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医院奇猝死 不止一次为了母亲的死因不明,我和孝慈相对唏嘘。 最初感受到母亲并非自然死亡,是在外婆告诉我们身世的那晚。 我流着泪追问外婆,母亲是怎么死的?外婆难过得直摇头,只重复地哭着说:“……你们娘死得好惨哟!死得好惨哟……”  相似文献   

2.
不逝的爱     
当我“哇哇”啼哭着来到这个人世时,全家都为有了我这个小生命的诞生而洋溢着喜悦。只是母亲当时太年轻,缺乏育儿知识,才出生几天的我就因母亲的贪睡而差点被她熟睡的身子给压得窒息。等到外婆进房发现时,我的小脸已被憋得发了紫。打从那一天起,外婆就一直像母亲般地带着我。寒冬腊月的季节,每天的深夜里我都会咧着小嘴迸发出惊人的哭声。为了不影响左右邻居的休息,外婆都会将我包裹得暖暖的,然后抱着我走上  相似文献   

3.
正外婆本来是想把真相告诉他的,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只趴在他跟前呜呜咽咽地哭。外婆一辈子不曾嫁人。外婆不是我的亲外婆,她是子衿姨的娘。我母亲从小就和子衿姨要好,她们两家住对门,数着日子一起长大的。我小的时候,母亲忙着做活贴补家用,常把我送到外婆家去。子衿姨很疼我,视我如己出。在我歪着脑袋想该如何称呼子衿姨她娘的时候,子衿姨摸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叫外婆。"  相似文献   

4.
我的外婆     
我出生那年,外婆46岁。我16岁时,外婆就死了,年仅62岁。死得很惨,震惊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曾经达观爽快的性格与她的最终归宿,颇让人迷惑不解。 外婆的模样酷似高尔基《童年》里慈祥的外祖母,胖胖的,做饭或走路时有一点喘,一对大眼总是眯缝着微笑。母亲带我第一次来乡下见外婆时,她就眯缝着眼,只是冲我笑,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线。 以后外婆就爱把手放在我头顶上,说一些欣赏我的话。稍大一点后,每接受她热手的抚摸,我便沉浸在无限的温暖和幸福中,一个孩子最初的幸福是从他被欣赏中获得的。我喜欢外婆。 可能是伙食太素,…  相似文献   

5.
正每一处空白,每一根线条,都有生命。63年"剪龄""尽量多用剪,少用刻,刻出来的东西会显得呆板,剪出来的比较鲜活。"对每一个来学剪纸的人,宋丽文都会这样再三叮嘱。宋丽文已有63年"剪龄"。"剪纸是我的家传手艺,四代人都会。外婆传给母亲,母亲又传给我和姐姐。不过我母亲是医生,工作很忙,平时是外婆带我玩。外婆很厉害的,一到快过春节的时候,来求剪纸的人把门槛都快踏破了!方圆百里哪家有红白喜事都会请她去剪纸,窗花、门神、床帘、肩垫……她什么都能剪,而且不打底稿,随手就来。我看着觉得很好玩,一把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有一句话我永远记得:"我不死!"母亲今年已有85岁了。想起今年没有回去看她,心里总有些愧得慌。85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她的腰越来越弯得厉害,走路也越来越慢,和她出  相似文献   

7.
外婆70多岁时,病得卧床不起,真难为了膝下的儿女们。一开始,外婆是由母亲和她的几位兄长轮流奉养的。后来,母亲从单位退休了,再加上几位兄长都添了孙子,照料外婆的重任一下子都压到了母亲肩上。开始我也为母亲鸣不平,说了几次,母亲非但没有生气,反倒一脸严肃地反问我:“你老这样说,不会是以后我老了,你不想照顾我吧?”  相似文献   

8.
俏然 《老人天地》2008,(12):18-20
丁嘉丽质朴大方的表演风格为她赢得了"平民影后"的美誉。鲜为人知的是,丁嘉丽却有着《红灯记》中李铁梅一样的特殊家庭:她是被母亲收养的,而母亲也是被外婆、外公收养的,一家三代人完全没有血缘关系,是命运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然而,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却不缺乏世界上最深沉的爱。丁嘉丽动情地说:"我们这个家庭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家人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他们的爱是那么博大厚重,我这一生都报答不了。"  相似文献   

9.
外婆的世界     
第一年,向日葵漫野开放的盛景照亮外婆人生最后一段道路.仿佛是我唯一的安慰.仿佛我无法给她的勇气与热情,葵花给她了.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有一次我妈打电话给我,非常害怕的口吻:“娟啊,你赶快回家吧,情况有些不对……” “是不是外婆她……” “唉,你外婆越来越不对劲儿了,你要是看到她现在的样子,肯定会吓一大跳.天啦,又黑又瘦,真是从来也没见她这么黑过,是不是大限要到了?你赶快回来吧,我很害怕……” 我赶紧请假回家,倒了两趟车,路上花了一整天,心急如焚.到家一看,果然外婆脸色黑得吓人,并且黑得一点儿也不自然,跟锅底似的.  相似文献   

10.
隐瞒真杜今年47岁的程静是陕西咸阳人,在兄妹中排行老三。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经常给远在四川老家的外婆写信,后来家里有了电话,母亲便经常给外婆打电话。逢年过节或外婆生日时,母亲也经常带着他们兄妹回老家隆昌县鸦石山村看望外婆。  相似文献   

11.
外婆的期待     
最近舅舅从老家来电话说外婆得了重病,看来不行了,希望我们回去。由于外婆病重的消息最近几年也有几次,最后也都好了,只不过是需寄一些钱用急。母亲常说外婆的命大,舅舅只是想要一些钱,找个借口而已,所以父母知道消息后没有十分惊愕,但这次舅舅的口气有点和以前不一样,母亲有些疑虑,外婆真的病了,还需要照顾。外婆有三个女儿,但都不在身边。母亲常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说外婆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外公去世的早,她们小时候都是苦孩子。谁都知道父母这一代经过了十年动乱和三年自然灾害,确实不容易。自从母亲离开老家后,她…  相似文献   

12.
<正>在她的婚姻生活里,大姑子如阴霾般如影随形:出主意让她未婚先孕、大包大揽帮她带孩子……他们两口子的生活和一举一动,她事无巨细,统统都要来掺和。丽华当初决定嫁给周永新时,她妈是不同意的。周永新来自农村,比丽华大8岁,个头不足1.6米。丽华使出"杀手锏"——"我怀孕了"。得,奉子成婚。周永新的母亲早逝、父亲多病,很多事都是姐姐周永红说了算。姐姐陪他去丽华家提亲时对丽华妈说:"我娘死得早,长姐如  相似文献   

13.
正窗花·植物画·水墨剪纸小时候一到过年,邻居们纷纷往门上贴"春"字或"福"字,我家的花红柳绿却全在窗上,邻居路过窗前,会忍不住赞一句:"好漂亮的窗花!"我外婆、母亲都是湘绣高手。外婆没文化,不会画也不会写,怎么保留湘绣的花样呢?她就把镂空的绣样蒙在白纸上,用蜡烛来熏,被纸样盖住的部分是白色的,镂空的部分是黑色的,这样白纸上就留下了底稿,她再依样剪下来。我痴痴地看着一幅幅精美的绣样从外婆灵巧的手指中诞生,真称得上是"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剪纸艺术。  相似文献   

14.
张军霞 《老年世界》2011,(24):16-16
外婆又来了,迈着细碎的步子,背着蓝格子的小包袱,银白的头发,照例梳得一丝不乱, 时隔一年,外婆又住到了母亲给她准备好的卧室里,一张小床,干净的被褥,新鲜的水果。午饭是韭菜馅的水饺,外婆吃了一碗,然后,她拿出那些花花绿绿的药瓶,喝药。午后,她闲坐在胡同里,邻居们打招呼说:“来啦?多住些日子!”外婆就笑:“来了,多住些日子。”傍晚,又该吃晚饭了,饭后,我打来热水,外婆洗澡,上床,熄灯。  相似文献   

15.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6.
正1932年,启功21岁的时候,母亲向他提出一门亲事。启功家是旗人,按清代传统都是在旗人内部论亲。启功当时正忙于寻找职业,根本没有结婚成家的念头,忙对母亲说:"我现在事业还没个定向,为什么要这么早结婚呢?"母亲说:"你父亲死得早,  相似文献   

17.
我始终信仰着,陆远知故事里的每一个结局。1、照辈分来说,你是该叫我一声师姐的母亲决定赶赴遥远的灾区是在一个月夜。她说,她很快就会回来。"麻烦你每晚给她讲一个睡前故事。"母亲把我托付给陆远知,"她一个人能照顾自己,只是晚上偶尔会腿疼,到时你讲个故事,转移一下她的注意力就行了。"穿着棕色线衫的男子接过母亲的故事本,开始给我念那些陈旧的,关于妖精和人类的故事。而我,在小腿抽搐和故事无趣的摧残下,不得不一次次进入梦乡。可我从月圆等到月缺,把上弦月等成了下弦月,直到天空中孤零零的月光再也没有落进老宅深处的花圃  相似文献   

18.
母亲做的饭     
小时候,我没怎么吃过母亲做的饭,记忆里,母亲好像很少做饭.我们和外婆在一起住,父母平日都忙着上班,外婆每天在家里照顾我、料理家务,操持一家人的一日三餐. 外婆做的饭很好吃,而且因为了解我的喜好,总能做出让我大快朵颐的饭菜.相较之下,母亲做的饭就让人难以下咽了.一次外婆出了趟远门,母亲刚好休息,到了饭点,我捂着肚子直喊饿的时候,母亲才想起来要做点什么给我吃.鼓捣了大半个小时,母亲端出了一碗面,看起来却像一碗面疙瘩,可能是酱油放多了,黑乎乎的,和外婆做的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尝了一口,差点吐出来,是真的吐.母亲大概也觉得实在太差劲,便带我去外面吃饭,填饱了我的肚子.  相似文献   

19.
孝经难念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我家最难念的是“孝经”。母亲一向孝顺,每月领工资,必定拿出几百元给外婆,逢年过节铁定要回娘家。外公去世后,外婆一个人住在县城,平日很少出门。母亲怕外婆寂寞,常心挂两头,有空没空都要隔一阵子就去看望一次,为外婆洗洗刷刷,陪外婆聊天拉家常。所以,母亲在邻里已是孝名远扬。父亲更是远近闻名的孝子。爷爷过世时,停棺七日,父亲就整整跪了七夜,膝盖渗出血来,哼都没哼一声。父亲对奶奶也是出奇的好,奶奶嘀咕着要吃什么,要买什么,父亲就算跑遍全城大街小巷,也要满足她的心愿。记得有一次,奶奶夜里病…  相似文献   

20.
正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天天闹着去停车点。这些年,母亲的记忆力衰退得厉害,而且常出现幻觉,所以才闹着去停车点接我。我原本打算把母亲接来和我一起住,省得她天天牵肠挂肚。但弟弟说:"我得上班,母亲万一跑出去了怎么办?住在老家,乡里乡亲的都认识,可以帮忙照应着。"我一想也是,便依了弟弟。心想,以后勤往老家跑着点儿就是了。一天,我刚要上床歇息,弟弟打来电话说,母亲找不到了。我赶到老家时,已近零点。村子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