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被字句,指句式结构和语义理解不同于传统被字句要求的的被字句,如"被结婚"、"被名人"、"被伟大"等。新被字句在句式结构上用"省略"对传统被字句加以改造,来满足人们新的表意需求,而这种句式的变异又导致了语义的"隐略"。从而证明,语言形式与社会现实之间具有同构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射象》一文中"I was…"句式的分布,发现该句式形成一种螺旋状前进的方式,凸显了"我"在射杀大象前后的思想、态度等的变化,充满意义潜势。从态度和评价资源具体分析了该句式的词汇和语法意义,突出了"我"的矛盾心理,暗示了其解脱困境的无奈。该句式既是理解文本意义的线索,也显示了作者创作意图。通过射杀大象这件事情",我"对殖民政策的态度从一开始的软弱反抗渐渐演变成了乐意接受,表明殖民政策对"我"的麻醉和伤害的程度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方法对"对"字句的一个小句式──相对关系"对"字句作了初步的系统研究,探讨了这个句式内部各结构项的特征和句式内部的联系与制约关系,提出了句式系统性及其研究方法的新课题,对句式研究的方法作了一番尝试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0 引言0.1 本文讨论的使动句是指“名词+使+名词(动作发出者)+动词”的句式,即一般所说的带“使”字的兼语式。这种句式应如何处理在我国语言学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本文对这些不同意见不作专门性的论述,而只是就这种句式作为使动句处理的语义关系作些分析。0.2 使动句的使动意义是指句中的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支使者或影响  相似文献   

5.
“X比N还N”句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比较句,本文讨论这种句式的功能和意义,并指出这种句式具有极比性和歧义性.而且还从认知语法和认知语用的角度探析该句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根据致使结构理论对"使"字句的表意特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将"使"字句的句式意义概括为:致使者A无意识地引起被使者B的一个不自主的变化C。致使者的无意识性、致果变化的非自主性以及"使"字的弱动力性使得"使"字句体现出客观致使、静态致使的特点,同时"使"字句有较强的书面语色彩。这个分析结果对指导留学生正确掌握"使"字句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外来语借用方式的比较闫雪雯何为外来语?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对外来语可做如下定义:"将别国语言体系中的资料借入本国语言体系之中,其使用已被社会所承认,这种语言就是外来语。外来语是一种借用语。"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小林光夫指出:"外来语的借用可分两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汉语编插句式研究》的续篇,提出"负结构方式"这个语法范畴,实现了网络平面式的编插句式与语法学界流行的线性结构观念之间的沟通,进而通过对古今典型语例的图解还原,展示编插句式理论在汉语研究各个层面上的实用价值。申明编插句式理论和它的图解还原方法的发现是对迄今的语法理论的必不可少的开拓与补充。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意义上,"离"表示两点间距离的长度,在语义上隐含着具有方向性的特点。"离"的意义非常实在,导致"离"的词性存在争议。但从语法功能分析,"离"仍应看作介词。介词"离"构成的基本句式是"Np1离Np2C",变化形式有"离Np2C有Np1"、"离Np2C的Np1"、"Np1 Vp离Np2C"等。这些句式在空间域、时间域和目标域都可以使用,但在不同的领域中Np1、Np2、C、"离"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针对存在句是俄汉语中一种比较有特点且应用广泛的句式。在语言学界是研究论点之一。阐述了表“有”意义存在句是存在句中最基本的句式,对其研究具有普遍的基础意义。分析了俄汉语中表"有"意义存在句的对应表达手段的共性与个性,同时揭示了其内在的认知原因。  相似文献   

11.
"NP+不+X+谁+X"是指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紧缩式反问句式,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一句式实际是一个由"NP+不X"(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X"(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的双重假设性否定句式,常用来强调表示"NP肯定具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这样的意思,含有"X所指明的情况或属性非NP莫属"的强调意味。对"NP+不+X+谁+X"句式的考察分析,并不是对这一句式研究的终极目标,还可以进一步研究该句式的上位句式——"NP+否定成分+X+疑问成分+X"句式。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有所”句式往往包含着一种模糊的数量意义, 表示一种不定性的动量, 有“一点儿”、“一些”之类的附加意义。能进入这种句式的动词在意义上具有抽象性与可变性。“有所”句与“无所”句存在着意义上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汉语口语中同义、近义句式的辨异杨嘉敏汉语口语中同义、近义句式在现代汉语口语交际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种语言现象对于生长在汉语环境中的中国人来说,虽用之不至于错,但要从理论上分辨异同,也不是容易的。那么,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就...  相似文献   

14.
"差一点"修饰的事件须对说话人具有意外感,这是"差一点"句式能否成立的关键语用条件。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即是否企望事件发生,对意外感的形成进而对"差一点"句式的形成具有间接的、深层的制约作用。从说话人的主观意愿和意外感入手,"差一点"句式的能否成立可以得到根本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时体意义的角度,讨论了寿县方言的"可VP"问句。分析该问句的类型及其特殊性,并将该句式与阜阳方言、合肥方言做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对信息进行获取和加工的认知角度来考察能动获知义句式所包含的认知语义。根据信息接收方式的不同,将能动获知义句式分为"能动地获得信息"与"能动地验证信息"两类,并找出句式义与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再对这类句式的两种语义加以进一步分析,找出句中动词与语义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即现象学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思"、"自在之在"与"自为之在"的思想理路研讨来诠解这种本体论的构建和纲要,并以此说明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已经改变了具有时间性、派生性的实体性本体观,而把"第一存在"仅仅作为万物显现的基础和"意义的激发者"。这种木体论不再坚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所惯有的本体性原则,而试图以一种非实体性非人格性的本体来消除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而代之以现象一元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鉴"三个平面语法观"的分析方法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兼语式构成的句法、语义、语用条件。主要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对兼语式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做出分析,并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在与类似句式比较中,进一步明晰了兼语式这种汉语特有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内涵。  相似文献   

19.
§0 引言 0.1 兼语式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是现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之一。这种句式同印欧语言中的基本句式相比,结构形式特殊,是一种特殊句式。对于这种句式,语法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认为:弄清兼语式的结构特点,不仅有利于确定现代汉语基本句式的类属,而且在语法分析的方法论上将有所前进,因此是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0·2 兼语式既然是特殊句式,那么运用  相似文献   

20.
从构式角度重新审视了"一M比一M"句式,认为该句式有三重意义:(1)表客观比较;(2)表示变化;(3)表示周遍义。分析表明,第一种和第二种意义具有客观性,而第三种意义明显植入了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具有了主观性,并有其特殊的语用含义——表强调。"一M比一M"在具体语境中有不同的语义,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主观化的过程,构成一个连续统,而主观化的诱因则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