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慎独”是古代儒家的重要思想。慎独的“慎”即为谨慎、慎重,是认真之意,慎独的“独”就是内心的专一和真实状态,或为个性,慎独就是在独处时或在大庭广众之下,均要认真对待个人意识,保持内心的专一和诚实。慎独的前提是“诚意”,关键是“慎心”,方法是在“隐”、“微”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余群 《船山学刊》2016,(3):83-89
对于刘宗周的学术宗旨,大致有三种观点,即刘汋的"诚意"说,黄宗羲的"慎独"说,还有今人东方朔等人的"诚意即慎独"说。三者各有所据,都有道理。但是,"慎独"与"诚意"毕竟不能完全等同,因此,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有必要区分两者辩证统一关系。其实,从辩证方面来看,它们分别是性与心,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从统一方面来看,从"慎独"转向"诚意",是下手的工夫;从"诚意"升至"慎独",则是"下学上达"路径。刘宗周同提两个概念,原因有三:对往圣绝学折衷归一;纠正当时学术上的偏颇;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正> 一提到“慎独”,人们就会想到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解,认为它是一种唯心的自我修养方法。我国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先驱、刘宗周的学生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以刘宗周为代表的蕺山学派立案时说:“先生(刘宗周)之学,以慎独为宗”。“儒者人人言慎独,唯先生始得其真。”在刘宗周以前,确有许多学者注释和论述过慎独,不能否认,他们各有所见。然而在黄宗羲看来,只有刘宗周的慎独学说,才是儒家真传,“圣贤之学”的精髓。作为蕺山学派的主要传人,对其师的学说如此之推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却提醒我们注意,有必要去考察研究蕺山学派用以标宗的慎独学说和以往关于慎独的理论观点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5.
香港的回归,必然使内地和香港地区之间的民商事交往更为频繁和广泛,其区际司法协助问题将成为两地法律协作关系中的重要方面。本文对内地和香港地区进行区际司法协助的原则和模式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区际司法协助的原则主要有:1.坚持“一国两制”,维护国家统一;2.坚持平等互利;3.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区际交往与合作;4.诚意与信任原则。对我国区际司法协助的模式选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内地与香港地区开展区际司法协助应选择准国际司法协助模式、协议模式、中心机关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6.
“慎独”本义新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慎独”说在儒学思想史上影响深远,但从郑玄、孔颖达、朱熹以至王栋、郝懿行、王念孙,其解释莫衷一是,近年来由于出土资料的发现更引发了新的争议。本文在王栋、刘宗周、王念孙、凌廷堪、梁涛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郑玄以来解“慎独”为“谨慎独处”是错误的,而王念孙以及令人据筒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亦不可信。传世文献与出土筒帛中的“慎独”,其“慎”宇只能以本义“珍重”为解。  相似文献   

7.
刘莹 《船山学刊》2011,(4):86-89
本体与工夫的合一,是冯从吾哲学思想的中心内容,也是其工夫论的起点。对此,冯从吾以理学传统的体用不二方法。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使工夫成为本体之用。同时为了保证本体的具体落实,真正做到承体起用、由用见体,冯从吾强调工夫应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开展:一方面是要在心体、未发处做工夫,具体表现为静中体验未发气象,这是工夫的主轴,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另一方面则要在意念发动处做慎独与诚意的工夫。  相似文献   

8.
朱子与阳明对孟子“尽心知性”诠解之不同,从本质上来说是二者在“诚意”问题上偏外与重内的二元对立。船山从文法和逻辑的角度驳斥了朱子“知性”为先“尽心”为后的工夫次序,将其辨正为“非尽心无以知性”,认为“尽心”是“知性”的前提;同时从为学次序和穷理方式上解构了阳明“尽心即是尽性”的内求方式,将其驳正为自明而诚、内外兼修的穷理工夫,从而使“尽心知性”的实现主体由圣人转变为君子。而船山之所以将“尽心知性”重构为“自明善而诚身”的工夫,其旨在于强调“诚身”之实践,以求重返实学、复归圣学,彰显了强烈的原道精神与时代关切。  相似文献   

9.
“慎独之学”是怎样的早在顾炎武那里,有关于此的研究即已被明确称作“慎独之学”(《日知录》卷一)了;而简本《五行篇》中曾两次出现过的所谓“君子慎其独也”,则亦不过在于表明:它乃是先秦儒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已。至于所谓“慎其独”,若我们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所谓“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就是所谓“应乎中”;若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要“叩”诸如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显与微等等,诸如此类的这样一些个“两极”、“两端”而用其“中”;而若用简文中的话,一言以蔽之,曰:“能为一”。而所谓“慎独之学”,概而言之,其所讲的大概就是…  相似文献   

10.
“慎独”是儒家传统思想中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一个重要过程,它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反求诸己,最后追求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的境界.“慎独”在当今社会,对于指导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各种利益诱惑,以及辨别各种信息行为中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12.
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正义学说的发展与运用王守昌李进文正义(justice)为正当公平之意,亦有人将其译为公正,为伦理学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无论是中国的伦理学,还是西方的伦理学,都把它作为社会中的个人理想的价值目标追求。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正义诚意”、“君子喻于义”...  相似文献   

13.
刘宗周是晚明大儒,他上承王阳明,“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下启黄宗羲,开浙东学派之先河,在明清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浙东学术绕不过的思想家。刘宗周自称其学术为“慎独之说”。他说:“千圣相传,只慎独二字为要。”(《刘子全书遗编·阳明传信录》)他的学生黄宗羲也说:“先生之学,以慎独为宗。”(《明儒学案·蕺山学案》以下  相似文献   

14.
帛书《五行》慎独说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庸》、《荀》偏重在工夫论的角度论“慎独”的意义 ,其所重在一个“慎”字。帛书《五行》篇的慎独说 ,则注重从“心贵”的角度对“独”作本体义的揭示。所谓“舍其体而独其心” ,“体”非指身体性 ,而是指礼的仪文形式方面。“舍体” ,应以《礼记·孔子闲居》所论“三无”作解。消解礼的外在形式意义而归于心灵的内在与独特性 ,把“形善于外”的德化作用统归于内心道德自由创造转化其存在的敞开性 ,这是帛书《五行》“舍体”而“独心”的慎独说之基本内涵。帛书《五行》“说”部之“心贵”、“独其心”的观念 ,为子思至孟子思想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与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相对应。对社会科学作出过规定的人为数不少,如涂尔斡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的科学;杜维耶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科学;何曼史则认为,社会科学是一切...  相似文献   

16.
编辑工作与“慎独”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儒家学说 ,论述了编辑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慎独”精神 ,并结合编辑工作实践 ,就确保图书质量的问题 ,提出了编辑工作需“慎独”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沿革及其民族性内涵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骂实宽厚;勇毅力行。传统迈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者提倡的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未在理论上体现,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纯朴。传统德目是阶级性与民族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那些具有普遍的民族性内涵、体现时代精神的德目,便构成美德,它们在价值的意义上构成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现代中国迈德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刘宗周提出"四书"、"六经"之道慎独而已的思想,把"慎独"说与经学结合起来.认为"人心有独体",主张读经书以求吾心,强调"六经"之教皆以阐发人心之蕴.其目的是为了纠正当时不良的学风、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慎读修养,使人人从善去恶,以解救世道之弊.刘宗周批评了朱熹和王阳明不讲慎独的弊端,认为"四书"、"六经"之道即是慎独,把经学与慎独说结合起来,体现了其经学思想的特色.他融会经学、理学及心学,对宋明理学加以系统的总结和融会贯通,体现出其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胡志明 《船山学刊》2024,(2):105-116
无意是儒家传统的修身工夫,嬗变至中晚明愈发精微邃密。邹元标在王阳明的基础上提揭无意为圣人之学、《大学》之要。无意不仅是诚意工夫的圆熟状态,蕴含着“诚”的本质内容,而且是良知无执不滞的自然流行,表现为“无工夫中之真工夫”的作用形式。邹元标通过将无意与慎独互释,凸显慎独作为本体工夫动静一贯、体用一源的意涵。他还提出知止为《大学》之功,以性正心,以至善性体扶正茫荡之心;以无化有,强调“止而无止”才是真知止。要而言之,邹元标的无意工夫以自然明觉、真诚恻怛为根基,以生生一体的至善境界为旨趣。相较于刘宗周标举未发之中,邹元标更为偏重已发之和,他在由心转性的思想背景下倡扬修悟双融、坚守心性合一,旨在彰明阳明之真义,救正良知学。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评点、刊刻了《第一奇书<金瓶梅>》,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评论,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成就,总结了《金瓶梅》的艺术经验,给这部巨著以很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小说批评史中,形成了理论体系,填补了一个空白。认为《金》只不过是细细摹仿了诗经而已,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认为《金》书“乃作者一腔炎凉痛恨发于笔端”,借以发泄对当时社会现实之不满;肯定其“画像”本领,“描神追影”,人物形象,历历在目。个性突出;其结构“枝枝叶叶,皆脉脉相通,却又一丝不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