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不容回避的现实要义,本文尝试从中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空间分布的多维视角来做出科学判断。建国以来,中国卫生技术人员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尤其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中国卫生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存在城市与乡镇明显分层的二元格局,而且省域间的差距也十分突出。根据区域的城乡统筹水平以及区域的整体配置水平,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类型划分。最后,进一步提出了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了影响南京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同时又结合目前南京市区未来的发展目标,最终得出南京六区在发展第二产业的时候,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南京整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OECD 7个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投入产出中的结构分解分析法对20世纪90年代至今7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国际比较,以期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发现,过去10多年经济增长部分主要来源于消费增长,投资和贸易所起的作用较弱;服务业比重提升是因为其产出增速高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内消费和技术的拉动;知识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源于中间服务需求的提升;由于知识服务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等特性,技术进步的产出效应在知识服务业的表现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前,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解构,对于其形成及演化的分析较少,而演化研究中,借用生物学隐喻类比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则由于语义转化导致的困境,解释力较弱。本文尝试引入秩序变迁的视角,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理清其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5.
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1989~200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纯槿  李实 《管理世界》2013,(1):45-55,187
基于1989~2009年进行的8次全国性城镇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利用新近发展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定量考察了城镇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如何导致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了过去20年里中国城镇劳动收入不平等扩大一方面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教育收益率上升引起社会收入分配机制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特别是由户籍制度壁垒造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依然存在。夏普里值分解进一步揭示出,所有制、户籍、性别、经验和地区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相对贡献率趋于下降,教育和职业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基本政策含义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关键在于降低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着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继续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而加快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7.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转变既是理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核心变量,也是探讨居民收入不平衡的关键因素。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至今(1978~2015年)约40年的产业结构变迁与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收入分配具有积极的改善效果;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清晰。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界,之前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会扩大收入差距,而之后则有缩小收入差距的趋势。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注重三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同时密切关注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收入分配恶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文采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Theil系数测量了1952~2002年中国区域经济地带间、地带内和省际差异以及改革开放后典型年份的各省区内部地区经济差异程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波动明显,省际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U型变化态势,但地带间差异则持续上升;东部沿海和西部省区内的地区差异较大,而中部省区内差异较小;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差异越显著。本文进一步通过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发现改革开放政策、参与全球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时空变化的显著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我国上市家族企业区域投资结构变迁中的"嵌入代理"悖论,提出了结合制度逻辑观和高阶理论的跨层机制。通过中国上市家族企业2006~2012年间的数据进行了跨层次结构方程建模,结果验证上述理论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阳翼 《管理科学》2007,20(5):60-68
根据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将中国划分为10大区域,通过深度访谈、专家意见、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并检验本土化的价值观量表,用该量表对收集到的714个样本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10大区域消费者在成就感、人情和面子3个维度上差异显著,用演绎法分析区域消费者行为的差异,指出如何针对这些差异制定相应的营销对策,最后讨论本研究的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1986~2017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1986~2017年每年2万多户的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为基础,本文研究中国农村家庭收入流动问题。研究发现:(1)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收入流动性一直在下降,根据不同指标的测度,下降幅度约14%~21%;(2)基尼系数从1986年的0.37缓慢上升到2000年的峰值0.42,再逐步下降,最近几年稳定在0.33左右,收入流动会使得长期基尼系数下降10%~25%,但收入流动在缓解长期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在下降,由于流动性下降带来的长期贫困问题需要关注;(3)对不同角度的影响因素相关性讨论发现,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劳动力或土地)、学校教育、社会资本(党员身份或干部身份)等均有利于提高收入,实现阶层跃迁,但相对于2002年之前的市场化前期,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下降,越来越难以带来阶层跃迁,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回报在快速上升。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农村收入流动及与其相关的收入分配、阶层固化等重要问题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守贵  高汝熹 《管理世界》2005,(11):45-49,66
运用全国31个地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采用下梯形法计算出了1978 ̄2003年26个年份的3种区域基尼系数,并将三者进行对比,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间区域差异变动的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区域差异度目前处于很高的水平,基于区域人均GDP的区域基尼系数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倍以上,并且继续呈上升之势。就总体趋势而言,反映实际生活水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区域差异与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区域差异的变动并不一致,尤其是1988 ̄1998年10年间的变动甚至呈相反之势。文章尝试分析了其中的变化原因,并从社会经济意义上揭示了区域公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冯学钢  于秋阳 《管理学报》2010,7(4):577-584,632
潜力的积累是旅游产业取得现实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更是获得和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源泉和保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对旅游产业这一综合的经济系统进行解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07年3年的平均值,运用SPSS 14.0统计分析工具对旅游产业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并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产业潜力展开分层评价、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继而深入探究潜力的区域分布差异及发展路径类型选择,以期把握当前中国境内旅游产业潜力现状,并为其积累与提升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消费差异的二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全国各地1120名消费者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各地区在“接受外部文化”和“敢于花钱”两个消费文化价值维度上存在着地区差异。研究还发现,中国消费者可分为四种消费形态:保守型、前卫型、理财型、乐天型,通过统计分析找到了四种消费形态在中国各地区的分布情况。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本研究结论对企业营销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Theil指标(GE1)和对数离差均值(GE0)对1978-2008年中国金融发展的东中西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并且东中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差异还可能呈现加速扩张趋势。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地区差异和省际差异业已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源泉的分析却相对不足。为何会出现省际增长的趋异现象?不同的因素对于中国省际增长的差异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以传统的收敛回归分析为基础,采用"反事实"收入计量分析法,构造初始收入、实物投资、就业、人力资本、基础实施、经济开放度以及城市化等增长因素的"反事实"相对劳均收入,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增长因素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省际劳均收入收敛和收敛的贡献度。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城市化虽然有力地促进各省的劳均收入增长,但同时也成为省际间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外流、区域差异与粮食生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劳动力外流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但也会对流出地粮食产出带来影响。本文分区域对1978~2008年影响我国粮食产出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修正现有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已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销区劳动力投入要素和家庭联产承包制因素已对粮食产出无显著性影响,复种指数成为粮食产出下降的主要因素。主产区农村劳动力外流缓解了粮食生产的内卷化现象,劳动力投入要素对粮食产出影响显著,复种指数影响不明显,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边际效应下降。由此本文提出,在城镇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外流加快的背景下,应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不同区域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并推动制度创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同时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市场化、经济结构变迁和政府经济结构政策转型--中国经验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保持高速持续的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和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反映到居民收入上,就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从而为今后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埋下隐患。合理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应该力求弱化这种不平等局面,但这需要研究不平等的经济来源。本文通过构造表示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市场化指数,利用协整模型对市场化指数、政府政策和产业发展、地区增长和收入水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本身带来了地区和产业的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进而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而政府过去的结构调整政策效果有限。因此,本文建议政府今后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应该从过去的增长为中心的结构政策转向以转移支付为中心的结构政策。  相似文献   

20.
叶广宇  黄晓洁 《管理学报》2013,(9):1291-1300
运用情景嵌入式的研究方法,以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为案例,深入探讨了企业制度地位和高管认知如何影响企业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结果发现,跨区域整合国内市场的企业,因市场分割的挑战而对其管理模式做出了有效变通,当企业制度地位高且认知清晰时,比较容易克服市场分割的障碍,从而复制其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反之,则会响应地方市场和政府的要求而修正其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