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司法考试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坚持法学教育改革与司法考试相结合,既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现实需要,又是法学本科生自身就业的迫切需要。淮北师范大学法学系近些年围绕着司法考试,在法学实践教学体系、法律实务课程设置、教学主体、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大大提高了法学本科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丰富了高校法学本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始于1952年兴办的“司法专业”,此后除“文革”前后外一直进行司法干部培训。1981年起在进行司法干部培训的同时开始学历教育,开办民族司法干部专科班和普通法律大专班。1986年成立法律系,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1994年改法律系为法学系,下设法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1998年在全国法学专业统一调整前率先推行了“大法学”招生模式。同年,“法学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在填补四川高校无法学理论硕士点空白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以“民族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0年11月,改法学系为法学院。2001年法学专业申报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成功,同年“法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诉讼法学”硕士点获准建立。 法学院下设法学基础课、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七个教研室及刑侦与物证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实践)机构,并设有院所合一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学研究所”。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3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35岁以下青年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达86.5%。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法学院培养了一支热爱党的民族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法学本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法学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民办法学本科教育发展由于先天的不足而处于劣势。为寻求民办法学教育的生存空间,本文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等方面,提出对法学系法学本科教育相关改革的具体思路,推进法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林教授     
李林,男,1955年11月生于昆明市。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主问题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  相似文献   

5.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学系列案例教学法,由列举案例法、讲评案例法、讨论案例法、旁听案例法、实习案例法五种案例教学法组成;这一教学方法反映法学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始于1952年兴办的“司法专业”,此后除“文革”前后外一直进行司法干部培训。1981年起在进行司法干部培训的同时开始学历教育,开办民族司法干部专科班和普通法律大专班。1986年成立法律系,招收法律专业本科生。1994年改法律系为法学系,下设法律、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1998年在全国法学专业统一调整前率先推行了“大法学”招生模式。同年,“法学理论”硕士点获得批准,在填补四川高校无法学理论硕士点空白的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特色——以“民族法学”为主要研究方向。2000年11月,改法学系为法学院。2001年法学专业申报四川省“民族地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并获成功,同年“法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诉讼法学”硕士点获准建立。 法学院下设法学基础课、宪法与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国际法、诉讼法七个教研室及刑侦与物证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验(实践)机构,并设有院所合一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法学研究所”。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33人,博士和在读博士研究生1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35岁以下青年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者达86.5%。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法学院培养了一支热爱党的民族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法学院现有40多个民族的在校生1787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1636人、硕士研究生151人。在法学院“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教改思路的引导下,全体学生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培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稳步提高。近年来,共有170余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有数十名学生考职博士研究生或出国深造。 在“十一·五”期间法学院将按照“稳定本科规模,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思路,努力把法学院建设成委属系统和省内一流的法学院。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法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指出了后现代主义法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对后现代主义法学作了合理的评析。了解和认真研究后现代主义法学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完善和推进法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设定了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宏伟目标和施工路线,目标为二十大报告的法治中国建设。该《意见》系统总结了中国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的政治方向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并梳理了法学教育体系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存在的具体问题。政治方向问题的解决方式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宏观横向不均衡问题的解决举措为均衡发展、政策扶持、提升质量、突出特色。宏观纵向管理指导体制问题的解决方案为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发挥政法院校示范作用,以及打破体制机制壁垒。问题的解决最终都需要落实到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博士生导师白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卷)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政治制度历史悠长、体系完备、经验丰富、影响深远,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无与匹祷,本书由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综合政治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多学科学术成果,全面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结构形式及运行机制历时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法律评价作为静态法制和动态法制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是法学研究所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由此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侧重论述了法律评价中司法评价的内容(合法性判断、违法性判断和中性判断)、过程(实然判断期、应然判断期和综合判断期)以及评价的标准、原则等问题。 作者是我院法学系毕业硕士生,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多杰,笔名华热·多杰,男,藏族,1962年12月24日生于青海省互助县南门峡乡北沟脑村。1982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法学系攻读硕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青海省法学会特邀研究员,青海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青海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家研究指导委员会成员等。 多杰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法学教学工作。先后为本科生主讲“民法”、“中国法制史”、“民族法学”、“司法文书写作”、“中国法律思想史”等课程,在教学中坚持教书育人,严谨执教,教学效果良好。1996年荣获青海省高校小岛…  相似文献   

12.
论法理逻辑     
<正> 法理即法学理论,在我国又称为法学基础理论,或叫法学原理.法理逻辑是研究法学理论内在本质和规律,是对法理的反思.是法学理论产生、发展、转化的内在规律的概括,是法学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再现.本文中的逻辑是在广义的意义上使用的,它是把传统逻辑、辩证逻辑、科学逻辑等有机结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提要]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事业,必然需要中国特色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支持。当代中国民族法学研究在发展进程中秉持服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理论传统,确立起民族政策、民族法制、民族法文化和民族治理研究稳定的叙事论域以及民族政策文本解释、民族法制理论分析、民族法文化学理解读和民族治理实证研究主要理论范式。新时代民族法学的使命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围绕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研究核心,全面深化民族法治研究。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是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品格,阐释宣传党的民族治理思想和政策的精神内涵、理论逻辑、实践要求是民族法学持久的学术传统、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显著的知识特征。新时代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框架由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论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论述、民族区域自治法制论述、民族治理实践论述、民族法文化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论述等命题支撑。要拓展民族法学的理论空间并规划发展路线图,完善民族法学学术生产系统保证民族法学持续高质量学术产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学话语体系构建。在人类法治文明话语体系中,中国民族法学将一直在场。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法学是与自然法学、分析法学并列的西方主要法学流派。社会学法学从社会的视角来观察研究法律现象。历史研究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法学研究方法。考察社会学法学的流变,可以使我们了解该学派的主要理论的起源、变迁和发展,为研究该学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将社会学法学的流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社会学法学萌芽时期、社会学法学确立时期、社会学法学的深入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5.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中至为重要的问题,它关乎法学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法律实践的目标确定,因而也会影响整个法学和法治的发展。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在价值层次上的高低直接制约着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层次;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上的许多重大差异与分歧,往往都是由法的价值观分歧所导致。认识法的价值是法学理论提升自己认知层次的必须,也是法律实践提升自己精神意义的必须。对于法的价值研究,中国已经起步,但是法的价值理论建构尚未形成,法学理论的价值底蕴并不深厚,法的实践总是在狭隘的技术层面徘徊,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法治的发展。为此,我们邀请了国内对法的价值颇有研究的法学理论专家,对法的价值问题进行一次相对集中的讨论,以期能引起法学界和法律界的关注,通过法的价值研究最终来推进中国法学理论和法律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以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为背景,总结了经济法学30年发展的理论创新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法学研究的贡献.论文认为经济法学的理论创新确立了国家一市场的理论框架,推进了中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型,推动了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秩序的构建,促进了宏观调控逐步走向法治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论文认为经济法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本位和整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发展了传统法学的公私法二元划分的范式,拓展了法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空间,丰富了法律调整机制与功能的理论,创新并丰富了部门法学的构成和法的主体理论与法学研究的方法,突破并丰富了权利与义务相对等的法律关系原理,发展和丰富了法律责任理论,促进和丰富了法学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