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户籍制度改革时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其原则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配套的;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提出了1亿左右的人落户城镇的目标。(3月19日《中国新闻网》)毫无疑问,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户籍改革提供给"新市民"的权利保障,进城农民才留得下来,城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户籍改革的最大阻力显然就是城市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2.
正一、引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略,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着力解决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大结构性问题的重要抓手,显著提升了新型城镇化的地位和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明确要求,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特别是在户籍制度方面,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  相似文献   

3.
近日,安徽省制定的《关于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落户条件的意见》格外引人注目。以往农民工落户城市的唯一途径是在城市里购房落户。根据新规定,购房落户不再是农民工进城的唯一途径,在城  相似文献   

4.
龚斯喜 《职业》2015,(1):78-79
目前农民工进城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保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仍然较小,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还未落户。农民工市民化的五大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已经从农民变成农民工的群体,未能完成到市民的转变。土地分配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形成合力使农民工无法摆脱固有的农民身份。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步入新时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规模有所放缓。西安市人口落户新政的出台,既是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环节,又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新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关注流动人口落入城市的最核心需求,从收入支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人居环境与社会融合五个方面构建人口落户新政背景下流动人口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为衡量和评价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重要依据,也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惠及全体农民工权益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章林  郑小晴 《城市》2008,(5):41-45
一、农民工住房公积金的设立对解决其进城安居问题的意义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出了许多促进城乡统筹的政策。其中的户籍制度改革拟扫除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政策障碍.而农民工落户安居的经济条件尚不具备。要改善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条件.首要难题就是适宜的住房来源和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7.
正建国以来,我国实行二元制的人口户籍制度,将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在户籍上予以区分(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并严格限制城乡居民户籍自由迁移,附着在户籍身份上的是不平等的公民待遇,尤其是对农民的不公,因此,农民进城十分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体制全方位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也在逐渐进行,一方面是附着在城镇居民户籍上的就业、粮食补贴等各种优惠待遇减少,另一方面,农村户籍人员向城镇户籍迁移政策逐步宽松,但受到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户籍的"管仲陷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秉承"利出一孔"思想的户籍制度,将中国农民深深地陷入"管仲陷阱".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城市人和农村人的权利"分水岭":它仿佛一道"高墙",把农民隔在了社会权利之外;它仿佛一台"抽水机",使得农村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城市;它仿佛一道"闸门",永远地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中国农民永远挡在外面.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驻秦(河北秦皇岛市)六所高校大学生户口迁移现状,反映出高校学生在迁移户口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能够折射出当今社会户籍管理存在的普遍现象.怎样理顺高校大学生的户籍管理,我国的户籍制度怎么改革才能使大学生们少走弯路,这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针对目前驻秦高校学生的户籍管理模式,使得大学生户口信息重复登记,以及新生落户和毕业生迁出阶段出现“真空”期,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便等问题,提出了有效坚持“以人为本”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自去年8月启动了庞大的户籍制度改革,计划在未来10年实现1000万农民从农村户籍转变为城镇户籍,实现农民变市民。一年多以来,改革稳步推进,已有260万农民工自愿转户进城。然而,即使在自愿的基础上,改革最初也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逐渐形成的一套户口管理制度。户籍制度在身份证明、保持社会稳定、经济建 设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户籍制度的局限性越来越突 出,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最近,这种改革已从部分省市向全国范围推进。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 40余年来横亘在城乡之间的户籍"藩篱"有望被打破。  相似文献   

12.
刚刚过去的2005年,有一个消息牵动着几亿中国人的心,公安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作为落户的基本条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户口迁移限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之一,居住证制度已在一些城市实行.国务院5月27日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6月1日<新京报>)当前我国大城市与省会城市等户籍人口数量膨大,这些城市面临的公共服务与不断增长的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形下,在大城市与较大城市立即实行一步到位的户籍改革,将所有外来人口全部纳入到户籍人口当中是不现实的.所以,国务院转发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是现阶段相对更为现实可行的户籍制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4.
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农民退出"三权",不仅满足了农民的诉求,而且过程平稳有序,达到了政策的预期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积极鼓励已进城落户、有条件的农民退出"三权".要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理论创新、支持先行地区开展试点,努力探索制度清晰、补偿合理、风险可控的"三权"退出机制,为全面推进这项改革探好路、把好脉.  相似文献   

15.
刘庆斌 《城市观察》2014,34(6):115-122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将受到户籍制度、就业、住房、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必须加快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证进城农民"居住有其房";必须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创业保障水平,使具有劳动能力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经济社会承载能力,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必须建立完善城乡土地征用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户籍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然而,概言之,可谓举步维艰、收效不大。户籍制度改革的症结何在?是有限的资源约束了户籍制度改革的进程,还是户籍制度束缚了资源总量的增长?户籍制度未来改革应走向何方?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对保障农民工权益、改善民生,加强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打破户籍制度限制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和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等原因给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管理带来了困境。放宽社区管理准入条件、加快户籍和住房制度改革、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是促进农民参与城镇社区自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各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陆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无疑成为现如今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个人身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痕迹。改革户籍制度无疑对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就当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对新形势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开展研究。首先,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系进行分析。随后,本文简要介绍新形势下的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新形势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战略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由此滋生的农民工社会保障薄弱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国家可以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灵活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入手,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