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霍省瑞 《殷都学刊》2009,30(3):83-89
<南山集>案使得曾誉满清初文林的戴名世为后人所鲜于提及,其文集也因惨遣禁毁而少有流传,戴名世研究亦成为学术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在相关研究中,学者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戴名世生平考证与作品整理,二是<南山集>案,三是戴名世的史学思想,四是戴名世的文学成就,五是戴名世与桐城文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据《皖人书录》作者蒋元卿先生函示,戴名世《忧庵集》,他早在三十多年前即曾寓目,并著于书录中。近年汪庆元撰文初步介绍了该书的基本内容及作者(《文苑遗珍书林秘藉》载《江淮论坛》88年第1期),并加以校点由黄山书社出版。汪文称“《忧庵集》从元刻本,”似臆断,因《皖人书录》、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并载有康熙刻本,又文称安徽博物馆所藏《恍庵集》“疑为清稿本”,亦无据。该书时有脱字,以白钉标识;且序称全书二百余条,今存仅1171条,与清华大学所藏抄本类似,当属清抄本。该书点校出版后,仅见王树民先生著文批评校点方面存…  相似文献   

3.
《南山集》案与桐城戴氏家族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城戴氏家族于明初从江西婺源迁至江南桐城,历经三百余年的发展,逐渐成为皖桐颇有影响的文化世家。戴名世更是桐城戴氏族群中一位仕宦和学问皆极显赫的人物。《南山集》案以桐城方、戴两大家族为主要打击对象。戴名世被作为钦定首犯处斩,家族多人受牵累,或遣戍东北,或入旗为奴。从此戴氏家族由戴名世带来的短暂辉煌不复存在,并逐渐转衰。戴氏族人于案后,心灵和精神上受到的伤害更为巨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戴氏族众于案后漠视功名仕途,读书传家的仕进之路从此中断,家族衰落之势由此开始。《南山集》案给戴氏后人带来了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使他们长期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终清之世难以从痛苦的阴影困扰中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4.
紫牡丹诗案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常识·明清部分》二九三页论及清初的文字狱时说:“著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按,“紫牡丹诗案”为清初著名的文字狱,其本末野史记载纷纭。孟森《心史丛刊》之集“闲闲录案”条谓:“流俗相传,以为此《南山集》中语,及检《南山集》,乃并无此。”《南山集》为戴名世之作,《南山集》狱亦为康熙年间著名文字狱之一。孟氏复引许嗣茅《绪南笔谈》,云:“乾隆三十三年,吾郡《闲闲录》狱起,举人蔡显所作,书中多雌黄他人之作之处,郡中恶人,因摭其引古人《紫牡丹诗》句,以为狂悖,遂弃市。自来记载,罕及此事。”则谓此诗为蔡显所引古人语。柴萼《梵天庐丛录》卷十二云,东台县举人徐述夔“建  相似文献   

5.
康熙五十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方氏家族遭受沉重打击。方苞因给《南山集》作序得罪,后经宽大处理,因祸得福,官运通达,由昔日家境贫困,又屡困场屋的落拓文士一跃而贵为天子侍从、本朝达官,身份和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种特殊的恩遇并未给他带来心绪的片刻宁静,反而使他陷入了心态失衡的矛盾和痛苦之中:一方面,他极力颂扬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君主善待自己并宽赦方氏族众的皇恩,另一方面,他没有完全挣脱《南山集》案的阴影,心绪凝重,心态极其复杂,如对作《南山集序》的追悔,对亡友戴名世的追念与痛悼,以及对方氏宗祸与自己家祸的无比痛心等。  相似文献   

6.
戴名世的一生不仅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闪现了反清反暴的思想光华,而且其文学创作在艺术上亦有卓著成就,在桐城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实具重要的作用与影响。然而,由于《南山集》罹祸,戴氏被视为“乱臣贼子”,其著作散佚极多,诗歌作品几乎散失殆尽,后人遂以其与方苞一样,“未尝作诗”。其实,戴氏于古文之外,不仅留心诗学,有着大量的诗歌作品与丰富的诗歌理论,而且显示出开启桐城诗派的重  相似文献   

7.
《南山集》案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发生了多次文字狱,而贯穿历次事件的主要线索是民族思想斗争。如庄廷(钅龙)《明史》案,由于他的书中有所谓“违碍”之词。吕留良被挫尸,由于他公开地鼓吹“夷夏”之防。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所宣称的罪名是他在(《与余生  相似文献   

8.
戴名世因 《南山集》 案彰显悲情的一生. 其实, 探究戴名世的字号、 文章及交游发现: 此案发生的必然性在于, 戴氏作为士人的一个代表存在着对朝廷的认同问题, 而这在清统治者看来是不可容忍的. 康熙帝处理此案采取了高压与怀柔并用的手段, 这并不违背 "稽古右文" 以集大成的文化政策. 历经此案劫后, 清代士人群体特别是桐城籍士人, 及时调整了与当朝的关系, 消解夷夏之别的文化隔阂, 彰显古文经世致用的现实功能, 不仅使大部分士人割断了与前朝的联系, 而且也促使桐城派的产生, 进而"北方之强" 与 "南方之强" 在有清一代中奏出具有总结和整理特色的文化强音. 戴名世作为使桐城籍士人以古文与当朝建立的关系转折性的人物, 显然, 研究桐城派不可绕过戴名世, 更不能忽视清前期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第3期刊载了宋德金、丛佩远二同志合写的《平生四海惯为家》。该文的副标题《谈郭沫若同志一首未发表的七律》,和事实有明显的出入。据我看到的资料,郭老和金静庵诗早已收入1959年11月由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潮溪集·溪集》题《和金静庵》。全诗除第七句和个别文字有改动外,与  相似文献   

10.
《埋忧集》是清代文言小说集。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了该书的新校点本,在《出版说明》中说:“《埋忧集》十卷,续集二卷,清人朱翊清(1795——?)撰。朱翊清,字梅叔,别号红雪山庄外史,归安(今属浙江吴兴县)人。屡试不中,绝意科场,终身未仕。”这里认定朱梅叔生于1795年,即乾隆六十年乙卯,不知何据。然而《埋忧集》卷八《梦庐先生遗事》(按,据《冷庐杂识》,张梦庐为浙江名医,  相似文献   

11.
纪振奇 《晋阳学刊》2007,(1):126-127
一麦孟华(1874-1915)字孺博,号蜕庵,笔名曼殊、先忧子、伤心人等,广东顺德人。1891年入广州万木草堂,拜康有为为师,为草堂十大弟子之一,与草堂另一著名弟子潘之博并称草堂“二博”,又与梁启超长期共事,时有“梁、麦”之称。他一生追随康有为从事维新变法思想的宣传和保皇救国、君主立宪活动,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庚子勤王、立宪运动、开放党禁等重要历史事件,都有他的参与,并在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曾参与创办和经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等报纸,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重要宣传活…  相似文献   

12.
龚自珍集外诗文录王贵忱王大文清贤龚自珍,是我国19世纪前半叶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生平著述繁多,除其生前刊行的家刻本《定庵文集》(初集)三卷、《定庵文集》(即诗卷《破戒草》上下两卷)和《定庵续集》(即《己亥杂诗》三百十五首)和杭州陆...  相似文献   

13.
朱克敬(?——1890)字香荪,号瞑庵,又名餐霞翁、牛应之.甘肃皋兰人。少年时,曾浪迹云贵.咸丰末年,捐官为油南龙山县典史.后因眼疾去职.朱氏自1871年后,寓居长沙,直至故世.其晚年生活郁闷,以诗文自慰.根据他亲自编次1894年刊印的《挹秀山房丛书》,其中有《鹧言内篇》、《鹧肓外篇》、《鹧言杂录》和《浮湘访学录》各一卷;《儒林琐记》三卷附一卷、《瞑庵杂识》、《雨窗消意录》(甲部)、《柔远新书》各四卷;《瞑庵二识》、《晦鸣录》各二卷;《瞑庵诗录》、《螟庵学诗》和《螟庵丛稿》各一卷,另外,他还编撰有《历代边事汇钞》十二卷、  相似文献   

14.
一 《南山》诗问世后,肯定与否定的意见针锋相对。肯定的意见,因受时代制约,也不断发展变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才认识到它的生命和价值。 北宋朱翌用考索的方法,虽然找出《南山》诗写法上的继承关系,还不曾对整首诗作出评价。楼钥虽已涉及全诗,就“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能似此否”的评断看,难说是对《南山》诗的肯定。具体对《南山》诗作出评断的是宋人黄山谷。《潜溪诗眼》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孙莘老尝谓老杜《北征》胜退之《南山》诗,五平甫以为《南山》胜《北征》,终不能相服。时山谷尚少,乃曰:‘若论工巧,则《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二公之论遂定。”这  相似文献   

15.
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文学选本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也制约着文学选本,促使选本对思潮作出反应.文学选本与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在宋代文学选本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典型的个案有《二李唱和集》等诗歌选本与“白体”诗风的相互生发、《西昆酬唱集》对“西昆体”的引领与示范、《二妙集》《众妙集》《三体唐诗》等对宗唐思潮的契合与呼应、《草堂诗余》《花庵词选》对雅正词风的疏远与游离等.  相似文献   

16.
丁福保编《历代诗话续编》,以函海本《升庵诗话》和杨慎《诗话补遗》为主,搜集诸本,“详加考订,伪者正之,复者删之,缺者补之”(丁福保《重编升庵诗话弁言》),辑为《升庵诗话》十四卷。中华书局在《历代诗话续编》的新版中,又辑录遗漏的升庵论诗十八则附于后,使之成为目前《升庵诗话》中最为完善的辑本。《升庵诗话》卷帙宏富,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有专门对诗歌理论的阐述,有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有对遗诗的搜录,有考订名物,纠正错误等等,充分体现了“升庵渊通赅博”(同上)的特点。而其中的理论阐述和对作家作品的评论赏析,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多有独到之见;“以资闲谈”(《六一诗话》)的内容极少,因此同时代人和后人对它的评价是很高的。明顾起纶所撰《国雅品》称“用修《诗话》,深于辩核”。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  相似文献   

17.
二程诗辨伪     
(一 )《秋月》辨伪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二《天文部》载程颢《秋月》一诗 ,诗云 :“清溪流过碧山头 ,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 ,白云红叶两悠悠。”此诗实为朱熹所作 ,见于《晦庵集》卷二 ,乃《入瑞岩道间得四绝句呈彦集充父二兄》的第三首。明李编《宋艺圃集》卷十七、明曹学编《石仓历代诗选》卷一百八十二、清张豫章等纂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御选宋诗》卷七十、清吴之振编《宋诗钞》卷六十、清陈焯编《宋元诗会》卷四十于朱熹名下俱载此诗。而旧题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谢叠山《千家诗》卷一沿《记纂…  相似文献   

18.
<正> 郭延礼著《龚自珍年谱》由齐鲁书社出版了.这是建国以来有关龚自珍研究的一项可喜新成果.龚自珍是近代中国一位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在近代思想史、哲学史、史家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对龚自珍的研究是较重视的,也有—定成绩,但作为给研究者提供可靠翔实资料的工具书之一龚氏年谱,虽然有清人撰写的龚氏年谱三种,却都非常粗浅,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如黄守恒的《定庵年谱稿本》和张祖廉的《定庵先生年谱外纪》只是—定资料的积累,过于简略,且真伪考辨欠工,穿凿之处屡见:对龚氏思想发展并未理出明晰线索:而吴昌绶撰《定庵先生年谱》,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日小说的题材类型及其关联》中的失误郭延礼近读《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上刊载的王向远先生的《近代中日小说的题材类型及其关联》一文,发现文中有数处硬伤,应当指出,以正视听。一、王氏文中第81页引用了觚庵的《觚庵漫笔》(按:王先生误写为《觚庵随...  相似文献   

20.
苏辙佚文两篇《诗论》、《春秋论》,不见于《栾城集》、《后集》、《三集》及《应诏集》,亦不见于刘尚荣先生《苏辙佚著辑考》及曾枣庄、马德富校点本所附《栾城集拾遗》,仅见于《三苏先生文粹》。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六四亦收此两篇,篇题分别作《诗说》、《春秋说》。本文校录《诗论》、《春秋论》两篇,并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疏证,一方面以苏证苏,彼此印证,转相发明,另一方面注其出处,揭示其学术背景和思想关联。这两篇佚文对于苏辙学术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