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济慈的爱情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芳妮·布劳恩的爱情是他短暂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爱情激发了他诗歌创作的激情.通过对他与芳妮爱情历程的回顾,对他写的爱情书信和三首十四行诗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济慈对爱情的狂热和忠贞以及爱情带给他的感受是甜蜜伴着忧伤,欢乐并着痛苦.  相似文献   

3.
济慈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从未停止过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一直在努力解决自己提出的美学理论问题,虽然他的美学思想一直处于一种希望逃离现实和承认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本论文拟从三个方面论述济慈的诗歌艺术:"天然接受力"的美学思想,济慈认为,自然、自由和飘逸是诗歌的灵魂,诗是空气,而不是泥土,它飞翔越高,越接近诗的本质;"描写人心的痛苦与冲突"的诗歌宗旨。济慈认为,作为艺术家的诗人,只有了解社会的痛苦,从而反映人的崇高生活,其诗歌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美即真、真即美"的艺术原则。济慈把美作为通向真实的唯一途径,寻求存在于真实之中的美是济慈的诗歌创作理想,济慈优美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最美好的情思。  相似文献   

4.
英国传记作家蒙克顿·米尔恩斯所写传记《济慈评传和书信》 ,总结了英国诗人济慈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真实而生动地分析了济慈同范妮·布劳恩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全因济慈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而造成。相爱无果 ,惟有悲叹自己命太薄。  相似文献   

5.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卓越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济慈的生态关怀。本文立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剖析《秋颂》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济慈生态女性观的由来,以及《秋颂》三个诗节中所体现的具体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7.
济慈爱的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18至1819年无疑是英国伟大的浪漫派诗人济慈短暂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年轻诗人,济慈正处在个人爱情和诗歌事业的十字路口。诗名未成,却坠入了爱河.深深地爱上了“美丽端庄”的范妮·布劳恩。但从一开始,济慈就处于一种“既幸福又痛苦”的困惑之中。济慈在这时期创作的《无情的奴女》、《拉米亚》和《奥托大帝》等诗作中表现出来的爱的困惑,是一个立志献身诗艺的年轻诗人和情人之困惑、诗人不能同时崇拜诗神阿波罗和爱神厄洛斯,事业爱情两难全。这就是济慈爱的悖论“痛苦而甜蜜”的内涵,也是他产生爱的困惑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11.
《希腊古瓮颂》是醉狂的酒神与静穆的日神之完美结晶。抒情诗人济慈以颂歌的形式,对尼采式悲剧做了最好的诠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尼采式悲歌,表现了不朽的酒神精神,肯定了生命,肯定了"强力意志",使读者在一种音乐情绪的激励下获得超越恐惧、超越生命的悲剧快感。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非个性化理论是英国浪漫主义批评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柯勒律治、赫士列特和济慈看来,诗人唯有超越自我个性的局限,才能以博大的精神去体察万物,描绘万物,使笔下的一切生气灌注,千姿百态。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伟大艺术的典范,就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超越,他的艺术是一种非个性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13.
漫谈济慈对英国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19世纪中叶至 2 0世纪初 ,英国伟大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从三个方面极大地影响了众多的英国诗人 :丰富的感官描写 ,对中世纪的理想化 ,有关艺术和思想的悖论。总的说来 ,这些影响都是积极而有益的。济慈为这些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相似文献   

14.
余光中诗文双璧,其“文”包括抒情、记游诸种散文和文学评论。其文学评论文集已出版者有《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梵谷》等五书,其中有很多诗论诗评的专篇。诗为余家事,余光中在其抒情、叙事、记游、说艺的散文中,其谈诗艺、谈诗人、谈诗事的零散片段,或一笔带过,或三言两语,或字数上千,则大可摘录编辑成册,名为《余光中诗话》。本文以2005年出版的余氏散文集《青铜一梦》为对象,抽取其谈诗的话语,加以分析论述,是为《余光中诗话初》。这些诗话——如谓徐志摩读错济慈的诗,如自言喜爱披头四、不亲现代诗,又说易安是藕神、痖弦似火山,又认为苏格兰五镑钞票上诗人彭斯的半身像及其诗句是他“英诗班上最美丽的教材”——是他论诗评诗专篇的延伸、补充和变奏,和他的诗论诗评专篇一样辞理俱胜,且比其专篇更有个性、更有趣味、更与诗歌之外的其它文艺相涉。这些诗话,是他生活中“游于艺”时所观所赏所联想的纪录,笔下常有感性知性兼具的烘托点染,其一则则书写无异于一篇篇诗学小品,本身即具有修辞谋篇的观赏价值。中国自宋代以来有大量的诗话,《余光中诗话》延续了中国诗话的传统;他更以其广阔的视野、以其写景抒情叙事说理兼擅的彩笔,为这个传统加添了内容和姿色。由于他的诗话兼及中诗西诗,以后研究与他相类的中国现代诗话的学者,就也得兼顾中诗西诗了。  相似文献   

15.
济慈一生饱经孤独的煎熬.为此,他特别喜爱和亲近自然万物。特别憧憬理想的爱情.并选择了诗歌创作作为自我存在的基本方式。分析和把握济慈的孤独体验对于我们理解济慈其人及其诗歌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埃得蒙·斯宾塞是生活在乔叟时代和莎士比亚时代之间的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他继承了乔叟所开创的英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加以丰富和发展,把诗歌的火炬传给后来的诗人,因而被称为“诗人的诗人”。他创立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斯宾塞诗体。后来的不少诗人从他那里学到了这种美妙的诗歌创作技巧。仅19世纪就有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分别用斯宾塞诗体写出了传世佳作。本文详细分析了诗人和相关的诗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满庭芳·归去来兮》用跳跃的、纵横交错的笔法,将诗人半生事迹、一生向往浓缩在这首短短的词中,真实反映了苏轼的遭遇、情感和思想,完全可以将它看成苏轼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9.
观照白居易漫长而坎坷的人生,结合其诗集、年谱等各种文献资料,可以看出白居易与徐州有着深厚感情,曾八次往来徐州。徐州乃白居易第二故乡,著名的燕子楼与诗人有深厚渊源,朱陈村也因诗人而备受关注。诗人的徐州行迹是其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