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何谓儒教     
序我要向大家提问:何谓儒教?无论对方是读书人,或者不是读书人,恐怕都会这样回答:儒教就是伦理道德之教。还可以继续问下去:你认为儒教是宗教吗?于是,无疑会遇到这样的回答:儒教不是宗教。儒教不是没有论及死的问题吗? 这是人们关于儒教的最普通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儒教没有论及死的问题;它论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这个概念非常普及。中国人培育出了儒教,大部分中国人如此认识这个问题,更不用说深受儒教影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中,“来归相怨怒”句该作何解释?过去有几个版本是这样注释的:“来归二句:(这些走路、挑担、耕田、锄地的人),回来彼此抱怨,只是由于贪看罗敷的缘故。”象这样翻译妥当吗?我们要问,他们为什么互相埋怨呢?也许,可以这么回答:因为耽误了生产。但,如进一步发问:这些人难道是同一地方的人,同一时间出工,而且是在同一时间看罗敷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如果是肯定的,那就是以我国现代前些时生产队出工的情况去揣摹古人,根本不符合汉代社会的实际;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他们怎么会回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哲学界盛行这样一个命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在通俗读物、高校教材、学术论著、乃至一些重要文件中,这个命题到处可见。试问:这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吗?笔者经过一番考察,认为不管是从它的来源还是从它的含义来看,都不得不作出否定的回答。由于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点和  相似文献   

4.
艺术的沦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的世界中,真正的艺术正在沦落和消亡!法国诗人瓦勒里曾痛苦地发出质问:“伟大的东西还会在欧洲再度产生吗?”。今天,当我们做出“伟大的艺术还会在世界上产生吗?”这一质问时,我们的心情比瓦勒里更为沉重,也更为沉痛。这是一个迫使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谁在十九世纪提出这样的问题,许多人将不屑于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问题过于的可笑和无价值。但是,在今天的世界中,当我们认真地提出这一问题时,真正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们都将会感到它的份量。  相似文献   

5.
胡适和梁漱溟分别是现代中国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本文仅就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作一比较研究,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 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中曾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归结为“一种新态度”。他称这种“新态度”为“评判的态度”,并且强调指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持的也是这种“评判的态度”。 根据胡适的解释,所谓“评判的态度”,如果用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话来表示,就是“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它“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一)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二)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三)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难道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相似文献   

6.
“Flash 动画你看过吗?”,“看过!”“用 Flash 做过动画吗?”,“做过!”以上两个问题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答。那么我再问你:“你知道 Flash 的很多特效也可以通过编程来实现吗?”“你知道 Flash 编程基本方法及其函数接口吗?”如果你也能肯定的回答上面两个问题,那么你一定是“闪”客里高手中的高手了,请略过此文,同时也请你原谅我的班门弄斧之举。如果你还不知道 Flash 编程是怎么—回事,那么请跟我来,我们一起来领略—下 Flash 编程的风姿!  相似文献   

7.
游记始于何时?这是一个目前尚无定论的问题。很显然,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得首先回答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章是游记?这个问题看来似乎不值一提,但它关系到游记的起源和历史。答案应该是简单明白的:记叙游历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就是游记。而对古代文人来说,这个“游历”的对象,离不开山水。文人们于既游之后,或陶醉于山川之美景,  相似文献   

8.
<正> 在理论研究中,不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常涉及这样的问题:一个理论体系究竟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是完备的?认真回答这个问题,对各门学科的理论研究无疑是有指导意义的。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些考察。我认为: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它必须是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了能规定这个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而且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向具体上升,又能说明这个对象的全部因素。为什么这样讲呢?这要从什么是理论体系谈起。马克思在阐述“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时,有个非常精辟的概括,这就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抽象的规定,就是能规定对象性质的最抽象范畴。理论体系无非是从这个最抽象范畴开始将对象的丰富具体性充分展开而已。正因为这样,能否从对象所有因素都具备的整体之中抽出规定这个对象的性质的最抽象范畴,并用它展开说明这个对象所具  相似文献   

9.
<正>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常用的一句口头禅。对此很多人感到诧异,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难道也信奉上帝吗?这个问题也曾引起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大多数人认为,爱因斯坦信仰的“上帝”决非宗教徒所信仰的拟人化的上帝。诚然,这种理解是对的,但仅仅指出这一差别是不够的,因为它只回答了爱因斯坦“不信仰什么”,而没有进一步说明他“信仰什么”。爱因斯坦是一个有着深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而且在科学史上,与爱因斯坦有着同样宗教感情的科学家也不乏其人,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如何理解?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了解科学家的思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文学功能?人们的回答大约是不加思索而且千篇一律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美感功能。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都白纸黑字地这样写着。然而,这个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回答恰恰是肤浅的。 “三大功能”的划分典型地显示了古典式思维的缺陷。它的渊源可上溯到古罗马的贺拉斯,他指出文学共有的双重作用:“甜美”和“有用”。后来它尽管被演化为三重功用,但并未摆脱那种古典式的简单和武断。可以想象一下,“认识”、“教育”和“美感”这三大功  相似文献   

11.
价值真理能不能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看来这个问题现在面临着似乎是“悖论”式的处境:如果它完全满足真理的一切本质规定,那么称它为真理就行了,何必要说“价值真理”?如果它不能满足真理的一切本质规定,那么它还能是“价值真理”吗?为了从这样的处境中找到出路,需要探讨一下真理的本质规定,看看价值真理这一概念是否能满足这些规定。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深入进行真理标准的讨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科学观点,日益深入人心,它推动着思想解放的激流滚滚向前。可是时至今日,还有少数迷信两个“凡是”的人,提出要用真理检验真理的怪论。他们的论据是:“既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不仅应该而且必须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能够检验真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3.
虚概念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逻辑学通常把概念分为实概念和虚概念,又把现实中没有的或未出现过的事物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称为虚概念。那么,我们党提出的“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本世纪末人均收入八百美元”和未来学家们提出的“电子人”、“可与人体分离的大脑”、“月宫旅馆”等是不是虚概念呢?这是古老的逻辑学在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未来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也是在今天一日千里的变革时代尤须回答的现实问题。逻辑界曾十分热烈地讨论过虚概念有无外延和内涵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上述问题紧密相联,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或实质在于虚概念有无直接的被反映对象和反映的是什么,亦即有无直接的客观基础。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个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毛泽东认为:“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他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说:“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那么,辛亥革命为什么在“赶跑皇帝”以后,又遭到失败呢?这是史学界尚未准确回答的问题。本文认为:辛亥革命不幸的结局是由辛亥革命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反满联盟”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写本质”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五十年代初期,在我国就开始流行。近几年,文艺界又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的确是文学创作和批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会有力地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有点零星的想法,谈出来希望能得到有关同志和专家的指正。文学要不要“写本质”?应写什么样的“本质”? 在“写本质”问题的讨论中,有人提出这样一种意见:“作为艺术范畴和艺术描写对象的只能是‘人的本质’即社会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感性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什么‘社会本质’的概念。”“社会本质”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便是说,文艺只能写“人的本质”,不能去写人的“社会本质”。理由是“人的本质”是具体的,而“社会本质”则是抽象的。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198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会这样发展而没有那样发展?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文学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在“伤痕———反思/改革———寻根/先锋———新写实”这一新时期文学走向当中,“民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这一文学走向当中各种思潮的先后更替是民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互相消长制衡的结果,而且,“民间”本身也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步步强大起来,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日渐明晰。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是各种“元学科”兴起的时代。随着“元科学”、“元数学”以及各类“无理论”的相继出现,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元哲学”命名的一门新的哲学学科也正式问世。“元哲学”一经问世,许多相关的问题就接踵而来:“元哲学”这一概念实际上有没有可以确定的内涵?有可能从哲学中分化出一种叫做“元哲学”的学科吗?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能否以及怎样加以限定?……看样子,这场已经展开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本文不打算陷入这种争论的游涡之中,而只想指出这样的事实:在西方,“元  相似文献   

18.
乱弹     
反对“唯上”?干什么!要造反吗? 且慢。此中有分教: 《准则》说:“反对某个同志的某个意见,不等于反对这个同志,反对某个机关的某个同志,不等于反对这个组织,不等于反领导,更不等于反党。”这里,反对的是“唯”,不是一般的“上”。何况理论见解,学术观点,更哪可一味“唯上”! 凡事要用鼻子嗅一嗅,然后决定欢迎它还是抵制它。“唯上”的特征,在于不分青红皂白,马首是瞻,甚至明知不对也照办不  相似文献   

19.
1984年,丁守和、蒋大椿两同志发表了《试论文化史研究的对象和途径》一文。文章提出:“能否将文化作为一个总体来研究,设法探寻较之整个历史发展规律适用范围要窄狭,而又比各种具体文化形式(如哲学、文学)发展规律的适用范围较宽的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呢?这样的规律存在吗?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的”。文章还“希望从事和关心文化史研究的同志,能够留意这个问题,加以深入探讨”。对于前揭论文所提出的这一有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作一尝试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人都是利己的吆?利已是人的“天性”吆?只有根据人中利己的“天性”,利用物质刺激,才能促使人们积极从事经济活动吆?只有根据人的利已的“天性”,以追逐利润为杠杆,加强自发的市場经济,才能繁荣经济吆?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人,对这些问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他们事实上也正是这样作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理论也是建筑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