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经济体制创新余政一、经济体制的属性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经济体制决不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由经济制度所决定;相反,能否正确选择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在起着决定性...  相似文献   

2.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是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一场重大变革。从生产力理论上去认识这场变革,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进一步总结、完善和提高,有重要意义。一、生产力发展的量的差异决定既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总是要求一定形式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这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共同规律。生产力作为生产关系的物质内容,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的外在形式,它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经济体制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系的构造形式,它包括: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利益关系的性质和结构,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社会生产的运动形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制的功能原理,它说明经济体制各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体制运动的机理过程。一定的经济体制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定的经济体制既  相似文献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其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条客观经济规律。但是,实践表明,仅仅从一般的角度去谈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已经难以解决实际中提出的问题了。只有具体地把握生产关系的不同层次和生产力的质和量,并进而探索生产力的质和量对生产关系不同层次的具体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必然性根据唯物史观,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的出现,总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必然结果.同样,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提出,也决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取得胜利,相反,它却在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里首先取得胜利.这些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都比较低,而且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结构.与此相适应,它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体制,就根本不可能实行生产资料  相似文献   

6.
叶子荣  刘家新 《天府新论》1997,(1):10-14,17
税制模式的选择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要受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中主要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税制模式的生产力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并由此直接制约税收分配的形式、税收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作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或方式,税收分配的主要对象是剩余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消费之后,能有更多的剩余,即能为税收这种无偿的分配提供更充裕的来源,也才更能…  相似文献   

7.
个人自主性是建立在真实了解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合理追求自己目的的能力.个人自主性状态是衡量人的发展的根本尺度.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每个社会成员自主选择的过程体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过程,体现为社会存在形式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由个人自主选择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适合生产力状况.尊重个人自主性就是尊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个人自主性实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和生产力的关系,我们通常是把它作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来看待和分析的,一般说是正确的。但是,把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关系直接等同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又是不准确的。首先,生产力是分层次的,处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由于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存在着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而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水平,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与此相应,生产关系也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关系同样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和作用。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的关系,作为生产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发展农业生产的两个文件逐步贯彻落实,我省农村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同时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经济开始活起来了。一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管理形式的同时并存,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理论界对于什么是社会生产关系,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坚持斯大林的三分法;一是否定三分法,主张四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环节论,对社会生产关系究竟怎样才适合生产力发展,怎样又不适合生产力发展,如何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始终适合生产力发展等问题,都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一。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个论述既是对以往有关生产关系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精辟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但是,自决定发表以来,对这一论述中深刻而丰富的内容,如模式问题,阶段的划分问题,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问题等,还缺少深一步的研究,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二。从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发表,人们普遍使用了大量的同生产关系有关的经济范畴,如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模式,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所有制结构,经营方式等等。其含义有的一直比较模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是模糊不清,这是生产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不足之三。我认为社会生产关系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内容、特点与功能;各个层次之间是紧密联系与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内在机制是 :人们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一定生产劳动能力和力量 ,从根本上决定了人们发挥这种能力和力量的社会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内在机制则是 :生产关系作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形式 ,必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由此从整体上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 生产力及其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及其变革,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矛盾运动的一条根本规律。根据这一规律,作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的,先进的生产关系表现形式的、先进的社会制度,必须建立在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然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却出现了一批经济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面对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尖锐矛盾,站在不同立场、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素养的人,作出了各种不同  相似文献   

1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阐述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主要点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生产关系具体形式”这一范畴的提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它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制度演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生产力,其持续上升的运动,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水平和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社会制度的演进奔不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对立程度而言,依赖于发达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能够自我固化,反而使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出现社会制度的跃升性更替、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制度演进构成社会制度进步的常态.文章通过社会制度更替的演进模型,具体说明了这种跃升的动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产权,是经济社会中决定谁支配运用资源的权利,是财产关系的法律表现,是硬化财产归属,约束财产的占有和使用行为,维护一定经济秩序的法权措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根据我国的国情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选择适宜的土地制度,对建立起农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一、改革的历史性土地制度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法定的结合形式,它是一国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或制约作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在进行生产关系改…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我赞同卓炯同志否定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这两条“规律”的理论前提是错误的。首先,斯大林片面强调社会的生产关系,强调整个社会的“高级赢利”,这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是贯穿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规律却存在极大的误解。以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就是指社会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社会的生产力,这样地理解是比较片面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和劳动资料这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如果这两个要素都处于静止的状态,那么它们只不过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并没有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在运动中使它们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结合的具体方式,即具体的生产力,在各个具体生产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社会的生产力。由于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各不相同,劳动资料的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因而,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肌体的各个细胞、作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结合的直接场所的各个企业,其具体的生产力水平也必然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的生产力则与此不同。一方面,社会的生产力是由各个具体的生产力组成的,没有具体的生产力就谈不上社会的生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指的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或一个国家所有的时期所共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一种基本制度。而经济体制则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这是一种具体制度。前者是一般的东西,后者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就是在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一个时期中占居统治地位的具体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那些与社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方面和环节,并没有改变社  相似文献   

19.
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內在动力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矛盾之互相依存和互相排斥,成为事物向前发展的內在动力。人类社会同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間的矛盾,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間的矛盾。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生产关系則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这决定了两者間之必然发生矛盾。但生产力又下是可以离开生产关系而单独存在的。人們在生产中必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社会生产力与人們在生产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正是互相联系而下可分割的整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这样一个对立的統一  相似文献   

20.
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基本矛盾,也就是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或者说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又是申生产力决定的。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规律。通常有三种提法: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