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是对《文选》李善注的音切所作的声类考订。由于李善注《文选》的年代距《切韵》刊行之时不过七十年,因而是研究《切韵》和初唐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经考校与筛选,收集了李善音注的直音和反切共1500余条,采用了系联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法进行整理,初步得出李善音系统有36声类。其声类特点如下:唇音尚未分化出轻唇音;舌音除泥、娘二纽外无别外,其余可分端、知二组,但有少量类隔现象;精、庄二组有少量混切,从、邪个别混切,船、禅无一相混。关于李善音声类的性质,经初步比证考订。可以推断,李善音是契合南北两地官音的读书音。  相似文献   

2.
二、1998-2003年中古音研究概述(一)声母研究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  相似文献   

3.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5.
关于《切韵》音系的声母,清代学者陈澧曾做过影响极为深广的考察,他用系联法的正、变条例,求得四十声类.陈澧的《切韵》四十声类说是否全面地反映了《切韵》系声母的面貌,后人有许多评论,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在众多评论中,在舌音中娘、泥二纽的分化问题上,论者的意见多无分歧,按照陈澧等人的意见,泥娘二纽在《切韵》音系中是划然为二的,它们分别可由其反切上字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汉书》颜注成于贞观十五年,《汉书》颜注音切条例众多,运用反切系联法、枚举归纳推理法等考定《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组考察端知系各声母之间混切情况,得出结论:《汉书》颜注音切端知系声类分用井然。  相似文献   

7.
同系声内部可以互转 ,舌音也不例外。下面以舌音端透定泥来内部互转为例 ,进一步论证这一重要的语音规律。从谐声关系看隹及以隹得声的谐声字全部在端透定内部互转。隹 ,《说文》云 :“鸟之短尾总名”。《唐韵》 :“职追切。”中古照三微韵。上古端母微韵。中古照三 ,上古归端的还有锥、骓。隹声字堆、碓 (用脚踏舂米的杵 ) ,《唐韵》 :“都队切。”端母字。推 ,透母。椎 ,中古澄母。上古归定母。谁 ,中古禅母 ,上古亦属定母。中古喻四字唯 (《易径》用“唯”)、惟 (《尚书》用“惟”)、维 (《诗经》用“维”)上古皆归定母。可见隹及隹声字…  相似文献   

8.
《切韵》“俟”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有没有“俟”母,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古汉语声母系统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清代陈澧《切韵考》,用反切系联法考求《切韵》的声母系统,没发现《切韵》有一个俟母。和《切韵》同时代的《玉篇》.《博雅音》、《经典释文》等南人所作字书韵书中,也没有“俟”母。原本《玉篇》广部有一个“(广矣)”字,助雉反,注云“字书或俟字也。”是“俟”字属崇母。  相似文献   

9.
黄侃对《广韵》的语音系统做了深入研究,得出声类31类、韵类335类的结论,并把所得声类与上古音和近代方音进行历时比较;对《广韵》的又音系统做了系统梳理;把《广韵》与大徐音的反切异同做比较;对《广韵》做了文字整理和正讹的工作。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前人有突破,得出了许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重纽韵舌齿音与重纽两类的关系如何,重纽两类区别何在及如何拟音,是音韵学界多年来讨论多分歧大的问题。慧琳音义景审序"企以智为叠韵……盖所不取",为重纽舌音归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景审序的重新解读以及王三、慧琳音义重纽韵知组字的考察,可以肯定,舌音本身是B类性质的,随同B类变化。原《切韵》重纽韵内部A、B两类介音的对立,在慧琳时代已演变为不同三等韵间主要元音的对立,重纽韵已不复独立存在,原《切韵》的四等格局也归并为三等格局。  相似文献   

11.
徐时仪先生的《<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是当前对《一切经音义》文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徐先生的研究在校正字词讹误、辨析版本异文以及断句、标点等方面均多有凿空之见.然由于《一切经音义》批阅佛经甚夥,引证文献颇丰,徐先生之作亦难免有疏漏.本文就徐先生所校《慧琳音义》部份经卷中出现的断句、标点疑误14则加以按断,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音义关系是训释词义不可忽视的切入点。声符不仅标记声音,也是探求词源的重要依据。文章以《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为主要依据,对"粦"声字进行考释,从而构建该组字的词族系统。通过分析所有从"粦"得声的字,得出"粦"词族主要沿"光闪"义和"紧密"义两个词源延伸,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规律性和层级性明显的词族系统。这一词族系统的建立也是"音义关系类聚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3.
以《切韵》为参照,吴语青田话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切韵》时代的音韵特点。例如:古全浊声母今读浊音、部分非组字读重唇、部分知组字读舌头、部分匣母字读如古群母等声母特点,鱼虞韵相分、咍泰韵不混、盐仙-添先有别、东钟韵分明等韵母特点,四声八调、阴阳调调型一致等声调特点。有些特点并非传承于《切韵》,它们或源自当地古代百越族先民的语言底层,或源自前乎《切韵》时代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念孙、王引之是我国传统小学的集大成者,在校勘古籍、疏通词义的过程中,父子二人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集中阐释了“形音义互求”的治学理念和训诂方法.其中,“综合音义,证发文字”是“即形得音,因声求义”的相反施行,但在综合音义、订正文字和综合音义、辨别文字的过程中,父子二人的汉语言文字系统观同样得到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一1.济南话有四个声調,它们的調类和調值如下: 阴平213 诗梯杯足接阳平42 时題梅局竭上声55 使体美呂野去声21 是替妹绿业2.济南话的四声和《切韵》系统的四声比較,可看出以下关系: 《切韵》四声声母条件济南四声备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字典的编撰,各类字典林林总总。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等等不胜枚举。不同的字典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读者对象。汉语基本上以字为单位,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对字形的构造、字音的拼切、字义的解释都作了说明。本文简要评述了该字典的主要特点,从优缺点两个方面给与客观评价,以期对字典使用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传统典籍中保留的《说文》省声字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我们重点引用佛经音义材料,证明了唐代的学者对《说文》省声多有刊定,今所见省声字已远非《说文》原貌.分析得到后人多因字形和读音的原因对省声字进行篡改,强调语言学研究中要重视对文本真伪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章太炎先生著《文始》,肯在明六书转注,假借造字之理。《文始·叙例》阐述了此意:“刺取《说文》独体,命以初文。其诸省变及合体象形指事与声具而形残,若同体重复者谓之准初文,都五百十字,集为四百三十七条.讨其类物,比其声韵,音义相雏,谓之变易;义自音衍,谓之孳乳。坒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字音研究》在音义匹配上存在大量失误。一是把不是用来注音的直音误认为是用来注音的直音,一是把不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误认为是为字头注音的音切,一是把异义异音字的音义搭配关系弄错了。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韻》:“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曰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伪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