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只爱陌生人》中作为"他者"存在的女性处于"失语"状态或成为受虐狂,而作为"自我"存在的男性却身染"女性气质"或心理变态,他们共同陷入危机之中。通过分析女性"他者"与男性"自我"的危机,笔者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价值观最终导致两性的扭曲与不安,而小说表达出麦克尤恩对当代社会语境下女性,尤其是男性生存境地的忧虑。  相似文献   

2.
《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基督教体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殉教文本和少女文本两个文本.通过对“殉教文本”这一“显文本”之下所隐含着的“潜文本”——少女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男性叙述者的叙述中,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言说的他者.“潜文本”体现了“隐含作者”虽然对女性给予同情,但作为男性作家,仍以男性价值观来观照女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简·爱的女性个人叙述声音使得小说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经典文本,叙述者"读者啊"的呼唤也成为文本的一个重要叙事特征。借助福柯关于"坦白"仪式的论述,将《简·爱》读作"坦白"方法论的范例,以此理解叙述者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文本成为叙述者的坦白过程,一方面是叙述者作为坦白者确立身份,另一方面是读者作为聆听者确立权威。文本意义在作为坦白者的叙述者和作为聆听者的读者二者相互作用中产生,同时也展示了夏洛蒂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4.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5.
第三人称"she(她)"相对于"he(他)"产生得比较晚。"he"和"she"、"man"和"woman"、"他"和"她"在对举时表现为性别上的对立,但有时候"he"、"man"和"他"可以统称男性和女性。用标记理论和女性学的角度解释"她"消失在"他"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女性"长期被剥夺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以及女性的地位被忽视等。  相似文献   

6.
被记忆的他者——论《我的安东尼亚》的记忆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记忆入手对<我的安东尼亚>进行女性主义解读,分析作为白人男性精英文化代言人的吉姆·伯登如何通过记忆对安东尼亚等移民女性进行身体和精神的重塑,从而将后者囚禁在不平等的性别规范中.父权制意识形态下的男性记忆是塑造和重构"理想"女性的重要途径.男性借助社会赋予的话语霸权和对女性身体的居高临下的"注视"剥夺了她们的主体地位,使她们成为失语的他者.  相似文献   

7.
并非像批评家所说的那样,《米调》这部小说是在肯定"知青理想"。小说通过记述者记述叙述者所叙述故事的方式,拉开了记述者与叙述者不同的价值立场,让读者去思考、分析叙述者所叙述出来的"知青理想"。因此,小说不仅没有赞扬"知青理想",恰恰相反,它是在认真批判和反思"知青理想"。  相似文献   

8.
由于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缺失,《蝇王》被认为是男性文本的代表作,而戈尔丁则是男性话语的代言人。从立意主题和人物刻画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发现,作者并非"菲勒斯中心文化观"的支持者,相反,他对这种文化观持怀疑态度;女性角色的缺失并不是对女性的否定和忽视,这种缺失凸显了女性在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突破性描写的禁区,但他的男性本位意识压倒了女性的主体性,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存在种种空白与缺席.沈从文勾勒了一系列美丽女性,大胆地言说了她们的心理渴求,但仍落入了男权文化的巢臼.这种镜中花、水中月似的书写,是男性的异性想像,体现的是男性的期待、欲望、体验.  相似文献   

10.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事作品,小说中一些女性人物形象,在叙述者菲勒斯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下,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或祭品。而以往的评论者却忽视了作者这一价值观对女性人物所造成的戕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面临着三大问题:“性”与“爱”的分离、身份缺失以及“阴茎羡慕”。  相似文献   

11.
阿尔莫多瓦的电影《对她说》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女性身体与精神世界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探索。影片以镜像理论中主体通过“他者”的镜像完成自我验证为切入点,探寻了男性感情世界中映照出的女性生活与精神状态;同时也通过女性这一镜像中的“他者”来完成了男性的自我身份验证;片中女性正是照亮男性的一面镜子,是男性的底片或映像,是心灵通过现实镜像的映照在此刻的复活。导演以片中片的叙事形式制造镜头内部的隐喻与映照,让影片充当了“镜子”的角色,因而对世界的本体与真相也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深深的"男性"眼光的烙印。从主体性的丧失与配角地位、欲望化叙事与文本"骚扰"、符码化的"女体"与男权政治三个层面,分析《尘埃落定》的男权主义话语,正是这种话语的"沉醉"导致了一个个鲜活的"西藏女儿"的真实面目被遮蔽。  相似文献   

13.
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简.爱的女性主体反抗男性权威的个人叙述声音成为女性主义研究的经典文本。笔者从社会文化机制内部探讨其女性话语空间,认为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进行了寓言式再现,通过主人公简.爱从"我必须说"到"我们整天谈着话"自我建构了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以此可对文本结尾作出新的评价,这是夏洛蒂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话语空间问题的思考,也使文本成为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话语空间的一场诗性试验。  相似文献   

14.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学体系,促进北曲更加成熟.明代的曲学变迁以何良俊推崇北音和沈璟强调音律为主体,徐渭、王骥德力挺南曲民间声腔,祁彪佳单立“杂调”一品,构成了明清传奇南北对峙、“官腔”、“诸腔”、“北腔”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矛盾冲突,并形成了“依字行腔”和“以腔传字”的痛苦扭结.  相似文献   

15.
以翟永明、唐亚平、伊蕾等诗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第三代女性诗歌”,一方面以清醒的女性意识揭露了男性中心社会和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在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施虐”,以对女性自身生命原真状态的揭示建构起妇女解放的新话语,另一方面又以对传统女性精神的返顾与留恋,显示着甘愿回到“传统女性”的倾向。她们的诗歌以对男性显性层面的反抗与隐性层面的依恋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悖反意蕴。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反抗男权专制后,要思考女性主体如何建构。陈染向以“私人写作”拥有独特的姿态,她对“梦”意象的偏爱,贴切地表现真实与虚幻交合的生存形式,深入女性成长秘密,追问女性貌似精神自由的“成长”的艰难与困惑。陈染的探索充满对女性主体的疑问,昭示女性主体建构的艰难。  相似文献   

17.
巴赫的创作是巴洛克时期音乐成就的巅峰,而《b小调弥撒》曲又是巴赫音乐创作的经典代表。这部巴赫最重要的声乐作品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无与伦比的作曲技巧和庄严崇高的艺术思想。该曲完美地实践了巴赫的"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的声音"这一创作宗旨,是那个时代德意志精神的表述,也是巴赫宗教信仰的一次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8.
因聚焦模式即叙述眼光、叙述声音、以及叙述者对人物心理介入程度的变化,使史传文本《西门豹治邺》和话本小说《乔势天师禳旱魃,秉承县令召甘霖》在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情节结构发展上,有着极为明显的叙事效应差异。传统叙事模式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文体有各自的叙述习惯,不能一概而论为"零聚焦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共体“即每个人头脑中普遍受男女两性的两种力量的制约,两种力量融合的完美精神境界是作家最理想的创作状态这一思想入手,阐述了她将“双性共体“的理念融进《奥兰多》,《达洛卫夫人》等多部作品,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和两性和睦相处的愿望。针对伍尔夫的“双性共体“的理念的局限性,对其内容重新阐释和拓展,结果表明无论是遭到否定,还是被重新阐释,“双性共体“的理念始终生机勃勃,并具有实际的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生殖健康服务作为计划生育管理的新方法,其转变的困难不仅来自行政体制决定的管理模式,也来自管理者深层的社会性别意识和习惯。由于以生理性别为管理基础,生殖健康权利与责任上的两性不平等往往隐形化、合法化。社会性别视角的缺乏,使计生的技术服务往往忽视对妇女健康的影响,在避孕、绝育措施上"重女轻男",导致计生责任事实上的男性免责,在生殖健康宣传上"男女有别",以及"男将女兵"的管理结构导致的权力责任不对称。应对两性生殖健康的权利差距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促进两性的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