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有经济增长文献强调要素市场扭曲的消极作用,且在研究中忽视产业的特殊性和禀赋特征。本文基于Hsieh和Klenow模型引入资本偏袒,讨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扭曲“良性”影响能源企业TFP,资本扭曲程度提高1%,能源企业TFP将上升1.43%;而劳动力扭曲则制约能源企业TFP,劳动力扭曲程度下降1%,能源企业TFP将提升4.33%;要素市场扭曲对TFP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这种特征根源于企业性质、行业特征与区位因素等。“反事实”框架指出,纠正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后,能源企业TFP提升分别约51.8259%和9.8093%。 相似文献
2.
重点产业政策、资源重置与产业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提升了产业生产率是产业经济实践领域一个关键的实证问题。本文整理了中国省份五年规划的重点产业政策信息,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了省份制造业二位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检验了重点产业政策对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重点产业政策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地方产业的生产率;重点产业政策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不同产业类型上具有显著差异;将资源导向生产率增长率更高企业的程度不同导致了重点产业政策的资源重置效应因产业类型而异。本文的发现意味着,政府提高重点产业政策生产率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高产业内部企业之间资源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管理世界》2015,(12)
企业经营环境是制度在微观企业层面的体现。由于制度在事后执行上的差异,一国内部不同企业的经营环境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利用2006~2012年期间4个年度的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出现差异和变迁的因素。结果显示,政府规模更大、国有企业比重更高、经济开放度更低的省份,企业经营环境更差。相比于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享受了更好的经营环境,因此存在着基于企业规模和所有权的经营环境歧视。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2008~2010年间政府规模扩大、国进民退、对外开放度下降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在这一期间出现恶化。本文还使用分省份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发现企业经营环境改善提高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并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企业演化的视角,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与城市制造业经济效率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使用动态Olley-Pakes方法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进行分解,剖析了环境规制的具体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低减排指标城市,在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后,高减排指标城市的制造业TFP平均提高8.8%.环境规制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存活企业TFP和阻止低TFP企业进入的途径提升了生产率,但短期内也导致高TFP企业退出比例的上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本研究对促进地方政府厘清环境规制和城市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波特假说给出了环境规制改进经济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以各省份环境法律法规逐年累计值来表征环境立法,各省份排污费征收强度来表征环境执法,实证检验了两类环境规制(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强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投资效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不过,企业规模、上市企业环保核查行业分类不同的企业存在异质性;其中,环境立法能够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大型企业、非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而环境执法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中小型企业、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基于来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的大样本数据,本文从微观层面衡量企业生产效率,并从制度改革与市场环境的视角,深入考察国有企业相对外资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以及动态趋势。具体而言,我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国企生产效率是否有相对外企(包括港澳企业)存在追赶特征,以及该现象背后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国企生产效率虽然一直低于外企,但确实有显著地逐年追赶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国企改革政策效应带来国企内部治理的完善和代理成本的下降;第二,市场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和行业竞争的加剧带来了国企TFP的追赶。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提升企业效率提供了明晰的政策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企业演化的视角,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年〜2008年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环境规制与城市制造业经济效率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使用动态Olley-Pakes方法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构进行分解,剖析了环境规制的具体作用渠道.实证结果表明:相比于低减排指标城市,在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实施后,高减排指标城市的制造业TFP平均提高8.8%.环境规制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存活企业TFP和阻止低TFP企业进入的途径提升了生产率,但短期内也导致高TFP企业退出比例的上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本研究对促进地方政府厘清环境规制和城市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有效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随着能源的"金融属性"日益凸显,科学评估能源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的综合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参数化的双曲线距离函数,将能源价格因素纳入环境全要素生产率(ETFP)的分析框架,剖析能源价格波动影响ETFP变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199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对我国ETFP提升的促进作用及其时空分异规律,并识别该技术进步的具体偏向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的平均速率为0.22%,其对ETFP变动的提升作用相对较弱,并表现出较强的时空分异特征。此外,从要素投入来看,能源价格诱导性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资本和能源节约—劳动力使用型特征;从产出侧来看,其主要偏向于SO2的减排,但对CO2减排和GDP扩张的诱导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沪深A股重污染企业2008~2019年的证据,考察ISO 14001环境认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ISO 14001环境认证有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影响机制的探索发现:ISO 14001环境认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而不在于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可见ISO 14001环境认证的激励效应较强,但约束效应较弱。对监管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分析发现:当环境标准较高、环境监督较强以及市场竞争较强时,ISO 14001环境认证更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家族管理与企业生产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产率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生产率除了与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有密切联系外,还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关系.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用家族指定管理层、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作为家族管理的替代变量,建立家族管理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函数,以2002年~2006年沪深两市制造行业的283家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生产率的角度检验家族管理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家族上市企业全样本中,家族管理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家族指定管理层、家族成员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家族管理对企业生产丰的负向作用在直接上市的家族企业子样本中更明显,家族参与企业管理的程度越高,企业生产率越低.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引起的工资差异,基于二元选择Logit模型和Mincer方程,构建二元选择Logit-非歧视分解模型,将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分解为行业间可解释、行业间不可解释、行业内可解释、行业内不可解释1(超额回报)和行业内不可解释2(不足回报)5个部分。以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微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就业的中国城镇居民行业选择行为、工资决定机制、工资差异构成等进行定量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劳动力特征显著不同,导致其行业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决定机制显著不同,导致其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特征差异可以解释其中的60.10%,仍有39.90%不可解释部分形成国有部门非正常的工资溢价。 相似文献
13.
Renato Brunetta 《LABOUR》1993,7(2):91-127
The — in some ways innovative —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he study of the dynamics of the disequilibria provoked by the emergence of involuntary unemployment in the labour market, and the role of the economic policy authorities (through welfare, incomes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with the aim of discovering if there is an explicit or implicit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role of these authorities, their actions and the pursuit of maximum employment (or elimination of the disequilibria). We seek to show, in other words, whether the a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conform to their accepted meaning (the aim of reducing the disequilibria) or whether, on the contrary,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if sociopolitical variables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analysis, thus placing in the foreground different and alternative objecties such as “conflict control” and/or the reaching of a consensus between the different social partners. The paper therefore begins by analysing separately the historical-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ividual policies considered — welfare, incomes and employment — in their evolution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last two decades), and then attempts an interpretative key in synthesis, by resorting to a specific model derived from the theories of disequilibria. 相似文献
14.
Leonello Tronti 《LABOUR》1998,12(3):489-513
The recent EU initiatives on employment policy and the “Luxembourg employment strategy” underscore the relevance of benchmarking as an instrument for improving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and labour policy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major results of a research project aimed at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benchmarking techniques to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European labour markets. After synthetically describing the development of benchmarking techniques in the private and the public sectors,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crucial question of defining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and presents the possibility of creating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and policy benchmark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fficiency frontiers. A second possibility explored is the radar-chart approach, a presentation technique that allows both for single dimension and overall performance monitoring. The paper then faces the problem of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benchmarking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benchmark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performance gaps through more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tools. In this area, useful contributions are provided by the employment systems and the transitional labour markets approaches. The concluding section stresses the role of normative decisions,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political challenges implied by a thorough application of benchmarking techniques to labour market convergence.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Eaton和Kortum(2002)的基础上,引入劳动力市场扭曲构建开放经济的多部门模型,研究了贸易成本、劳动力市场扭曲对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1995~2013年中国农业和制造业贸易成本分别下降了0.65和0.60,消除贸易成本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进空间由64.92%下降至23.12%。另一方面,消除贸易成本和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劳动生产率的改进存在相互影响,样本期间若同时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和贸易成本,加总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67.98%,要高于分别改革两个市场所得到的总效应(仅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或贸易成本,加总劳动生产率平均可以提高20.51%或44.29%)。上述结果意味着在实际改革中,中国需要统筹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才能达到最优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上市公司在2003-2009年开展的非关联股权标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本文发现,要素市场发展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异地并购绩效有着不同的影响。央企在并购要素市场落后地区企业时,双方要素市场发展差异越大,央企凭借其政治权威获得的政治寻租利益就越大,并购绩效就越高。相反,地方国企在并购要素市场落后地区企业时,目标方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越低,双方要素市场发展差异越大,地方国企在并购后重建"支持之手"的政治寻租成本就越大,并购绩效就越低。但另一方面,地方国企并购要素市场更为成熟地区的企业时,双方要素市场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地方国企摆脱"掠夺之手"的作用就越显著,并购绩效就越高。而民营企业在并购要素市场更为成熟地区企业时,目标方要素市场发展水平越高,双方差异越大,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置效应及市场摩擦就越大,导致并购绩效越低。 相似文献
17.
Dennis Epple Richard Romano Holger Sieg 《Econometrica :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2006,74(4):885-928
We present an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market for higher education. Our model simultaneously predicts student selection into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inancial aid, educational expenditure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We show that the model gives rise to a strict hierarchy of colleges that differ by the educational quality provided to the students. We also develop a new estimation procedure that exploits the observed variation in prices within colleges. Identification is based on variation in endowments and technology. It does not rely on observed variation in potentially endogenous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such as peer quality measures and expenditures. We estimate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 using data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and aggregate data from Peterson's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8.
政治关联形式、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关联效果存在争议,从生产率角度考察政治关联的效果能够提供最直接的经验证据。以中国制造业民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数据和Heckman二阶段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政治关联及其形式、制度环境和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有助于生产率的提升,董事长政治关联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制度环境影响政治关联的效果,政府干预较为严重、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政治关联导致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更为显著;制度环境差的地区,无论是董事长政治关联还是总经理政治关联对于提高企业生产率均具有更强的效果,这些研究结论在考虑政治关联内生性的情形下依然成立。相关研究结论为客观地认识民营企业复杂的政商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管理世界》2017,(4)
市场制度差异是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区域间市场制度差异?本文为市场制度差异的产生提供了一个新解释:我们认为语言差异会显著影响区域间市场制度差异。利用中国省际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语言差异对中国区域间市场制度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语言差异对市场制度差异有显著正向影响,即语言差异越大的区域其市场制度差异也越大。我们将市场制度的不同维度根据主要的推动力量归纳成3类: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个人主导型,语言差异对企业和个人主导的市场制度差异的作用更明显;并且相比于语言较统一的北方地区,语言差异对南北地区之间、南方地区内部市场制度差异的影响更大。本文进而检验了语言差异对市场制度差异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语言差异除了会因为交流的障碍增加市场制度差异外,还会通过文化观念差异进而增加市场制度差异。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