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动词(广义的动词,包括形容词。记作“V”。)作中心语,名词(广义的名词,包括代词。记作“N”。)作定语的“N的V”结构(“他的来”),在语法界被普遍认定为名词性结构。例如朱德熙在《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和《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等文中一再重申这个观点。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也认为,“动 相似文献
2.
曲殿宇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07-109
本文从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入手,来考察已经和曾经与了的共现情况、修饰数量成分的情况、与副词还的共现情况,以其能明确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并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郭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Z1)
“V的V”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叠用而形成的主谓结构格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的”前后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相同,功能上主要作并列分句或者并列谓语。“V的V”式常通过该格式的叠用,表达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其基本语用特征是描述存在多种情况的场面,这也是通过该格式的叠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吴德新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13-115
本文从句法和语用角度分析了"V—N"与"用N V"格式,探讨了它们的差异和区别。现代汉语中类似于"踢—脚"、"切—刀"的"V—N"格式可以转化为"用脚踢(—下)"、"用刀切(—下)"的"用N V"的格式。但是这种转换是单项的,两者存在许多相异之处:格式对句法成分、相关句式都有特定要求;语用上存在着工具义隐现与否、语体风格的差异以及有无焦点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刘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80
疑问代词"怎么"在疑问句里其句法特征和语义关系各不相同。其中询问方式和原因的用法差异较大,这种句法差异与其语义特征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相关理论分别为我们解释这种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持,且两种不同的理论之间得到了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6.
黄增寿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5):34-37
对"诚然"的语义和句法功能的历史演变作了较为详尽的描写,对相关的问题,诸如词组"诚然"消失的时间和"诚然"的连词身份作了一些理论探讨,对几部经典辞书的观点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N的V”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2)
“N的V”指“中国的解放”、“他的来”一类短语。在我国语法研究的草创时期,一些语法学者就已注意到这种语言材料了。此后各家有关动词、名词划界的著述中也常常涉及到N的V。近五六年来有一些对N的V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章陆续问世。目前语法学界对N的V中V的词性、N的V的功能类型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认识。本文把从《新著 相似文献
8.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1-68
从结构整体入手,对动结式"V好""V完"进行语义分类,在此基础上划定二者的比较范围,并对相近的语义类别进行比较。重点考察结果补语"好""完"与主语、述语、宾语之间错综复杂的语义关系,以期挖掘出同现成分、不同句式对二者的选择限制机制以及"V好"与"V完"各自对应的情状类型。 相似文献
9.
东琰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100-104
"去+V+N"式与"来+V+N"式结构,在语法、语用、语义三个平面中,更多的具备了状中结构的语法特征;从去、来本身来看,二者处于虚化的过程中,并且虚化的方向是副词类,也就是说,去、来具有了充当状语的能力;同英语的"begoingtodo"与"becomingtodo"相比较,"去式"与"来式"结构,在三个平面上,也表现出状中结构的交际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永帅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12-115,150
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类结构,如“轻轻一碰、粗粗一算、苦苦一笑、细细一读、重重一击”等,它们都是由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AA加上虚化的状位性成分“一”,再共同修饰动词V而成的,在此将其记作“AA—V”结构。此结构在句法功能和语义上均对V有一定的选择与限制。基于大规模的语料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句法上,结构倾向选择具有原型性特征的典型动词,以单音节的单纯动作动词居多。(2)语义上,倾向选择包含具有[+述人]、[+自主]、[+有界]这三个语义特征的动词。 相似文献
11.
张琪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3):27-30
"V+到+NP"结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结构之一,本文立足于实际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这一结构。其中对该结构的类型与语义特征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以达到形式与语义的互证,从而多角度、系统地阐释该结构。 相似文献
12.
“N的V”短语的句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从句法的角度对“N的V”进行考察与分析,指出“N的V”是定中结构的偏正短语,其整体功能性质与中心语“V”保持一致,都处于一种从动词向名词方向转化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素宁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4):72-75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能进入"两+N"结构的名词主要有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方位名词三类,这种结构有着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李莹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7-51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15.
原云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96-98
"V+你的+N!" 句式是一种具有特殊表义功能的肯定祈使句,语义成分"你的"表层义值虽然虚化但实际蕴涵却很丰富.在该句式中动词"V"必须能形成"你+V+N"的语义结构,"N"在此句式中还隐含着被主观肯定的语义条件. 相似文献
16.
李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16-119
"V+动量短语+N"中的动量短语作动词的补语,还是作后面名词的定语,历来存在争议。本文考察了动量短语作定语和补语的句法条件和句法特征,进而对处于"V+动量短语+N"的"回、遍、下、通、阵、趟、番、顿、次、场1"的语法功能从句法、语义上进行了具体辨析,并试图从认知的角度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连蜀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2):101-102,125
体词性的"N的V"短语有别于一般的体词性偏正短语,这使得人们对"N的V"短语当中的"的"也存在诸多争议。认真考察"的"在"N的V"短语中的表现,我们发现"的"在"N的V"短语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8.
汉语“N 所 V”结构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东锋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N+所+V”是古今汉语中常见的句法结构。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对该结构的分析还存在分歧。影响分析的主要原因是对该结构中“所”的认识还不一致。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今汉语“N+所+V”及其相关结构中“所”的考察。旨在阐明“所”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进而指出“N+所+V”结构的合理切分 相似文献
19.
邱庆山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8(4):91-94
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对“连N也V”以及“N1连N2也V”的致歧原因进行考察,发现N、V的语义特征决定其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N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是致歧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N、V的语义特征及其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邱庆山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2):42-45
本文从语义特征的角度对“连N也V”以及“N1连N2也V”的致歧原因进行了考察,发现N、V的语义特征决定其语义关系和句法功能,N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角色是致歧的表层原因,深层原因是N、V的语义特征及其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