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前提──俄国工业化道路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上半期,俄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的资本主义关系成熟和过时的农奴制瓦解,构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主线。社会劳动分工深化和国内市场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工商业城市和乡镇工业活动领域的拓宽,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和技术进步的强有力的载体。早期资不原始积累一方面促使雇佣劳动力市场形成,另一方面推动货币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机器取代手工劳动标志着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俄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终于使俄国在19世纪50年代徐徐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帷幕。  相似文献   

2.
集中制手工工场是工业生产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16世纪以后,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革新,英国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开始兴起,纺织、采矿和冶金等一大批行业均采取了集中的生产方式。在商业资本家的经营下,集中制手工工场的内部实行劳动分工,并且强化对工人的管理,从而实现了生产的连续性,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也大为提高。18世纪下半叶,织物印染和针织品制造等行业的集中制手工工场开始向工厂制度过渡,这一转化遭受了不少挫折。工业革命期间,手工工场虽然依然存在,但却已经成为工厂生产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3.
股份制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其产生和发展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充分认识这些条件,对于推进我国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造和股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根据马克思的股份制理论,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股份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说过:“股份公司是随着海外贸易和手工工场的出现而产生的,并席卷了它力所能及的一切工商业部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31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海外贸易和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达到相当的程度。这为实行股份制提供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被当成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之一,并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实践告诉我们:在有机构成较快上升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才会优先增长;而在有机构成缓慢上升的情况下,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则会以大体相等的速度增长。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更快”。“资本主义生产创造了无可比拟地超过以往各个时代的高度发展的技术。”(《列宁全集》第1卷,第72页)技术的进步使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提高很快。因此,列宁论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  相似文献   

5.
现代企业制度人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具到人:人在产业制度变革中的意义企业制度或产业制度,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它经历了由非人的野蛮形态到重视人的文明形态的转变。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人仅仅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以人,主要是生产者的非人化为代价的。对此,马克思曾经作了科学的历史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人类社会只是成为创造财富的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263页)在工业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看来,产业工人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人的社会需求不过是赚钱的条件。人在资产阶级产业革…  相似文献   

6.
过去,在有关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论著中,很多同志都认为在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已经存在着丝织业的民间手工工场,并还认为这种手工工场为数已不少。但是所提出的“手工工场”这一概念则是含混不清的。从理论上说,在个体手工作坊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手工工场,应该区别为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主义大作坊或简单协作性质的手工工场,以及以分工为特点的工场手工业这两种类型。从现有的一些论著看,认为丝织业存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其根据只是认为它们已拥有达数十台甚或更多织机。而查所引证的史料,则全无说明其具体情况的内容。我们认为这种所说的规模较大的集中生产的手工工场,不论其是否已属于工场手工业,或者还是简单协作的手工工场,它之曾经存在过的看法,是很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迎接新的技术革命到来的时候,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革命的思想,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一从社会发展观点看,产业革命标志着由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它并不是在自身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先前已经具备的手工业劳动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它是一种既得的力量,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标志生产力发展新阶段的英国产业革命,也是在以往已经取得的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发生的,它的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是在手工业、工场手工业的社会条件中孕育形成的。十八世纪前期,在英国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手工工场。这个时期的手工工场还主要依靠自然动力和手工劳动。手工工场的发展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物质技术前提。正象手工业内部孕育着工场手工业的萌芽一样,在工场手工业内部也孕育着大机器生产的萌芽。在由手工业转向大工业生产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关键性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产业革命时,尤其注意当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的社会作用。他们认为沃康松、阿克莱、瓦特等人的发明之所以能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俄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生产力根本变革的工业革命,使俄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大规模的劳动社会化是俄国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社会后果。无产阶级的数量增长是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俄国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及迅猛发展;工业生产结构的根本变化;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经济只有按比例,才能高速度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实,按比例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分工愈发展,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密切。社会生产要能够正常进行,各部门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致路·库柯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区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指出  相似文献   

10.
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资本的私人所有制形式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随着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不断提高,这种形式将日益显示出它的更大作用。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时,指出在资本关系上表现出以下新特点:第一,大大促进了资本的集中。由于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的手段,所以,在股份公司存在的情况下,“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3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两个部类生产理论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时提出来的。它把社会物质生产的商品总量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分并阐明它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必须有两个部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两部类各自内部的和两个部类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上都得到补偿,使社会资本再生产能持续进行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总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生产及其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是社会化生产的商品经济社会都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十分重视对社会“物质基础的形成史”的研究。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英、法、德、美、俄等国先后发生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完成了从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工业的过渡。这是社会物质基础形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恩格斯在一八四五年《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的导言中,首次使用“产业革命”(即工业革命) 的范畴,对这一历史过程作了高度的评价和科学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研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详尽地论述了工业革命的经济必然性,阐明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变革与生产力革命的辩证关系。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是批判林彪、“四人帮”“上层建筑决定论”的犀利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它已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以来所发生的三次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发展的历史所证实。这次新技术革命同样也将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某些调整,这种调整从近期看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而从长期发展趋势看又将加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技术革命涉及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这里既包括劳动手段,也包括劳动对象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革。垄断资本为了追逐超额利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在可能的范围内变革劳动组织形式,改善管理方式,并对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进行某些调整,同时新技术革命还会导致产业结构的改组。 就这次新技术革命的特点和技术自身的进步状况看,这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花费了四十年心血所撰著的《资本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作指导,从资本主义最简单的因素——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揭示出现代社的一切矛盾(或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哲学笔记》409页)从对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精辟分析中,发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证明了“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9页)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以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发现和揭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积累的规律,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规律,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规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规律,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各集团  相似文献   

15.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因,有其内部(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前提)和国际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甚至与中国农业技术与纺织技术的间接影响、启发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它产生了两个新的阶级。因此它含有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两方面的内容。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矛盾也连渐暴露出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汉语中是有联系但又有曲别的两个概念。英国工业革命的经验之一,要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和充足的资金是必备的政治、经济前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虽然《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但由于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特殊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如果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那么,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一般理论,就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界限。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它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从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斯大林的这一评论也是十分正确的。这里,我就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协调发展问题,谈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依然是批判当代 资本主义的锐利武器 马克思研究和创作《资本论》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指出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一卷,第11页)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资本论》彻底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曾经讲过:“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第1卷,第11页)。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根本任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成功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经济运动规律,而且深刻地剖析了这些经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剖析  相似文献   

19.
尽管二十世纪初年,四川社会经济形态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四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大机器工业,但是,除了清政府的军火工业和造币厂,除了民族资本中的个别企业,四川绝大多数资本主义企业却处于全行业手工工场阶段,直到民国二十年左右,动力机器才在各行业中得到普遍使用。显然,工场手工业是近代四川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本文试图对清末四川工场手工业的一个侧面——棉织业手工工场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粗略探讨,希望能对四川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四川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十分重要的篇章。马克思在该篇中,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考察,全面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赖以实现的条件和形式,科学地分析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含的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深刻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中积累和消费等问题,从而创立了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崭新的、科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具有资本主义商品价值关系的形式;但它同时揭示了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它的许多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再生产也是适用的。因而认真学习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掌握和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