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哲学在其历史上有过三次重大的回转,这种回转表现在人们对哲学问题的定位上。哲学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以后,给自己的定位是“哲学是什么”,哲学讨论世界观问题。“世界存在不存在”、“世界本原是什么”、“人能否认识这个世界”,这种人对世界或是对自身的叩问,都没有...  相似文献   

2.
论个体主体     
个体主体问題是一个哲学问题,这是因为,第一,任何时代任何个人的实践不仅需有一定的对象意识,而且需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我是什么?”这一问题终生纠缠着每个人;第二,人类主体由个体主体组成,人类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发展,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有赖于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因此,哲学在解答世界之谜、人之谜和世界与人的关系之谜时,必然内在地包含着解答个人之谜。  相似文献   

3.
人是哲学的奥秘──张曙光《哲学与人生》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很奇妙:人们最熟知的对象往往并不真知,经常在讲说的事物恰恰最难说得清楚,“人”就是这样的对象,“哲学”也属于这样的事物。历来,“人”被人们看作最难理解之谜,“哲学”自己总在不断追问什么是哲学,这显然不会没有某种道理蕴涵其中。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连理而生的一回事,一旦人的谜底被揭开了,哲学是什么也就容易说清楚;反之.如果哲学弄清了自己的本性和身世.也就表明人开始走向充分的自知和自觉,我把这叫做:人是哲学的奥秘,哲学不过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理论。这句话不只包含人和哲学有着…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哲学与人、世界的关系出发,通过对哲学视域中人格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当代哲学应面向“人格世界”并担负起人格理性批判的使命这一重要主题。文章强调:人所生存于其中的世界其实质是人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人格世界”,是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即人的社会价值的“适然世界”,也是当代哲学所要面对的现实生活世界。由于哲学只有在关切人的自身存在的超越中才能获得其真正发展的根据,因而哲学面向人格世界与面向生活世界一样,都将表达哲学对自身使命和意义的新理解,并从人格理性的哲学批判中获得新的信念、自觉萌发改造世界的旨趣和构筑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境界的新哲学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特质及其价值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 ,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 ,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 ,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 ,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 ,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 ,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 ,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 (这是科学的任务 ) ,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人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 ,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在这点上 ,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6.
哲学素有“智慧之爱”之称,“爱智慧”,“追求智慧”是哲学的本性。现代哲学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取向,却无一例外地视智慧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以“意义”为其核心范畴。然而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不只属于现代西方哲学,从对西方哲学真实性判据原则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哲学在对人独特的意义性存在的自觉把握与自我意识中,从古至今一直在表达着它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表达着“智慧之爱”所担负的历史与时代的使命。同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变都以思考现代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因此我们可以从中、西、马所共同担负的哲学使命的“融通”中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哲学不同,马克思哲学是人类历史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基于现实人的立场,不仅合理地解释了现实世界,而且改造着现实世界。具体表现在:基于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以理论这一思想武器对以往“无人”的哲学理论进行批判,即马克思哲学“求真”的实践智慧;基于人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亲身参与政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进行斗争,即马克思哲学“求善”的实践智慧;在理论批判和政治斗争中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现实社会(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解决途径,进而预示新社会形态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这表征了马克思哲学“真善美”统一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8.
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理解,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为内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具体展开为认识、评价及规范等维度。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及评价性关系,首先从不同的层面将哲学与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联系起来,“应当成为什么”的问题,别在揭示人与世界关系的规范之维的同时,也将改变世界的问题引入哲学之域。通过化形上智慧为个体的精神本体及普遍的规范系统,哲学既说明、解释世界又规范、变革世界。  相似文献   

9.
顿占民 《河北学刊》2002,22(2):68-71
新全球化时代各领域日益尖锐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的矛盾 ,使回到现实生活世界和实践的哲学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考验 :是从“自我意识”出发 ,以“自我意识”活动扭曲世界和人自身“多样化统一”本来面目 ,使人们陷入独断“统一性”与“无根”多样化存在局限中 ;还是以本真智慧为根基 ,在生生不息的创新实践中把握世界和人自身“多样化统一”本来面目 ,实现个人和社会全面发展。这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质量和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 ,实现“自我意识”之道向本真智慧之道的根本转变和飞跃。这是新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主题 ,是当代哲学变革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对话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因为对生活与现实的关怀始终是当今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各种应用哲学都高呼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的口号.就其本质而言,“生活世界的理论”就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认为离开了人,无所谓生活世界可言.本·阿格认为,生活世界之外没有理论,唯有在生活世界中才能形成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是政治斗争社会经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从这一理论立场出发展开对肯定的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倡导文化研究回归政治,开启了两种“生活世界理论”的当代对话.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但哲学把握的是一个矛盾的世界,这种矛盾集中反映在人身上,所以哲学对矛盾世界的把握,也就是对人自身的把握。哲学所把握的矛盾世界有两个层次:第一,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第二,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矛盾。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主要源于哲学对人的特殊把握方式。哲学以世界总体为对象,而世界的总体是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而哲学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总体的把握,又总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作是“为我”的关系,然后才看作是一种为他(世界)的关系,而且为他最终还是为了人类自己。所以哲学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和认识就成了对人自身的追问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哲学并不仅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也不仅仅是在 1 9世纪中叶的哲学变革中产生的哲学流派或哲学理念和哲学立场。哲学历来都以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为自己的核心内容 ,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价值哲学 ,哲学也只有作为一种价值哲学才是可能的。但是 ,旧哲学对价值问题的探讨存在着严重缺陷 ,它们都普遍地陷入了如何从“是”过渡到“应该”、从事实判断过渡到价值判断的困境 ,即都没有说明、事实上也无法说明这种过渡是如何可能的。究其原因 ,在于旧哲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哲学。与旧哲学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改变世界”的哲学。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变 ,既是哲学理论本性的根本变化 ,也是广义价值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3.
将哲学理解为"世界哲学",首先与历史已成为世界的历史这一更广的背景相联系.就哲学本身而言,走向世界哲学,意味着回归哲学作为智慧之思的本原形态.世界哲学在植根于世界历史这一背景的同时,也表现为从人类普遍价值的维度考察世界对于人的意义.世界视域下的普遍视域,同时与哲学自身的发展相联系.从后一方面看,世界哲学进一步涉及哲学衍化的多重资源与多元智慧问题.与之相联系,不能简单地将世界哲学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哲学形态.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沉思,在世界哲学的概念下,哲学的这种品格并没有改变,世界性与多样性、开放性、过程性将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达到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一 千百年来,哲学一直坚持不懈地做着一件事情:为人类求知寻找一条普遍适用和总是有效的思维规则或方法。这件事,正如康德曾经指出的那样,是符合人类“纯粹理性”的自然秉赋的,即:人的思维生就了一种要对面临的任何问题都找到一切可能的和最好的答案的倾向。尽管每一位哲学家的先辈们在寻找这种答案时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但这并没有因此而削弱他自己的那种自然倾向;恰恰相反,他认为他正是那个能够一劳永逸地完成那项历史任务的人。于是,每一个哲学家都宣布自己到达了智慧的顶点,却又总是被后来者的“更高的智慧”所取代。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是通过深广的联系而体现出整体统一性的。人类主体的发展,也是通过文化世界和自然世界的价值融合,从精神世界中起步和实施的。当代文明所选择的价值尺度,集中体现在文化哲学上。20多年来的世界哲学大会,均以“人与文化”、“人与环境”为主题,从科学哲学转向文化哲学。为什么? 罗素说过:“我认为,智慧是对生活的正确理解,这是科学本身所不能提供的。所以,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象征主义文学是我国新文学中影响最大也是介绍最早的一个派别。“忧郁的情思”里包含着“生活的热忱”,是中西象征主义文学所共同具有的突出特点。两者的不同在于:西方的象征主义者的“忧郁”和“热忱”,来自于对社会的整体否定,以及个人极端发展的强力意志精神,在“人与世界”这一永恒性命题中思考人的意义和价值;而中国的象征主义者却总是关注与“个性生命”密切相关的具体社会问题,个人精神所呈现出的“具体性”和“现实性”特点,使他们对人自身价值的理解没有达到西方象征主义者的高度,另一方面他们却表现出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就其诗歌意境来说,中国的象征主义不具有西方象征主义那种哲学意义上的完整性。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中西象征主义虽然都追求诗的纯美理想,重视想象、比喻、暗示和音乐性等,但在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歌中,抒情与感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曾国之谜”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和随是一国两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曾国和随国至迟在西周末就并立于汉东,这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都能得到证实。曾侯乙的族姓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确证,过去认为其为姬姓证据并不充分。从“上曾太子鼎”出土于山东的事实可以看到,两周之交山东与豫南、鄂北曾有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对于“曾国之谜”的破译工作将是长期的,我们期待着将来更丰富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相似文献   

19.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