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董健先生的<戏剧性简论>是近年来戏剧性内涵研究的重要收获,他将戏剧性分成并列关系的"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对后者内涵的揭示存在论述矛盾.这种论述矛盾源于对两种戏剧性关系构成的误认.其实这两种戏剧性之构成关系并不表现为一种并列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构成关系.二者间的构成表面呈现为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其内在呈现则表现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实质上是"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的舞台实现的关系.只有重新确认两种戏剧性的构成关系,才能使"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内涵得到正确揭示,从而全面理解戏剧性的内涵与本质.在明确这两种戏剧性的确切内涵的基础上,应当用"戏剧性"和"剧场性"定义这两种戏剧性.  相似文献   

2.
马学林 《云梦学刊》2007,28(3):117-119
词和戏剧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往往相互借鉴。有些词因借鉴戏剧的表现形式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论述具戏剧性特征的词的界定,词的戏剧性特征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的戏剧性效果来证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钟摆论"是在对线性进化论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从晚清到五四若干人文主义者的文学史叙述中。晚清之时,章太炎在对新世纪派的批驳之中,提出了"俱分进化"的观点,而王国维则首次将钟摆论移用于文学史叙述,提出了优美、壮美两种风格交替呈现的文学发展形态;五四时期,周作人与胡先骕同时对胡适线性进化文学史观提出质疑,而吴宓与胡怀琛则通过文学史叙事的具体实践,进一步证明了文学发展中的钟摆规律。钟摆论被运用于文学史叙述,是对当时流行的矢量进化观的修正与补充。两种进化话语的对峙与对话,客观上丰富了现代文学史观的内涵,构成了新文学发展历史观的复调。  相似文献   

4.
戏剧性与情节性,是故事叙述不可或缺又相互补足的二元审美特质,共同构成叙事艺术的核心审美范畴.相较戏剧、电影,电视剧的戏剧性与情节性更丰富易感、关系更密切复杂,戏剧性与情节性的表现强弱和价值优劣,往往决定着电视剧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电视剧审美接受过程中,戏剧性与情节性的伪劣失实、断裂失衡、同质失趣等问题,会影响作品的叙事表达,进而造成受众审美感知错位.为此,须以优质互娱、动态互融、多维互生等策略意识对其予以纠偏重塑,复归动态平衡.结合创作实践来看,近年来,国产剧在叙事层面发生着显著的"情节化转向","戏剧性耗散"与"情节性熵增"即为其外化.针对于此,国产剧优质生产的进一步实现,既离不开戏剧性与情节性的关系重构,又应采新规、用新策、走新路.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 ,戏剧形式一直都徘徊在两个营垒之中 :戏剧性戏剧与叙事性戏剧。在追求戏剧性的戏剧中 ,戏剧结构始终围绕一个焦点进行组织 ,这个焦点集中于一个人物 ,尤如一个圆心 ,其它人物的设置都不是为了展现自身 ,而是为了完成中心人物的创造铺平道路。也就是说 ,所有人物的作用都是引导观众的视线指向“圆心” ,否则就失去了他们存在的意义。戏剧性戏剧是独白式的。叙事性戏剧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圆心”。在那里 ,几乎每个人物都是自足的 ,即像现实生活中一样是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的。换句话说 ,叙事性戏剧中人物间的关系是对话性的 ,对…  相似文献   

6.
文学解释学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心理重建解释学与当代哲学解释学形成两种对立的解释学概念,二者对意义的观点截然不同。我提出的文学解释学的意义观强调: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这是由意义形成过程中的对立观、中介观、第三说和生成论四个要素构成。文学究其实践品格来说是一种"事件",事件是主体间的对话、"谈判"、互释与融汇创新,阅读即事件。  相似文献   

7.
戏剧艺术的“生命气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艺术氛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戏剧氛围,是戏剧艺术的审美形式范畴,它包含着戏剧文学,舞台环境,戏剧情景与观众审美心理等多重戏剧因素。曹百戏剧的魔力,是与曹高戏剧艺术的独特氛围分不开的,对曹禹戏剧氛围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剧作家的审美追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透视剧作家对现代戏剧的民族化与现代化交融的探索。同时,也可启示我们从戏剧舞台环境、戏剧表演戏剧交流过程中观众的审美心理等方面人手,把曾高戏剧研究引向深入。田本相先生在《曹吕传》中说:“我以为,自他写《雷雨》以来,他的《日出*原野》都一直追求戏剧的神韵,味道,或者说…  相似文献   

8.
陶陶 《江汉论坛》2006,(8):106-109
远古时代的娱神、祭祀活动中,那种歌乐舞的图腾活动,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戏剧性场景、情节和对白表演等形式,后来被诗歌艺术继承下来,并发展成了具有审美性的戏剧性的表现形式。诗的戏剧性结构、情境台词构成了诗的戏剧性话语体系的主干内容。而戏剧性场景主要是展示人物情绪活动的在场情景,以客观呈现为特征;戏剧性台词主要展示场景运动状态,同时又是链接戏剧性结构与场景的一种表现方式,一种叙述视角。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06-111
莎士比亚本人信仰何种具体的宗教派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其戏剧以独特生动的叙事艺术,不仅忠实记录了当时历史转折时期宗教伦理的嬗变过程,而且也蕴含了他对人与上帝之间信仰伦理关系的独特思考和个性化阐释。借鉴文学伦理学批评和戏剧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莎士比亚戏剧中所呈现的人与"上帝"之间伦理关系嬗变的角度,作者梳理了负载其个性化信仰理念的宗教文化符号"上帝"在其戏剧叙事中的演绎,挖掘人文主义浪潮冲击波中其不断转变的个性化信仰理念,探讨其在探索人类精神救赎之路上所启示的信仰伦理和道德价值,也可对当前如何修正和改善被世俗精神和物欲追求所致信仰匮乏、道德滑坡的社会道德状况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