宏 《经营管理者》2014,(23):176-177
中国出口结构和技术含量的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Rodrik(2006)认为中国出口复杂度已明显超越其自身收入水平,引发了对"Rodrik悖论"的广泛争论,至今没有形成令人信服的结论。一般而言,认为中国出口复杂度超越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学者主要是从国家技术复杂度层面作出判断,而持相反意见的主要是基于中国高技术制成品与发达国家高技术制成品的出口份额差距或者单位价值差距作出判断。随着国际贸易研究呈现微观化的趋势,而且从企业层面研究产品出口的技术复杂度将会更加的准确。因此,随着数据可获得性的进一步改善,从企业层面对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展开测度和实证研究将能更好、更科学地揭示中国出口结构升级的实质和路径,从而可以为中国外贸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服装产业转型成为必然要求。文章就嵊州服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环境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产业升级、引导企业集聚、培育优势品牌、拓展市场空间、培育和扶持大企业等对策,以促进嵊州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莉 《决策与信息》2010,(8):126-127
中欧贸易总额逐年增长,尤其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和趋势。本文以电信业为代表说明了中欧双边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变化。发现电信业贸易近年来经历了从产业间贸易到产业内贸易,再到产业间贸易的动态变化。当然,双边贸易模式这样的变化与中国逐渐获得技术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民营经济在中国整体经济的结构特征及民营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本文发现了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产业分布中“比较优势”原则:民营经济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受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和市场、政策壁垒的限制,民营经济的成长空间有限。在进入壁垒低的低端产业,民营经济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外资经济;在进入壁垒高的高端产业,则同时面临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竞争。在第二产业中,民营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力密集型企业;但是,正在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扩展。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的活力大于国有经济的活力,外资企业对民营经济尚未构成重大威胁。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一般竞争性产业,较少进入基于市场垄断和行政垄断的垄断性产业。要放松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有赢家也有输家,输赢取决于开放战略及其措施的有效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开放战略必须动态地进行调整。本报告提出对外开放战略的"三元模型":一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求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国际资源与市场服务于中国的创新与结构升级;二是对外开放要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提供的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三是对外开放战略要充分发挥我国新的比较优势。因此,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要从以往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调整为"新兴大国的竞争力升级战略",从八大战略重点着力,实现两大战略目标:一是营造互利共赢的良好外部环境,支撑中国和平崛起;二是要实现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产业发展低端解锁的内在机理,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产业发展低端锁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能够直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数字经济通过促进要素结构升级、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交易效率,间接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低端解锁;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以及高端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一效应在西部地区并不显著;在考虑不同的估计方法和模型的内生性之后,上述结论依然具有稳健性。本文研究为进一步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更好利用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