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术与政治,是萦绕在知识分子心头挥之不去的话题。作为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领袖,胡适的一生都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身陷季羡林所谓的"怪圈"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文章联系胡适学术历程,从传统文化、现代哲学基础和身份认同等角度,对胡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给予新颖而全面的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政治冲突、政治整合与政治秩序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秩序、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互动体系,他们之间构成一个“冲突—整合—有序—再冲突”的螺旋发展过程,其中政治冲突是问题,政治整合是手段,政治秩序则是前提和目的。厘清三者关系,对维系与发展现有的政治秩序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学术突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与意识形态疏离,回归文学本位。随着社会及文学研究的发展,古代文学研究应有第二次回归,由纯文学的研究进入杂文学的研究,由狭义文学研究进入广义的文学或大文学的研究,提倡广谱研究,以期突破古文学的研究困境,实现学术突围。文学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尝试应用,说明这种学术突围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两个概念,先锋派和现代性一直具有密切的关系。以"审美的突围"为线索,从先锋派概念解析的角度进入现代性的视野,并在探讨先锋派、现代性相互联系与区别的基础上,涉及后现代性等话题,既符合先锋派、现代性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回应当下相关理论话题的交锋。而由此获得的对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种种启示,正是探讨上述两个概念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文明的协调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社会政治生活的科学发展,就要各种文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不仅是关于政治现象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同时又寄寓着丰富的价值关怀,因而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一。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较多地强调其合规律性的一面,而对其所蕴含的价值内核及价值基础却存在着诸多模糊与混乱之处。本文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政治观的价值内涵,试图通过区分和分析其价值理想之“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层面,澄清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价值内涵的认识与实践迷误。  相似文献   

7.
政治人格与政治文化的特点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乾  张雷 《理论界》2006,(1):46-46
本文对政治人格与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进行了研究,并对两者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胡建  刘惠 《兰州学刊》2009,(4):51-53
政治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能.在执政党现有的政治整合资源中,新时期统一战线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资源.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剧,执政党面临着空前急迫的政治整合任务,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其政治整合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对社会的政治整合,从而顺利实现执政兴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一直在政治主导和推动下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既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又决定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可是,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始终把握好政治上的动态平衡,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与政府调控、政治系统与公众、政治系统内部各机构、中央与地方等之间政治关系的政治平衡,并在这种平衡把握中积极处理好失业、国企效益和转轨、农业经济市场化、差异性和腐败等主要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肖肖 《兰州学刊》2013,(3):222-224
当代女性小说中身体经验的表达及其突围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嬗变风貌。王安忆笔下的身体还带着些理性的色彩,以启蒙的方式逾越传统对身体的制约,身体的突围只是前奏和开始。陈染、林白以迥异但尖锐的笔触洞察社会结构深层症候,以其坚守的精神价值和理性思考、唯美笔触使得身体的意象展现晶莹透明,在幽闭的私语环境实现身体的突围和解放。七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卫慧、棉棉的笔下,身体叙事的意义发生突变,身体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欲望的宣泄。个人化的身体角度已经开始切入历史,身体乌托邦的建构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1.
政治意识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指人类政治意识进化发展的积极成果、状态和过程。法治作为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的范畴,内涵“良法”,植根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和社会文明,是近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法律实践过程和追求目标,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多个环节。政治意识文明就好像人的血液一样渗透到人的各个器官而作用于法治的诸运行环节,其法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立法中的“良法”功能、执法中的“依法”功能、司法中的“公正”功能、守法中的“认同”功能、实现中的“宪政”功能等。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广泛兴起新社会运动,随之而来的是文化理论的兴盛,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政治的兴起。文学理论发生了向文化理论的范式转换,进而成为文化政治的组成部分,大规模地走向了政治化。就学理层面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两大理论派系,葛兰西、阿尔都塞、雷蒙德·威廉斯、德里达、福柯等五人的理论对文论政治化的影响最大。各家文论流派政治化的路径并不相同,分别侧重与性别政治、种族政治、身份政治、(后)阶级政治、生态政治等后革命政治相关联,但都采取了反本质主义和边缘化叙述这两种策略。文化政治文论极大地提高了文学理论的政治地位,也存在着缺乏宏大政治关怀,忽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等缺陷。重建文学性,重返人文关怀,重构文学价值,恢复政治的宏大抱负,正在成为文化理论、文化政治热潮之后的当代文学理论的新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
李昂的政治小说书写了政治对身体的控制,以身体的在世状态解构了抽象高蹈的政治话语,呈现了人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小说揭示了政治的男权性质,指出不同政治阵营的政治行为皆有男权特征.小说表现了女性身体与抽象政治集团间的复杂关系,其主动挑战男权政治话语的姿态对大陆女性小说创作有启发意义,其强烈的公众关怀、尖锐的社会批判性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和阶级革命的宏大叙事层面论述日常生活,但他们建基于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地基之上的生活哲学,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转向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重视社会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日常生活的文化中介功能。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批判性思考日常生活,将社会主义革命导向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微观领地。不管是卢卡奇、葛兰西还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理论,都带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理论特征,强调文化变革,充分体现出文化政治的理论与实践倾向。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人文基础,但一直以来,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健全自我意识的缺乏,是阻碍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桎梏。积极的自我意识(独立自主、自由平等、普遍理性)在现实生活中会推动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朱德米 《学术界》2001,(4):92-96
政治学的学科批判是主张一种科学的政治研究,剔除人文性思维的政治关怀.学科批判是推动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动力.政治学是解决专门性问题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铁姑娘”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特的存在,北大荒知青文学对于“铁姑娘”人生所包含的历史、人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开掘要比其他知青文学深刻而独到。尽管北大荒知青文学中“铁姑娘”形象群是复杂体的聚合,人物个性差别很大,但都没有偏离时代的共同本质,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这一时代的特征,这是北大荒知青文学创造“铁姑娘”形象的终极目的。“铁姑娘”形象完成了知青新人形象的建构,体现了一代女知青成长的受困与突围,更彰显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类形象内蕴的张力凸显出中国妇女解放进程的艰难和沉重。  相似文献   

18.
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构建具有“和谐”价值取向以及高度的制度化、开放性、公平性等“现代”特征。构建执政党政治整合机制,可通过执政党自身历史方位转变机制、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培育机制、社会阶层利益协调机制“三位一体”的有机联动,创设政党与社会上下互动、内外沟通的系统化机制,推动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国家,选举政治是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选举政治是揭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之面纱,深刻认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本质的关键.以普选为核心的选举政治从形式上看,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政治”、“契约政治”和“多数政治”的范畴.然而,从实质上看,它对于被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又是“专制政治”和“少数政治”.选举政治具有政治精英的合法遴选功能、公民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政治授权功能与政治监督功能、政治精英和执政集团的平等竞争与和平更迭功能、公民政治参与和认同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选举政治遵守普遍选举规则、平等选举规则、直接选举规则、自由选举规则、秘密选举规则.  相似文献   

20.
顾红亮 《社会科学》2006,3(8):180-185
在肯定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终极关怀思想的基础上,冯契提出智慧化的自由人格关怀论。从现当代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看,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论是对蔡元培的美育化人格关怀论、梁漱溟的道德化人格关怀论和冯友兰的哲学化人格关怀论的总结和超越。他的人格关怀论在理论上存在着导向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关怀论的可能性。责任人格论和他者关怀论的引入是对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