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称暴力狂的人,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为,性格易怒、暴躁。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酒精刺激),极易会产生伤人或破坏物体的冲动。本文就是一个女人遭遇暴力狂男人,惨遭不幸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陈季冰 《金色年华》2008,(11):16-16
撰文写字的人在网上被骂个狗血喷头是常有的事儿。连我等无名之辈都会遭受“网络暴力”的袭击,可以想象余秋雨、易中天之类文化明星的命运——靶子的层次决定了“暴力”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丫丫 《现代交际》2003,(3):30-31
何谓冷兵器时代的男人?花心的男人,有外遇的男人,吵着要离婚的男人,有暴力倾向的男人,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因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冷酷无情,对感情不专一或无视感情的存在,以自己为中心,想自己所想,做自己之事,完全忽视他人的感受。对这样的人,我们给他们一个统称——冷兵器时代的男人。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泰国红衫军(反独裁民主联盟)运动,使得曾经充满微笑的天使之城曼谷繁华不再。依然弥漫着硝烟与血腥的商贸街区,四处都是暴力冲突与破坏之后的断壁残垣。  相似文献   

5.
晚近中国经验中发生了不少令人瞩目和令人瞠目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暴力在某种程度上的蔓延。此乃许多人可以直觉到的事情,然而,我们没有社会学的统计资料,只能根据现有的报道或身边发生的现象进行反思和检讨。自政治哲学的立场而言,暴力与自由处于人类政治行为的两端。“自由”的核心含义是“不受外力控制或威胁(而进行自认为合理的抉择)”,因此,我们在谈论暴力的话语中不可能不隐含关于自由的立场。一如既往,笔者不拟套用西方的理论体系和术语,而是在中国语境中,自中国经验的意义关联推导出一种逻辑,以此建立某些政治哲学的命题,如社会暴力的性质与根源,社会暴力与自由的某些关联,消解暴力的可能性,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6.
就在一部“最血腥的电影”占据美国电影票房榜的首位,就在我们探讨东西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时,一部“血腥”的小说荣膺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温文尔雅的欧洲人似乎有意要打破自己的文化传统游戏规则,开始对“暴力”和“争议”青睐有加。  相似文献   

7.
农民以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事件不仅表明公共政策制定的缺陷——公众参与的缺失,而且显示出中国农民暴力抗议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环境政治问题。由此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政府主导型的环境治理模式,强化民主的协商,最终走向生态民主化之路。  相似文献   

8.
忧伤如蓝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他们就像你今天认识的年轻人一样……这对兄弟招人喜爱,但是他们不怎么守规矩,骨子里有着一股子野性。有一次,他们犯下了大错,他们偷了当地村民的羊——这在很久以前,在那样一个偏远又笃信宗教的地方是很严重的罪行。这对窃贼很快就被抓住了。当地的居民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对兄弟的额头上将被印上ST两个字母,即SheepThief(偷羊戏)。这个印  相似文献   

9.
男性所从事的工作是否会影响他们在家庭中对其女伴实施暴力?研究者们采用多种理论视角,分析了影响暴力行为的多个变量,但他们大都忽视了男性工作职业对向女性实施暴力的潜在影响(Johnson&Ferraro,2000)。同样,“职业——家庭”关系研究者虽然就职业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有很多分析,  相似文献   

10.
潘国本 《老人世界》2014,(11):30-30
这条不起眼的街道叫大丰路,路口,农机厂退下来的史师傅在这里给自己安排了个“再就业”岗位,修自行车、电动车。 这里原来是个垃圾屋,也许是不起眼,垃圾也不守规矩了,常常屋里一半,屋外一半,成了蚊蝇喜欢的场所。环卫所派人将小屋锁了,垃圾改由环卫工上门扫集,直送处理场。这下,蚊蝇不来无理取闹了,可外墙还胡乱涂写着脏话。  相似文献   

11.
孤独便签     
那年,我13岁。一年前,我家从北佛罗里达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刚步入青春期的我,有一种奇怪的复仇心理。我总是发脾气,叛逆,一点都不在意父母亲说的话,特别是他们针对我发表的意见。就像很多十几岁的同龄人一样,我试图逃避任何与我脑海中构思的世界不同的图案。我是一个"聪明而不守规矩"的孩子,我拒绝父母  相似文献   

12.
做好伴侣     
生活在暴力前夫的阴影里前夫是个暴力男,离婚之后,我基本上不敢和男人交往接触,害怕他们跟前夫一样。前阵子家人给我介绍了个男朋友,我不敢去见,还是母亲陪我去的。坐在他对面,我的身体就开始不停地发抖,脑子也一片混乱,从他家出来的时候,我的后背全湿了。我恐惧到这种地步,以后是不是要彻底跟男人隔绝?当然不是。意识层面的道理你应该很明白,一个男人的暴力绝不等于其他男人都暴力,仔细想想,你身边一定有不暴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校园暴力案件愈演愈烈,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校园暴力的成因进行研究,并从法律角度对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4.
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有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阐述了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几种主要表现,分析了传媒暴力发生的原因,并就如何限制传媒暴力的负面影响作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而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对尚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接触网络暴力游戏时间的增长,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赞成度会有所提高,也更易产生暴力情绪,同时考察了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涵化效应,即曲解暴力符号、宣泄权力欲望,以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同时分析了网络暴力游戏的盛行原因、传播现状和发展趋势,解析了网络暴力游戏涵化青少年的传播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美国以持枪权利对抗暴力和专制,也因此付出了越来越大的风险。近年来,枪支的泛滥加之暴力文化的渲染,使得校园枪击事件似乎成为美国难以避免的悲剧。对这项代价如此昂贵的自由和权利,美国人在支付了有目共睹的惨重“学费”之后,为什么至今仍不放弃呢?  相似文献   

17.
特别中心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多层次的各个机构联合作出反应,才能比较好地解决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与此同时,既要让人们知道针对妇女的暴力不可以让步,也要让这个问题在社会性别意识中主流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孩子一定要听话?听话的孩子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到底应该让孩子听从某个人,还是听从道理?曾经有一个妈妈问我:"我的孩子从小就非常乖,告诉他怎样就怎样,不捣乱,守规矩,衣服整洁,见人打招呼……可上了学后,孩子就慢慢变了,不讲卫生,说脏话,不断惹麻烦,为什么孩子不听话了呢?"我告诉她,孩子其实没变。他还是以前那个"听话"的孩子,只是现在他听从的人,已经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学  相似文献   

19.
“老人城管”一出,执法效果显著。“老人城管”不可能一上去就是“拳打脚踢”,打的必然是温情牌,是语重心长的劝说、是非常耐心的叙说,当“城管”姿态低了,商贩们自然也会客气几分。这就避免了“暴力执法”与“暴力抗法”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同情者》是越南裔美国作家阮清越的第一部虚构作品,这部小说以一个处于居间身份的越南人的视角展开对越南战争的深刻反思,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越南难民在美国的生活。小说中的暴力场景不断出现,包括隐性暴力、主观暴力、系统性暴力、民族暴力等,展示了越战的残酷、欧亚裔混血儿的身份困惑、越南在美难民遭受的歧视,这些话语与身份认同交织在一起,使暴力书写呈现出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