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新国学”是对章太炎的“国学”的发展,是以中国现代文化为根基建构起来的。五四开启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在中西文化整体比较中产生的,体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真正发展,从章太炎到鲁迅更为突出表现出寻求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张璟  胡勤友 《江淮论坛》2002,11(1):76-81
信息技术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具有古老传统的国学研究提供了怎样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研究为例,对此作一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方光华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08-113,163
国学原指国家设立的教育机构及其所教育的内容,目的是使贵胄子弟接受礼乐文化、军事技能、驾驭技术、政治典章、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教育,成为社会精英。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有所变化,有的认为国学是本国固有学术及其包含的独特精神,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体系,还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研究它的现代学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学在中国重新出现热潮,既是"人文忧思的盛世危言",又是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建设迫切需求,更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价值互补诉求的反映。它越来越聚焦在中华文明独特的核心理念。国学研究能否深入开展,取决于能否真正了解中华文明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人类文明已经做出和可能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应从“四维时空”的视域衡估国学的“四重价值”,即着眼于人类发展的共性,观照国学的普世价值;着眼于国学发生演化的特定语境,观照国学的历史价值;着眼于现代化的需求,观照国学的现代价值;着眼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向,观照国学的后现代价值。由是,国学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三构建国学精神的普世价值系统;促成国学精神的“潜现代性”与现代性对接会通;提升国学精神的“类后现代主义”。国学现代化的主要路径亦有三双重批判;文化对话;现代阐释。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则应以民族传统文化(国学)为根基,以西方文化为补充,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同时推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西方文化的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  相似文献   

5.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经典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石。国学具有民族性、包容性、现实应用性,其核心经典的生成早于任何文化流派。国学经典又是国学应用的结果,其文化指向受时代、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学经典传承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国人文化素养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汇聚民族复兴力量。针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育体系,实施国学经典传承的策略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6.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已作为一门必修课进入到很多中小学课堂。但是,目前存在着合格的国学师资普遍缺乏、国学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本文以国学教育教师如何利用电视节目资源开展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大众传媒参与下的国学教育与国学教育教师培养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帮助提升国学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中小学国学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国学探略     
进入21世纪,“国学热”在中国大陆此起彼伏。纵观历史,横观近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复兴”,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的中国社会在强势渗入的西方文化影响下,走上了一条变革求新之路。在这个不断拓展的开放过程中,中西文化之争日益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迫切问题。虽然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化的大趋势已成定局,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利弊却存在着极大的分歧。这种分歧在20世纪20、30年代曾经引发了西化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几次大论战,并且随着中国社会现实处境的变化而出现了国学复兴的文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形成了一股较为强劲的态势,其中,"京味"、"京派"被作为与北京地域文学相关的重要概括由来已久.但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需要仔细剖析,不加分析梳理而简单认定所谓的"京味"进而提出什么"京派"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当代地域文学批评的成就与问题,重新确立我们的文化资源,恰切地把握文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度,对我们正确推进现代文学的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国学经过20世纪初期的提倡,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个新的热潮,但这仅是表面的昌盛。国学传播所要达到的提升国民素养、启迪人生智慧、传承文化精华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笔者认为,现在的国学传播,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全盘西化,而是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切实关注现代人面临的世界及其所希求解决的现实问题,因而,国学的传播需要在汲取古典中国文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充分重视近现代的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凝练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创新色彩的新国学。  相似文献   

11.
傅济锋 《兰州学刊》2009,(8):31-32,35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仍未完成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课题。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百余年来仍未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中西古今各种思潮交错冲突日益加深,而且始终无法避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这一事实。因此,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推动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的双向转化,为现实社会安顿世道人心的价值体系,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这才是国学复兴的现实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国学"概念,始于清未.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国学"三题     
传承既久的生、道、觉三个观念,分别是国学的根荄、国学的纲维和国学的机缄。(1)可溯源至殷人帝崇拜和周人生生之谓易之说的生命崇拜意识,为中国学术文化培壅了阴、阳化生的致思根荄。(2)道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运思范畴;先秦儒家倡言学以致其道,其实学而致道之旨趣在抽象的意味上也同样为先秦以至晚清诸家之学所恪守。(3)学之为言,觉也;重生和崇道的人文趋向,决定了孔子、老子以降的中国学术——近现代中国人称之为国学——的非以逻辑思辨为能事的觉或觉悟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从对国学的提倡到"整理国故"运动的开展,即是面对西学的强势拥入所进行的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捍卫与自救,并由此呼应救亡图强的时代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国粹"及其与守旧、保守相关的因素被排斥,认为国学在西学的冲击下行将消亡的悲观论调被指责,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观点也未被认同,将"国故"视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甚或可以担当复兴中华文化"大业"的盲目情绪同样被否定,人们更愿意将"国故"或"国学"限定在学术研究范围内,以"学无中西"的视野,将"科学方法"与整理国故联系起来.时至今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形象与当初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若再倡国学,则不应失察于以往人们对国学的争论及结论,更应重视不同时代的不同语境.  相似文献   

15.
16.
国学思潮是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的概念如胡适所界定的:为研究中国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国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性推进的合力之一。其一,在研究方法论上,国学思潮是在"融化新知"的基础上来"昌明国粹";其二,在研究成果上,它获得前人未有的新的学术成就;其三,在批判对象上,它的矛头主要对准"科学主义"的偏颇;其四,在价值判断上,它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是互补合一的态度;其五,在历史的向度上,它构成现代性推进的合力。所以,在批判中要给予其合理、公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4月12日,创建中国新文化(北京)论坛第五次研讨会在北京湖北大厦召开。37位学者与媒体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主讲,其他学者发表了评论。本刊选登了部分与会者的发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化保守主义批评家的胡先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先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群体“学衡派”的批评家,以古典主义和新人文主义的标准批评胡适及新文学运动。其独立之精神和独特之思想,使之成为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追求的现代学者。  相似文献   

19.
"国学"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很多人对"国学"的理解存在误区.现代学术相对于"国学"来说是进步,而非退步;现代学术可能存在一些误读,但这并不是现代学术的必然结果,"国学"研究当然也必定存在诸多误读;"国学"的气度应该宏阔,不应该只研究"中国的",而应该放眼世界;"国学"热的真正原因是,在经济发展之后我们复兴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愿望,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质是她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而绝不是其偏狭性.最后,我们呼吁,应该理性地思考"国学".  相似文献   

20.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