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郑樵,字渔仲,南宋福建路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目录学家。他的父亲名国器,是太学生,病死在苏州。郑樵少年时代和他的堂兄郑厚(号景韦)住在越王山下(今白沙宝洋附近),后来迁居夹漈山。郑厚住在溪的东面,人称他为溪东先生。郑樵住在溪西瑞云潭,人称他为溪西先  相似文献   

2.
郑樵,字渔仲,别号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县)人.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享年五十九岁.曾深居夹漈山读书讲学三十年,故当时人又称他为夹漈先生,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自幼读书很用功,很早就对《六经》、诸子等书发生了兴趣.在他十六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此便谢绝人事,不应科举,与堂兄郑厚到夹漈山造草屋三间,专心读书.当时他抱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学术以史学为最发达,中国古代学者以史家为最众多,这其中治学最勤奋者当推郑樵,著述最丰富者也当推郑樵。郑樵字渔仲,号夹漈,自称溪西遗民。宋福建路兴化军兴化县霞溪乡广业里(今福建莆田县白沙乡广山村)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他是南宋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八百多年来,郑樵的名字是和他  相似文献   

4.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西溪遗民,兴化军莆田人(今福建莆田),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校勘、目录学家。樵自幼嗜学,不仕科举,结茅夹漈山中,潜心书事,“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①诵记不绝,执笔未殆,“寸阴未尝虚度”,②三十余载,除六经之外,还于天文、地理、语言、文字、动植、医药等有所揣研,在对各门学问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撰成专著。他著述宏富,自称“山林三十年,著书千卷”,③生平  相似文献   

5.
郑樵,字渔仲,号夹漈,福建蒲田人,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学者。郑樵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发愤读书,辛勤笔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他最杰出的成就首推《通志·二十略》,曾自称为“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此言虽甚自许,但《通志·二十略》集中体现了他的文献学思想,在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比较全面地建立起了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规模,为文献学的建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是杰出无疑的。郑樵在文献学上的贡献,首先表现在他研…  相似文献   

6.
郑厚,为郑樵从兄,史称“诋孟”最厉者.其生平事迹,《宋史》未载.今人所编两种诗话著作,皆语焉未详.《全宋文》、《全宋诗》虽有记录,但较为简略,并偶有所误.郑厚学问该博,著述颇丰,今多不存.其非孟之著作《艺圃折衷》因余允文、朱熹的批判而被作为“靶子”得以部分保留,是我们研究郑厚思想的宝贵资料.郑厚更值得称道的是其在诗学上的“真诗论”“天籁”自然说,这一诗学主张对后代诗学批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新选入初中语文课的《爱莲说》是一篇赞颂莲花,寓情真切的短文。 此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宗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是宋朝理学的祖师,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和《周元公集》(《爱莲说》即选于此集),宋朝有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都是他的弟子。他的学说为宋以来的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他家几代住在营道濂溪;后来他住在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他也名之为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作者仅用119个字,就把莲花的清逸秀美展现在读者面前,历历如绘,情溢行间。“说”,是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我们可用语体文把它加以翻译和品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郑樵: 提交讨论的有关郑樵研究的论文有六篇,另外还有调查报告一篇。内容涉及郑樵的史学思想、政治态度、经济思想、社会关系以及若干史实的考订等方面。争论的问题如下: (一)“会通”思想的含义:有人认为,郑樵所谓“会通”,不仅是史料的编纂、时代的相续,而且已经初步提出要求探寻社会历史的变迁法则。他所说的“今天下之理,通古今之道”,就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较全面地分析郑樵编纂《通志》的主客观条件。孔子以来的“会通”的学术传统,特别是《通史》、《通典》和《资治通鉴》对郑樵编纂《通志》有重大的影响;宋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积累为郑樵治学和著书上说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宋代福建繁多的科学成果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福建莆田丰富的藏书,以及福建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郑樵编纂《通志》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郑樵一生潜心治学的志向,以及对治学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即较正确地把握“博”与“专”的辩证关系,注重核实之法,富有学术批判和创新精神,是促使郑樵著成《通志》的主观条件。这些主客观条件对《通志》一书的学术质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造成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清初,太平县(今襄汾县)城内“万全堂药铺”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可以栖迟”四个大字。这是傅山先生写的。与此牌匾有关,流传着傅山先生行医开处方的故事。 某年,傅山先生行医来到太平县,住在城内  相似文献   

11.
简评王虎谷     
<正> 王虎谷(1464—1518),山西和顺人,名云凤,宇应韶,因出生于虎谷(今和顺县前虎峪村)故自号虎谷,人称虎谷先生。因和晋阳(今太原)人王琼、乐平(今昔阳)人乔宇为同科同僚,后人称之为“河东三凤。”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进步作家郑振铎同志,又名郭源新,笔名西谛.他的老家在福建长乐县,浙江温州却是他诞生和成长的地方.他的祖父曾在浙江做过小官,父亲在温州当过职员.温州实际上是郑振铎的故乡.一八九八年,郑振铎诞生于永嘉县(即今温州市)乘凉桥一间名唤“炮丁”的旧屋  相似文献   

13.
韩鑫 《中华魂》2012,(16):35-37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作幼平、幼元),又字螭若、细遵等,人称石斋先生,福建漳州漳浦县铜山深井村(今东山县)人。他是明末著名学者、书画家、爱国民族英雄,世人尊称为"黄圣人",闽台人更尊称他为"助顺将军",供奉祭祀。黄道周少年立志苦读,博览群书;为官时直言敢谏,风骨凛然,为国为民,光明磊落;明清易代之际自请募兵北上抗清,因寡不敌众被俘,最终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     
陶渊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乙丑(公元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是晋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字元亮,晋亡之后,改名潜,字渊明。因为他做过一篇《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所以又被称为“五柳先生”。东晋末年刘裕专政时曾经征他为“著作郎”,他拒绝了,诗人颜延之作《陶征士诔》说:“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后人又称他为“陶靖节”、“陶征士”“陶征君”;还因为他最后做过八十几天的“彭泽令”然  相似文献   

15.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得到八种莆田郑氏家谱与族谱。这八种郑氏家谱与族谱,分别零星记载了有关郑樵家世、生平、遗迹、遗物的一些资料,可以证实和补充郑樵研究的文献记载。这里,根据我们的调查,简略介绍各种族谱残钞本的内容,略评它们的史料价值,并着重介绍它们提供的关于郑樵编《灾漈宗谱》及其他方面颇有价值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从1924年,林森先生(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辛亥后首任参谋长。与林觉民同为福建闵侯,即今福州市人)。刊印《碧血黄花集》一书,首次影印刊出林觉民的《绝命书》(今称《与妻书》)手稿。林党民手稿影印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不被信中的革命意气所感动。据书中介绍,林觉民号抖飞,又号天外生。在高等小学时代他即怀有爱国思想,课余谈及国事时势,常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为同学所钦佩。19岁成婚,对妻意映感情深笃,他说过:“吾妻性癖好尚与我绝同,天真烂漫女子也”。他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艮(1483~1541),字汝止,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学者称他为心斋先生。他是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对王艮思想的评价,学术界历来存在不一致的看法。有人说他利用王阳明“心”学的某些范畴,加以改造、发挥,实际上自立门户,因而是一个假的阳明学派;  相似文献   

18.
<正> 《潮州史事三题》(载《韩山师专学报》1990年1期)一文,在初唐潮州的地域与人口一节中,所论错误颇多,而福建、长汀州即其显著者。文章说:“潮州的地域和人口均与漳州、长汀州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初以为作者一时误把汀州作长汀州,及再阅下文,始知非是。因为作者一再提到长汀州——“建议在此置州获淮;这样就建立了长汀州(因长汀溪而得名)。为此,潮州北部又割去了相当的地盘给长汀州”。两唐书《地理志》说汀州建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9.
二程思想经杨时、罗从彦、李侗,四传而得朱熹。宋儒杨时(1051—1135年)、罗从彦(1072—1134年)、李侗(1093—1163年),都是闽之延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延平在宋朝称南剑州,杨、罗、李被称为“南剑三先生”。朱熹(1130—1200年)与南剑三先生的关系,学术界议论不一,有的指出朱熹对三先生是不满意的,笔者认为确实如此,但尚须做具体分析;有的断言,二程思想经杨时“道南”,再经罗从彦到李侗止,朱熹直接继承二程思想。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应如何看待朱熹与南剑三先生的关系,下面从几个侧面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西方流传百余年的泰族受汉族压迫,从中国北方不断南迁的谬说进行了辨正,并提出泰族先民至迟在距今二千年以前就聚居在中南半岛北部包括今中国西南边疆的土著。公元初年以“掸”(Dan)名号出现在中国史书记载的掸国,就是今泰(泰)族先民建立的国家。从中国历代史籍记载中,可以找到其一脉相承的发展线索。追根溯源,掸泰族是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西南方的古越人分支。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语言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窥见其演变发展的渊源关系。西汉张骞所指的“西南通大秦”的滇越(一越赕),应是掸泰族先民最早在我国史籍中出现的称谓。“赕”者川原也。滇、(dian)掸、(dan)傣、(dai)泰、(tai)均是赕(tan)的同音异译,泰(傣)族称“泰”字的意义是指“住在平坝上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