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居,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标志着社会的开放,标志着公众舆论对非婚姻内的性生活和同性恋行为的一种宽容。我国未婚同居现象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很大的未婚"同居族",我们应该研究这种社会现象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根据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规范和引导,将其纳入法律的轨道,而回避或制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法律对同居进行调整具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陈曦  海田 《华人时刊》2008,(9):74-77
相恋三个月后,我和艾米莉一起去东部的尼亚加拉瀑布风景区度了半个月的假。旅行回来后,艾米莉搬进了我的公寓,我们像许多年相爱的加拿大年轻人一样,开始了同居的生活。2006年春天,艾米莉怀孕了。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权利,艾米莉提出我们一起去市政厅申请同居。在加拿大,在市政厅登记同居后,男女双方所享受的权利和结婚没有区别,我们中国人喜欢称这种登记同居的方式为"部分婚姻"。  相似文献   

3.
由于登记婚姻制的强制性,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是两个存在交集的概念,两者的法律后果部分重叠。非婚同居有别于婚姻,不能直接适用有关婚姻的规定,但又要给予适当的法律保护使得其合理的诉求不至于被法院拒绝。有些关系则可以类推适用婚姻关系的规定如家庭暴力、姓名权、人身自由权等,应适当限制非婚同居者之间的权利,以维护婚姻正常的家庭职能。  相似文献   

4.
<正> 事实婚姻是婚姻家庭问题中比较严重而又复杂的问题,在农村尤为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一部分农村中的事实婚姻约占婚姻总数的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六十,且仍有增长的趋势。因此,对事实婚姻进行研究探讨,很有必要,本文仅就事实婚姻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一事实婚姻一般是指违反法定的形式要件的婚姻,即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双方,未进行结婚登记就以夫妻的名义同居生活形成的既成事实婚姻。事实婚姻有三个特征:①同居的男女都没有配偶(未婚、已离婚或丧偶);②同居的男女双方没有进  相似文献   

5.
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糅杂了性学、心理学、社会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学中的相关成份,不以传统的"正常"和"异常"来划分异性恋和同性恋,对传统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欲这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解读,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为解读人类这一客观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而文学作为人类本性和历史的记录也为女同性恋理论的构建提供了沃土。女同性恋书写和其理论构建的历史证明,女同性恋是人性表征的一客观现象,不是对性和性别的医学解读。女同性恋文学承载着女同性恋作家长期艰难的思考和探索,不同的女同性恋作家表征着不同的女同性恋内涵。女同性恋文学值得研究,因为女同性恋作家在"她者"的倾诉中揭开了女同性恋存在的事实和其艰难困境,颠覆了人类性别两分的窠臼,诉求着女同性恋者的权利,为剖析人类"性"的多元复杂本质提供了更开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6.
女性文摘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4):114-114
何丽新在2009年《妇女研究论丛》增刊撰文《走出同居女性权利缺失的法律困境》中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思想观念转变,婚姻安全感降低,婚姻已不再是通向家庭和性生活的唯一合法桥梁,男女两性关系的处理更加多元化,非婚同居因其具有较大的自由和选择权,成为男女当事人选择家庭生活的一种方式。近年来,中国非婚同居率不断攀升,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然而,这其中同居女性权利缺失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我国法律歧视同居当事人,在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上,给予同居当事人的待遇大大低于合法婚姻当事人,这是不符合世界各国对婚姻家庭的各种结合方式给予一体保护的发展趋势的。对不以夫妻名义相称的同居,应给予同居当事人间的财产关系和婚姻配偶间的财产关系相同待遇。对以夫妻名义相称的同居即事实婚,在财产关系上应享有正式婚姻配偶的待遇;在人身关系上有条件地承认其为婚姻关系,给予和正式婚姻相同的对待,双方互相享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之一,但曾长期遭到禁止和迫害,其法律认可和社会认同的历程坎坷不平,有时凸现希望有时跌入绝望。同性恋禁令体现其社会认同的艰难步履,与特定的国家制度及其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有关,也与主权话语、性别身份划分和思维方式关系密切。同性恋解禁法令及其重大事件体现了人类的科学认知和社会进步,颠覆了传统性别僵化的二元"自然"划分,其社会认同对人类寻求各类平等的路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同性恋相关法令及其重大事件绝不仅仅与性别和性取向有关,而是人类身份、科学认知、价值取向、群体范畴、政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的综合表征,折射出人类自我认识和科学解读其性本质的艰难之旅。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男女两性关系规定为同居关系,不认为此种男女两性关系为婚姻,导致刑法和婚姻法对重婚标准的认定不一致,给司法审判活动带来严重混乱。究其原因,是对婚姻这一原始概念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只有回归婚姻的社会性,将婚姻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才能合理界定婚姻和重婚标准。是否构成婚姻关系,与法律的评价无关。只要同时存在两个婚姻关系,即构成重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