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汉语虚词为数不多,迄今为止收录最多的《古汉语虚词通释》(社科院何乐士等编)共收录虚词字639个,其中常用的不到两百,与总数多达数万的实词字相较是微乎其微的。然而在古代语言中,虚词字出现的频率却远比实词高。例如《鸿门宴》中这句话:“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十个字中就有五个是虚词。《孟子》一书中,总字数34685个,其中单是“之”字(绝大部分作虚词用)就出现1902次;全作虚词用的“也”  相似文献   

2.
杨伯峻先生近著《古汉语虚词》,系就其旧作《文言虚词》增补而成。是书选取古代虚词百余条,并连及若干复词、词组,阐明词性,概括用法,条分缕析,详而不烦,颇多精辟之见。吾反覆研读,启迪殊深,然亦时有所感,遂成札记约二百则。兹录其扼要者,予以发表。非敢妄议得失焉,谨示拾遗补阙之私忱耳。并望杨老及同道诸君不吝赐教,开导愚蒙!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传统虚词教学中尚存在许多弊端.如何改革虚词教法,学界甚少论及和加以探讨,大都采取忽视或回避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虚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反映人们的避难趋易心理.因此,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机械性地照本宣科,只注重对虚词个体的阐释与分析,而缺乏整体的对比和把握;既忽视其成系统、有规律的一面,又不重视与教学对象的沟通与交流,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步骤:第一,在形式上,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激发其学习热情;第二,在内容上,古今对比,同中求异,既指出其古今相同的一面,又找出其“微殊”之处;最后,列出表格,加强直观性,以深化记忆.优化古汉语虚词教法,对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虛詞的“所”和“者”,在古书中經常出现。“所”有时作假設連詞用,如: (1)所不此报,无能涉河。(《左传》宣公十七年)“者”作助詞,有时表示假設的語气,如: (2)伍奢有二子,不杀者,为楚国患。(《史高·楚世家》)有时表示測度的語气,如: (3)阳虎伪不見冉猛者。(《左传》定公八年) (4)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史記·游俠列传》)  相似文献   

5.
俞敏先生为古汉语虚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向。他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仅依靠汉语古文献内部证据的局限,将与汉语同语系的藏语的语法作为虚词研究的重要旁证;借鉴了俄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语言的语法及汉语各地方言的语法来对古汉语虚词进行研究;并运用语流音变对王引之提出的声近义通等现象进行了精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浅论古汉语的实词虚词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描述实词虚词化现象入手,论析实词虚词化的三个原因及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虚词》的基础上重写的《古汉语虚词》问世两年了。这本书,进一步分析了古汉语中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很有实用价值。它的特色之一,是全书中每个例句之后都附有译文。这有助于读者对例句的内容,对虚词在例句中所起的作用加深理解,对指导读者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也发现,一些例句的译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有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弄错了。这里,我们就一些例句的译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杨先生的指教。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虚词通释》引例释义商榷孙承波古汉语虚词作为表达古汉语语法的手段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早在先秦时代,它被称为辞。到厂宋代,虚词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虚词在句子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对一个句子中的虚词不理解,就会将句意理...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虚词作为表达古汉语语法的手段之一,正确解释引例中的每个实词的词义,这有助于我们对虚词的进一步掌握。本文针对《古汉语虚词通释》引例释义中值得商榷之处进行了探讨,并归结造成错误释义的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词很多,使用也很灵活。由于古代“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因而虚词研究一向是训诂学者和语法学者比较重视的问题。在有关虚词的专著出现以前,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虚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这种研究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并且往往附属于训诂学、文字学、辞章学之中,但应该承认,这种研究已经具有语法学的性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1.
纷繁芜杂的虚词是古汉语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理解直接影响了英译质量。文章根据古汉语虚词的特点,提出在理解上,应特别注意虚词类型的区分和词性的辨识,并通过对比,从根本上揭示了古汉语虚词在本质、来源和灵活程度等方面与英语虚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如、则、乃”等词古音相近,又常通用。《经传释词》、《词诠》对这些通用的词例有的作过训释,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训释的语音根据、用法的由来,因而使人感到同一“而”字  相似文献   

13.
也句来语气词“也”字是否具有表疑问的功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  相似文献   

14.
论古汉语比较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古汉语比较修辞学傅惠钧修辞学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修辞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便形成不同类型的修辞学体系,如描写修辞学、生成修辞学、信息修辞学、模糊修辞学、统计修辞学、比较修辞学等等。古汉语...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虚词“既”在古汉语中用作副词与连词时几种常被忽视的用法.  相似文献   

16.
杜光庭创作的步虚词,其主题呈现独具宗教功能,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不仅具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这些步虚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五代时期道教的盛况和杜光庭的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法名著《词诠》作为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语法体系的虚词研究著作,在学术界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此书擘划了汉语虚词研究的崭新天地,对后来汉语虚词的研究和辞书编纂影响至巨。本文对其在词语收列与诠释等方面的特色与得失作了全面的分析,以期时当今的语文性词典,尤其是汉语虚词词典的编纂提供某种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的问题.研究表明,古汉语中名词性成分作说明谓语一是表示体貌特征,一是表示衣食住行.后者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结构上,名词单独作说明谓语的情况很少,而且有较强的限制条件.常见的是名词与名词、形容词或数词组成偏正短语,然后整体上充当说明谓语;而且,偏正短语很少单独作说明谓语,一般是两个以上并列作谓语.作说明谓语是名词性成分的正常语法功能之一,不能看作是活用为动词.  相似文献   

19.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词义的发展变化、阶级社会对词汇的影响、修辞手法的运用、方言的差异等方面论述了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成因,重点阐述了阶级、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同义词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浯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具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所以它可以表达概念;虚词没有比较实在的词汇意义,因此人们昔遍认为虚词不能表达慨念。人们的这种认识是否准确呢?笔者以为还有必要再做进一步地探讨,多年来的教学与研究,使笔者深深感知,任何一个虚词只要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都是可以表达概念的。 一 连词,连词是逻辑学研究虚词的重点,为此我们先考察连词。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句子与句子,以表达事物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很多逻辑学教材都认为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而连词却是例外的。这是因为连词不仅可以表达命题间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