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宫刑为中国古代五刑之一.虽然宫刑不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但其别称颇多.试考述如下:一曰椓刑.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六二《刑一》谓:"苗民费用灵,制以刑,……劓、刵、椓、鲸."由此,知?刑始于上古之有苗氏.》尚书·吕刑》有"劓、刵、椓、鲸",《诗·大雅·召旻》曰:"昏、椓靡共."孔颍达疏:"此?毁其阴,即割势是也."今本《诗经全译》唐莫尧注释说:"椓,宫刑."按孔疏,椓刑殆因木制的刑具"椓"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说文六上《木部》谓"椓,从木".刑具椓,后世不传,据《说文》载,仅知其为木制品.  相似文献   

2.
《诗经·周南·汉广》:"河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注释多从《毛传》"方,泭也"而来,"泭"又释为"桴",即"筏",此处用如动词,指乘竹木编成的筏子渡水.此说迂曲,句意未畅:江永(长)并非不可乘筏,若以河广不可潜泳,改为乘筏过河,其难易仅与河广有关,与江永无涉.今按,"方"通"旁"、"傍"(见《说文通训·定声》),即傍着、挨着、沿着之意."方"又通"并",《仪礼·乡  相似文献   

3.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只有两章,每章十六个字.因倒句为韵,两章只有一个字(兄与君)不同.原文录下:"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疆疆,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本诗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说:"《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清人庄有可《毛诗说》云:"鹑之奔奔,刺公子顽蒸君母也,为惠公之言".传统的看法:这首诗是卫惠公所写的.卫惠公是卫宣公的儿子,年纪轻,眼看着哥哥公子顽和母亲宣姜搞腐化,因作诗刺之."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传云:"良,善也.兄、谓君之兄."笺云:"人之行,无一善者,我君反以为兄.君谓惠公."又"人之  相似文献   

4.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5.
一宋代胡寅在《题酒边词》中已经注意到了与传统词风大相径庭的所谓豪词,但他还没有明确使用"婉约"、"豪放"这样的概念.最早以婉约、豪放论词的,是明代学者张綖.在《诗余图谱·凡例》下,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与他同时的徐师曾也有相同的议论(参见《文体明辨·序说·诗余》).但他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7.
<正> 一、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举例法"中国的词汇研究,传统的便是训诂学.它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观其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所谓声训、形训、义训之别.上面《周易》之例为声训,《韩非子》之例为形训,《左传》之例为义训.这三种方法皆为后世所继承.但严格说来,声训和形训还可称为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是从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状去探求词义(是否正确姑且勿论);而义训,却不过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是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的.它充其量不过是解说  相似文献   

8.
《鹖冠子》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鹖冠子其人其书《鹖冠子》是先秦黄老学派的一部著作.《汉书·艺文志》列在道家,班固自注说,作者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据《后汉书·舆服志》,鹖就是雄雉,其羽毛可以为武冠.推知鹖冠子可能是军人.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说:"鹖冠氏,楚贤人,以鹖为冠,因氏焉.鹖冠子著书."又《太平御览》卷五一○引袁淑《真隐传》说:"鹖冠子,或曰楚人,隐居幽山,衣弊履穿,以鹖为冠,莫测其名,因服成号.著书言道家事.马暖(疑即庞暖)尝师事之,暖后显于赵.鹖冠子惧其荐  相似文献   

9.
<正> 《汉书·艺文志》著录:"《尹文子》一篇",列名家.颜师古《注》引刘向云:"与宋钘俱游稷下."《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经籍"、"艺文志"以及《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均有著录.对现存的《尹文子》,多数学者沿袭宋、明以来的辩伪结论,并从书中挑出种种"破绽",论证其确系伪书,致使学界对之少有问津者.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此书不伪,至于非伪的理由,则有《尹文子辨析》一文论列,此不赘述.本文仅就《尹文子》的哲学思想,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语一出,千载以来或毁或誉,不啻天壤.据说,明太祖朱元璋读《孟子》读到此语,竟勃然怒斥孟轲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①.《孟子》也被列为"禁书";后来才出了个"节本".删去原书的三分之一②.到了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孟轲"重民"思想大受褒扬,诸如孙中山,陈天华等杰出资产阶级革命家都借用孟轲"民贵君  相似文献   

11.
世谱和故史是楚国文化传承的两项重要内容.《国语·楚语上》记申叔时为楚太子所开列的九门课目中便有《世》、《故志》、《训典》三门分别属于世谱和故史的范围.这三门课目虽然也是中原的王公世子和国子们传习的对象,但没有任何一个方国象楚图这样明确地将之列入施教受业的范围之内.《管子·山权数》说:'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吉凶利害也."《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说:"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从这两说可见,每一个方国都有各自的文化传承的侧重点.楚人重世谱、故史的传习,既是楚国文化传承的一大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可是《离骚》中又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古注者,率以屈原的名和字讲说,虽有小名小字、笔名的解释,乃是以今释古,想当然的说明.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上句"肇锡余以嘉名","名"旧解作人名,大误.按名,美誉、嘉奖的意思.《札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注:"名,声誉也."《荀子·正名》"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注:"名,令闻也."令闻意即声誉.《卜居》"将游  相似文献   

13.
<正> 郑玄所以成为汉代卓出的训诂学家,主要是他有端正的学风.荀卿告诉人们:"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据杨倞注释,"人"渭贤师也".可是早在战国,便有"学曾未如胧赘,则具然欲为人师"(《荀子·在宥》)的不"贤"之"师",而西汉"模不模,范不范"之"师",为数不少(《法言·学行》).当时的经生,也就非常重视师道,郑玄乃是其中之一.看他初入  相似文献   

14.
《涉江》"邸余车兮方林."王逸《章句》云:"方林,地名."历代楚辞研究者均承王说,唯明人王夫之提出异议,谓方林是"方丘树林"(《通释》).不过释"方"为"方丘"似无明证.按:《广雅·释诂》:"方,大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注:"方,大也."又,"方"有"长"义,当为楚地方言.例如楚人称"长城"为"方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  相似文献   

15.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相似文献   

16.
"揠苗助长"源于<孟子·公孙丑>.说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往上拔,最后禾苗都死了.<现代汉语词典>:"[揠苗助长]…也说拔苗助长."但现代生活中常常只用"拔苗助长",这是为何?其原因大约有: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12月份,中国的媒体,如《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曾热烈地谈论中国经济学(家)问题."家"字之所以用括号括起来,原因在于导火索是"家",实质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现状的担忧和不满.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与"两弹一星"升天相比毫不逊色①,但大多数人并不买账②.香港学者丁学良先生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武汉大学的邹恒甫先生也来帮腔:"国内经济学家大多不入流."③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人民当家作主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众所周知,“民主”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民主”二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据《尚书·多方篇》记载,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曾使用过“民主”一词,他说:“天惟时求民主。”意即老天爷将适时地寻求一个皇帝为民作主。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也,亦即“君”。显然,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民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系由“人民”与“权力”两个词合成  相似文献   

19.
“蛮左”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居住在古荆豫二州的少数民族被称为"蛮左"."蛮"固易知,"左"则难明."蛮左"一词历来不得其解,成了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历史名称.元代胡三省在《通鉴》梁普通六年的注中说:"自(刘)宋以来,豫部诸蛮率谓之蛮左;所置蛮郡谓之左郡."但何以谓之蛮左?并无解释.蛮左与左郡之名称关系,亦言而不明.《隋书·地理志》云:"南郡、夷陵、竟陵、沔阳、沅陵、清江、襄阳、春  相似文献   

20.
7.圭田 余夫之田 闲田余地《孟子·滕文公上》说: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周礼·地官·遂人》说: “余夫亦如之。”赵岐《孟子》注,释圭为絜(同洁)。焦循《孟子正义》提出异议。他说: “《说文·田部》云:‘畦:田五十亩曰畦。从田圭声。’段氏玉裁《说文解字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