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个难点:美学本体论原则的确定。近四十年我们看到的所有关于美的定义性命题中,几乎都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美”当作为一个直接可达的终极对象加以认识,二是把美学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前者实质上是以“美”的理论终极性,取消了事实上必然存在的“美”所体现的生命活动和体验之过程性。作为一个终极问题,“美”不仅是人类认识上的终极,而且更主要地是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不过,它又并非直接可达的终极领域。因此,作为从感性通向理性的生命过程的描述,美的定义性命题最终不是为了确立“美是什么”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美学现状评析王建疆美学从来也没有象今天这样处在尴尬的境地.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探讨由于无法与现实的审美实践相沟通而被束之高阁了,而现代以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的“形下而上”的美学也在后现代艺术①的光怪陆离之中失去了建构自己的支点.在一派眩惑之中迷...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挑战,这就是来自美学逻辑进程自身的本体性的难题:美学究竟应该以怎样的理性范畴为基本概念形式来构架自己的完整体系?亦即当代中国美学如何接近并实现对于自身理性范畴的全面展开和完善,达致某种真诠? 相似文献
4.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1)
中国美学研究目前正处于低谷期,这当然有其外在的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来自美学研究的内部。回顾20世纪中国美学所走过的道路,不难看出有三个高峰:一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大批美学著作,和以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美学大师;二是40年代末至50年代,出现了空前的美学大讨论热潮;三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美学新观念新方法席卷全国,涌现了一大批美学新秀。但是,即使在这三大美学高潮中,仍可以看出中国美学的先天不足和根本缺陷。首先,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学始终没有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独创的、站在学科最前沿的美学思想。第一次高潮追随西方,第 相似文献
5.
我们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伟大历史时期。以科技革命为先导的新世纪将赋予美学重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厚望,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的旧世纪则留着交互冲撞的文化遗产供美学选择。当代中国美学能否成功地走向新世纪,关键就在于能否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出色回答。一、科技革命的挑战和当代中国美学须作的回应1.科技革命的挑战与社会科学的回应我们正又一次处于历史性的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时期,现代科技新的飞跃和革命作为“一 相似文献
6.
席勒对于当代中国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弗里德利希·席勒已经逝世200周年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当代这样一个全球化、后现代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在全球化语境下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并存的社会,仍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美学的困境及其可行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美学流派。尽管后实践美学是以反抗实践美学姿态出现的,但是,从研究倾向上看,二者却表现出一致性,即都不是从美学本身,而是从文化学、人学的角度来探讨美学问题,把美和人的实践、人的本质、人的生命、人的理想联系起来。当实践美学把美仅仅归结为人的实践活动,只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美时,其狭隘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学并不只是和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即美并不只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样,后实践美学把美归结为生命的表现、人的自由、人的创造性、人的超越性,其狭隘性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并不…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实践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这是美学由上而下的一种新的转向,它将使美学研究由哲学思辨转向实证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世界.实践分析主要有:实践概念分析,实践活动分析,实践产品分析.实践概念分析可以使美学的核心范畴概念更加具体、深入、系统;实践活动分析可以使美学研究和探索进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构成、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实践产品分析可以使美学注意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产品的性质、特征、作用的分析研究.这些分析研究将使美学研究和探索更加有力地不仅成为解释世界的途径,而且更加有效地成为改造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时期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它们之间产生和渗透着某种或明显或潜隐的精神联系。因此,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某些方法与研究视角,研究它的某些观念与思想背景,把握它的存在缘由与利弊得失,这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进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甚至大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是伦理生存审美的学术语境.审美共通感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机制.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是伦理生存审美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建基于价值性的实践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会通之上的伦理生存美学在实质上是中国传统心性伦理学的现代性形态,是当代中国哲学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尔尼雪夫斯基同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关系密切,他被推崇过、诋毁过,也被冷落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的起伏史,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跌宕起伏的一个缩影。本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进行了一个大致梳理。 相似文献
14.
1998年4月20日到25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了“百年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这是第一次对近百年的中国美学进行集中的研讨,与会学者对百年来的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学术特点、重要的美学家的地位和美学理论的学术价值等有关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其中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两个,即对百年中国美学学术历程的反思和对现、当代中国美学和美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于美的本质的看法,我国美学家们大体有四种意见:一、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二、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三、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四、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四种观点各自顽强地肯定自身,否定其他,形成当代中国美学界各述己见、分庭抗礼的局面。 那末,是否应按照这四种观点,把当代中国美学家分为四大流派呢?不!中国当代只有两大派美学家:一派认为美是物质现象,一派认为美是精神现象。这是由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只可能有两种存在方式,要么是客观物质,要么是由人脑这种物质产生的精神现象,即人脑的种种思维活动。除此以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东西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美学范畴网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畴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因为汉文字是意象文字,范畴便是意象体,而不是概念符号。意象思维强调生命体验,作为意象体的范畴便有了共通的底蕴,即生命体验。有了共通的底蕴,范畴便相互敞开、相互组合、相互释义,以致范畴之间从形态到义涵都相网相织,形成中国美学独特的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7.
<正> 美产生于实践,这是马克思的伟大理论贡献之一。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的基础。 我国哲学—美学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关于实践的社会性、目的性、能动性等论述已经作过不少有益的研究,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对实践的自然性、无目的性、个人性、受动性等,却似乎没有引起充分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索,并据自己的认识,对我国当代的美论争议,从一个方面进行概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18.
"去"之三味:中国美学的当代建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界所有人都不会轻易忽视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发生的改变。那些改变的重要之处,也许并不在于它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也不在于中国美学借助三十年"改革开放"而在整个人文学科中变得如何重要。实际上,过去三十年中国美学所带来的最重要改变,是它第一次通过对整个社会文化和大众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的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以及两者融合的方法,是现代哲学系统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应用。从理论上说,科学研究的任何对象,无论从宏观抑或微观,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系统。系统性就成为我们认识对象全过程的特点。分析系统性就成了现代哲学和专门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美学研究对象,既然从它与各门学科的交叉来看,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质性的研究新领域,这些构成元素综合起来,必然形成了一个崭新的美学系统。应用这一美学系统于中国美学的研究,无论在内容的总体,还是它的局部,以至名人和非名人的审美系统,都能形成独立体系。因此,从宏观和微观的过渡上,来研究对象系统的问题,便成了现代系统论的最优课(?)现代经济学家们,已经非常重视宏观的考察和微观的实验改革相结合的理论,实际上 相似文献
20.
说到智慧,人们往往以为那是哲学所独有的,而其他精神领域,如科学、道德、美学等则与智慧无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何物智慧?智慧是对宇宙人生的某种洞见,是取得了理想的形态、被灌注了爱心、充满了想象、因而和人们的利益与人性的自由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一种理论,它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整个精神的、它有一种具体性的特点,是达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一种具体真理。不论何种理论,哲学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只要它是符合人们的利益,合乎人性的自由的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而又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