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超期羁押是审前羁押制度不完善的集中体现,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侦查权行使缺乏司法控权。借鉴西方国家司法审查制度中的优秀经验,建立我国对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制度,包括对强制措施的审查和对羁押期限的审查。  相似文献   

2.
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于全程监督逮捕、防范逮捕筹码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试点实施过程中,存在因法律规范不统一而导致审查主体混乱、审查程序不规范、审查依据缺乏量化标准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当前亟待厘清羁押必要性审查相关法律规范的关系、回归逮捕的强制措施功能、健全羁押必要性审查配套制度,并以取保候审条件、逮捕条件为参照设置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量化指标。此外,应当关注依申请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提出次数以及在羁押状态下进行精神病鉴定的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权制衡理论和人权保障理念,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确立了逮捕羁押司法审查制度.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构建逮捕羁押司法审查模式的理论已经具备、条件业已成熟.根据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文章着重从司法审查的参与主体、逮捕要件的证明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救济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从逮捕功能与程序设置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是研究我国逮捕制度改革的全新视角.我国逮捕制度的预设功能在于,对逮捕进行事前的外部审查,决定是否长期羁押,这种“事前预防”功能应当与审查逮捕程序的“低标准”对应,以实现保护人身自由与保障侦查的平衡.但是,由于我国审查逮捕程序设置的“高标准”,批捕程序无法迅速控制犯罪嫌疑人,导致“事前预防”功能和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的虚置.改革应当着眼于制度功能与程序配置的融合,降低审查逮捕的程序标准,以实现逮捕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意义上的“羁押”因体现刑法的时代精神和适用刑期折抵而进入刑法视域;我国第一部规制“羁押”进入刑法视域的法律是《大清新刑律》,此后的各刑法典传承了如此规制;我国刑法视域中的羁押并非仅仅为刑事诉讼中完全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还应包括非刑事的处置措施和刑罚的监禁转换而来的情形;新中国司法实践中出现的77个关于刑期折抵的司法解释同时彰显了我国司法的进步与现有羁押体制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有权审查羁押的必要性,向办案机关提出建议解除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并对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整个过程进行法律监督,是刑诉法修改后对于检察权配置的优化与完善,是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适当减少监禁刑适用的新要求,也是强化对审前羁押措施的监督以及切实保障人权的客观需要。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实践检视现状分析,我国立法尚未明确规定该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准、适用范围等,导致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因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而无章可循,从而迫切需要逐步完善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程序规则和探索健全审查机制,以利于彰显司法人文关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司法审查机制是现代国家审前羁押制度的核心。它的目的在于制约公共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刑事诉讼法》对逮捕规定了相对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权力制衡原理的要求。但是,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的缺失,无疑是实践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滥捕、错捕、不适当长期羁押和超期羁押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有特别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刑事审前程序中接受正当程序观念,引入或采纳弹劾式侦查模式,赋予犯罪嫌疑人较多的诉讼权利和实质性的诉讼主体地位。普遍确立了人身保护令制度以及对逮捕、搜查、扣押等与公民基本权益有关的强制措施的司法审查与控制制度,对其具体规定和作法予以介绍。考察世界一些国家或地区的人身保护令制度和对于刑事羁押的司法审查与控制,对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逮捕,作为强制措施当中对人身自由限制最为严重的方式,在各国的刑事程序立法当中,均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当事人主义的代表性国家美国,其针对羁押制度的相关立法贯穿了从逮捕的主体、条件、权限、具体适用程序等诸多方面,以保障人权为中心思想的判例和立法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在相关制度建设上的倾向性。保障人权和权力制衡成为美国逮捕制度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未决羁押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反映出不同的性质,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也有不同的意义,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刑事诉讼强制措施。分析西方各国未决羁押制度的现状可以总结出各国未决羁押的特点。从这种比较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未决羁押的现状和特点,也可以看到我国学术界对未决羁押性质的模糊认识所带来的问题。如欲解决这些问题,我国需要确定未决羁押的法定化,建立未决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机制,使未决羁押成为一个较封闭的司法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刘庆 《南都学坛》2010,30(4):12-19
文献所见的捕系文书主要包括逮捕诏书、诏狱书,中央和地方发布的各类通缉、逐捕文书等。对于罪犯的逮捕,除高级官吏等特殊人员需要诏书或诏狱书等文书命令外,均不需要逮捕令;对于逃亡犯,上至皇帝,下至地方郡县均可发布文书进行通缉,并根据案件需要确定通缉区域范围,有的通缉文书张贴于乡亭里所,让吏民尽知,广泛网罗搜捕,如名捕诏书,而有的通缉文书只令特定的执行缉捕任务的官吏知悉,以防止罪犯再次逃亡或隐匿。  相似文献   

12.
隐性超期羁押现象在我国大量存在,主要表现为延期羁押、借期羁押和无期羁押。隐性超期羁押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办案人员执法观念存在偏差、有关立法存在缺陷、相关机制不健全、取保候审适用率低、办案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解决隐性超期羁押问题,必须树立科学的执法观念,完善有关立法,健全相关机制,完善取保候审制度,优化办案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羁押制度的失范使刑事诉讼的正当性饱受怀疑和抨击.比较分析中外刑事羁押的制度理念、制度原理和制度操作,可知我国刑事羁押制度失范的根源在于其反程序的制度化设计,从而缺乏必要的自我反省能力.在吸收西方国家刑事羁押制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通过羁押决定的司法授权和羁押的司法审查,以及通过对被羁押人参与权的保障来完善羁押制度的正当性,可以作为相关制度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超期羁押是指刑事诉讼活动中办案机关依法羁押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之后,超过法定的羁押期限而继续羁押的行为。超期羁押是司法实务中的一大顽疾,存在于侦查、起诉、审判各个阶段。通过对2000—2010年C市某中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受理的赔偿案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新旧《国家赔偿法》的规则考量,借《刑事诉讼法》修改之际,强化个案正义与公民权利的价值追求;在重视法律文本考察和案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已经发生的抑或可能发生的超期羁押现象并提出针对超期羁押的国家赔偿对策,主要是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完善、赔偿审判机构的建设、听证制度的设立。  相似文献   

15.
侦查阶段超期羁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阶段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不仅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人权,有违刑事诉讼的正义价值,而且产生了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细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也有司法体制和侦查人员刑事诉讼理念方面的原因。根本性解决对策应是刑事司法体制的改变和刑事诉讼理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审前羁押在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由于其在具体适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司法实践中已弊端丛生。如何建立一种既能保证较高的案件侦破率 ,又能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权利有效保障的审前羁押制度 ,成为目前学界普遍观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审判公开是司法改革中关乎追求审判公正、树立审判权威的重要举措。审判公开包含审判主体、审判过程、审判结果、裁判理由说明等形式和实质的多重公开。审判委员会在行使审判权力时也应遵循审判公开这一基本要求,因而对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应当呼应和吻合审判公开的基本要求,做到审判委员会成员公开、审理案件庭审化,实行回避制度和责任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文章提出一种以ARM11架构CPU为核心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使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进行全系统管理,可以通过因特网远程访问获取血压、脉搏、体温和实时视频等信息。经过实际测试,该系统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可以满足对监护人员的基本监护要求,大大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邓玉娇案"再次促使我们思考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理念和原则,司法独立对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自由和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在司法过程中,媒体对于防止"冲突私域化"的图谋和抵制制度外势力的干预,保障当事人获得中立、公正的审判,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媒体报道也会对司法独立产生诸如"媒体审判"等的消极影响。我国的媒体审判问题有其特殊性,不宜照搬国外因应媒体审判的对策,而应在改革相关制度、推进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权威的基础上制订相关的具体制度,以实现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逮捕在我国是一种审前羁押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刑事诉讼的进行,但逮捕措施如被滥用,必将严重损害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为此,我国刑事诉讼法引入了逮捕必要性条件。但逮捕必要性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对保障犯罪嫌疑人人权的效果还不明显和均衡。我们有必要建立完备的逮捕必要性审查制度,对逮捕必要性条件的证明、审查、评估等方面进行规范,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逮捕必要性对保障人权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