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革命老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主要的短板。贫困主体主动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则成为摆脱贫困的"拦路虎"。最大限度发挥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由贫困主体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由基层党组织肩负起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使命,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系列矛盾的关键。探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领域;创新"党建+智力扶贫"模式转变发展观念;分类指导平原、丘陵、山区脱贫;因地制宜规划产业经济强化造血功能等途径,能够激发夯实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切实帮助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2.
数字舆情     
《领导决策信息》2014,(42):28-29
正贫困人口据国新办10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成功减少了398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8.5%;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938元增加到5389元,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按照我国扶贫标准,目前还有8249万贫困人口,参考国际标准还有2亿多。全国有12万个贫困村、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  相似文献   

3.
《领导决策信息》2011,(49):18-19
奋斗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经济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十二五”末城乡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生态恶化趋势有效遏制,节能节水减排实现预期目标。发展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照我国2009年确定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2010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4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到2020年。要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任务,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问题。中国自1986年开始的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虽然,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仍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多、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6.
扈双龙 《领导之友》2012,(10):16-17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颁发后,河北省按照中央要求,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扶贫工作,立足稳定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和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集中连片开发,坚持专项扶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1,(49):22-23
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要保持经济跨越式发展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5%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水平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9.
贫困的空间特征客观存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川滇连片特困藏区为研究区域,在客观描述研究区贫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四大空间特征进行解读,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辐射带动、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的产业托底支持、以生态补偿为保障的制度扶持、以生态服务商品化为持续动力的扶贫综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蒋艳 《经营与管理》2007,(11):16-17
富民进程的关联因素分析 1.经济总量小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制约富民发展进程.经济总量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人均GDP来表示.根据广西和<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2005年贵港市的人均CDP为4800元,为广西和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4.6%和3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642元和2693元,而同期广西全区和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8917元、10493元、2495元、3254.9元,相比之下较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低1275元,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0位,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差距为2851.0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但仍低于全国人均水平561.9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产业、城市发展以及产城融合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开发区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为动能、以产城融合为核心来推动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实现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仲琨 《领导科学》2004,(22):30-3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这就对我们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紧紧围绕发展中心,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找准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组织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不断求得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一、要融入大局,进一步拓展组织工作的内涵与外延组织工作要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求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首先要在全局中找准位置,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主动地融…  相似文献   

13.
季建业 《领导科学》2007,(17):14-15
胡锦涛总书记的"6·25"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新认识、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我们越学越感亲切,越学视野越宽,越学头脑越清醒,越学思路越开阔。  相似文献   

14.
陈晓红  徐选华 《管理学报》2006,3(3):253-25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群体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生成器研究与开发”是2002年1月立项,于2005年12月完成的。通过对项目研究理论思想和创新性的分析,全面介绍了项目研究工作的特色、研究内容和进展,特别介绍了项目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项目的学术价值、成果应用及学术交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孙嘉 《管理工程学报》2002,16(Z1):138-140
BOT即Build(建造)、Operate(运营)、Transfer(移交)的缩写形式,这种融资方式已经用于我国发电、铁道、公路、港口和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本文在介绍BOT融资方式特点的同时,论证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利用BOT的可行性,并结合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论产品开发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国际主流创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经验证据,提出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概念模型。它从理论逻辑上证明,产品(和工艺)开发不仅是创新的中心环节,而且是技术能力成长的关键机制。这个理论框架有助于澄清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自主创新"问题的诸多争论,为中国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政策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麦克利兰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斯宾塞等人将胜任力划分为基准性胜任力与鉴别性胜任力.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概念-发展性胜任力,并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为例,通过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决定其纵向式职业生涯发展的发展性胜任力.  相似文献   

18.
预测困难与预测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充分说明预测在决策中的重要性,但由于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预测有时是困难的,基于此点,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预测方法。神经网络预测正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预测方法,本文详细探讨了预测困难后,讨论了神经网络预测的优点与不足,并对预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企业再造与协同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再造理论强调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彻底的重新设计,追求企业绩效戏剧性的变化,用新的流程代替传统的以分工为基础的流程.然而,企业为增强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改进活动应是持续的,而不是偶然的、间断的,企业应与环境保持协同进化的关系,具备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结构与行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We develop a general model for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ropose a policy to manage system coordination using system fault reports (e.g., interface inconsistencies, parameter mismatches, etc.). These report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timing of coordination activities that remove faults. We show that under an optimal policy, coord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if a “threshold” fault count has been exceeded. We apply the policy to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compare the management of those project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demonstrate how the fault threshold policy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changes in system complexity, team skil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oject schedule. Moreover, we compare the optimal fault threshold policy to an optimal release‐based policy. The release‐based policy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fault data and is easier to administer. The comparisons help to define the range of project parameters for which observing fault data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benefits for managing a software proj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