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利耀 《学术界》2003,(6):203-210
所谓九华山佛教文化 ,指的是九华山地区以佛教文化为主并为其表征的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域文化。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又以地藏道场文化为其特色 ,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入世和人性关怀精神。九华山佛教以真诚的宗教信仰为特点 ,用佛教哲学启发信徒认识人生 ,要求信徒按佛教的思想体系修炼 ,体现了对佛教人生价值的追求 ,对社会稳定有一定积极意义 ;这与邪教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宣扬歪理邪说 ,反人类 ,反社会 ,有着本质区别 ,也完全不同于以欺骗和愚昧为特征而与人生信仰无关的封建迷信。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立国时期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宗教并存的格局。论文对佛教在吐谷浑社会的传播,以及郭里木棺板画所见原始宗教和道教影响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吐谷浑宗教受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影响,呈现儒释道三教与原始宗教信仰并存的局面,吐谷浑多元宗教文化的形成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彭无情  刁龙 《兰州学刊》2011,(1):150-153
受民族大迁徙运动的强烈影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新疆历史上众多民族角逐争衡、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宗教文化主要有佛教文化、萨满教文化、祆教文化、道教文化、摩尼教文化和景教文化。结合当时历史史实,对这六种宗教文化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汉族地区信教群众和宗教活动场所较多、宗教工作任务较重的省份。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兰教传闽较早,在历代都各有重大发展时期。对海外的联系较广,交往较多。史迹丰富,救度传俗。宗教间的文化宽容度较大,和大量的民间信仰杂处,形成较大的社会信仰体系。特别在沿海地区对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都有不同程度影响。1996年,课题组曾参与全省性宗教调研。根据资料,五大宗教可统计的教徒人数约90万,佛教信众196万,道教信众98万,基督教慕道友14万。还有莆田地区的“三一教”及其他未登记教徒和信众未计在内。会估信…  相似文献   

5.
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儒释道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善良、正直而又具悲情色彩的诗人.儒家正统思想在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故儒学之思和政治抱负至死不灭,伤感悲怆的人生伴着日暮途穷的封建帝国演绎着晚唐的衰飒;坎坷的生活遭际,使他时常借助佛教世界麻醉痛苦的心灵;借助道家、道教思想修养心性、寄托精神,又望寻终南捷径.儒家、道家、佛教、道教对李商隐人格、情感、思想等的多元影响,构成李商隐无题诗丰富、深婉的意象.本质上,李商隐并非沉溺和笃信佛教、道教,但他了悟了不少佛、道之理,并借佛、道意象,曲折、幽隐地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和情怀.从无题诗中的佛道意象又可反观李商隐的家国之思和对政治追求的执着.  相似文献   

6.
以东巴文化为主干的本土和外来文化形成纳西族厚重深沉的多元文化奇观,对纳西族社会产生多样化的影响。本文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和民族学资料,论述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传入后对纳西族社会的种种影响;文章还剖析了佛道教与东巴教一起形成的对纳西族社会的混融性影响;佛道教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所产生的冲突,如洞经音乐团体与“白沙细乐”音乐团体所产生的冲突。文章对探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如何在一个民族的肌体中互相冲突又互相融合,引起它的文化重构和变迁,对其社会产生多重性的影响这一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道教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关系相当密切,过去,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从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道教的宗教生活比较特殊,这除了教内的组织特殊之外,也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其表现:一,从帝王贵族到一般平民百姓,都有道教信仰者,他们常是“累世奉道”,这自然与道教宣传的方式有关,容易形成世代信奉的现象;二,与道士交往的情形络绎不绝,所谓与方外交,固然大多指佛教中人,但也指羽士炼师之流;三,道教所形成的岁时节日以及一些习俗,亦为中国人的日常仪节。类似的直接、间接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上的影响,都充分显示道教能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千余年,必有构成它流传的条件,说明道教与中国人生关  相似文献   

8.
佛教忏文是佛教忏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宗教礼仪文体.佛教忏文的产生有其异域宗教文化的渊源,原始佛教时期的忏悔文最初是作为维护僧伽清净、约束佛教徒修行持戒而产生的.佛教东渐以后,佛教忏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源自佛教律仪制度的作为悔罪仪则的忏悔文;二是伴随中国佛教忏法成熟而兴起的礼忏文;三是受世俗祈禳文化影响的斋忏文.佛教忏文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佛教传播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轨迹.佛教忏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天然而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厘清多元文化价值下的文体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类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贺萍 《西域研究》2004,(3):108-111
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仅各具特色 ,而且还具有一些共性 ,这些共性往往以文化类型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此 ,笔者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视角对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类型进行了划分 ,从历时性角度 ,将它划分为原生形态的文化类型和次生形态的文化类型 ;从共时性角度 ,将它划分为经济文化类型、语言文化类型和宗教文化类型。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化类型在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演进中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使新疆的文化类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辽代佛教“世俗化”,缘于其受到了唐代佛教世俗化的影响,并有着庞大的基层信奉群体作为支撑。辽代佛教的世俗表象主要体现在僧侣上层趋俗涉政、佛教义理的儒化倾向、信众佛事活动中掺杂世俗内容以及僧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具有世俗取向等方面。佛教世俗化对辽代社会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出现了世俗社会“佛教化”的现象,民众世俗人生的某些时段、世俗生活的某些方面都打上了佛教烙印。  相似文献   

11.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理念在《云南》杂志中的凸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宣勤 《学术探索》2003,(10):28-31
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华民族为适应时代变迁,试图调整自身内部机制所作的一种努力。直至辛亥革命前的几年中,先进的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求历程后,才逐步产生了创建新型民族国家、实行现代化以救亡图存的思路。本文试以《云南》杂志为例,分析、阐述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新理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的发展不能长期依靠“负债经营” ,要逐步实现“以城养城”。经营城市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理念的创新 ,我们不但要善于建设、管理城市 ,而且要善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根本条件取决于城市的软、硬环境 ,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降低交易成本 ,建设法治经济和信誉社会。  相似文献   

19.
“日常生活美学”批判与“超越性美学”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美学发生了日常生活美学与超越性美学的对立。日常生活美学肯定大众文化,主张审美回归日常生活,建立以感性快乐为本质的新的美学原则;而超越性美学则主张审美超越日常生活,应该对大众文化进行审美批判。现代性分裂为世俗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世俗现代性沦为感性异化,而审美属于反思现代性,是对世俗现代性的批判。因此,要吸收后现代主义的合理因素,重建超越性美学。对大众文化,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肯定其合理性,承认日常生活审美化丰富、美化了人们生活;另一方面,警惕感性异化,坚持审美的超越性,开展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建设精英文化。  相似文献   

20.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