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英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闭关政策以前(十五世纪一一1757年);闭关政策到鸦片战争以前(1757一一1840);鸦片战争以后。然而,史学界对闭关政策以前的中英关系论述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望有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历史资料重点探讨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认同大众的“自我改造”的社会心理及其表现 ,着重分析知识分子“大众化”努力的时代背景。该文有助于我们对知识分子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20世纪中英关系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中英关系的转变向世人昭示,只要双方竭诚合作、摒弃前嫌、求同存异,通过和平谈判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可以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中英关系已经汇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成为当代改善国家间关系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等系列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已是定论,但这一系列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这些条约的背景是明清时期国家与沿海边缘社会的紧张关系和由此造成的沿海边缘社会发育不良、身份含糊,以及开放广州对外贸易的同时严格限制中外接触。所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中外之间社会经济在通商口岸“自由”交流问题,由此形成中外之间的纽带———沿海边缘社会。中外条约谈判过程中围绕“誊黄公布释放汉奸”和天主教传教自由展开激烈的争执,与我们今天的关注点有很大差异。了解这一史实有助于全面认识鸦片战争前后中外之间和中国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战后历史变动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有人只偏面强调它使禹贡接触了“兰色文明”。却闭口不谈它给中国套上了殖民锁链。殊不知鸦片战争的炮声虽然沉寂了150年,可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知名社会活动家容闳,一生历经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整个历史过程。他以“西学东渐”为职志,为挽救民族危亡和谋求社会进步,积极投身于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应时乘势地紧贴了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进程。借助其自传体回忆录《西学东渐记》,有助于认识容闳现代化思想生成和演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鸦片战争也是中国走出中世纪迈向现代化的起点。那么,殖民地地位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殖民地制度是否有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必要作点历史的考察。无庸讳言,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曾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但是一百多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中国仍是满目疮痍,贫穷落后象恶  相似文献   

8.
<正>四、中原文化的衰落与探索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中原大地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潮共涌,近代中原地区的风云变幻是整个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缩影。近代中国以“五四”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80年和后30年。在这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6月2日到6月9日,我院举办了以“鸦片战争与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系列学术报告会。会上,有十一篇论文宣讲。这些论文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探讨。历史系副教授杨心树在会上作了《中英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的发言。发言通过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那时起,近代中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对此,马克思和美国史学家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他们是如何认识近代中国发生急剧变化的呢?马克思对近代中国急剧变化的认识16—18世纪,世界正进行着翻天覆地的革命,而当世界发生极大变化的时候,大清乾隆皇帝还抱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陈腐观点,这种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后中英两国对香港的政策及其影响邢悦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英关系和香港问题的历史转折点。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收回香港,恢复对整个香港地区的主权只是时间和方式问题。本着马克思主义的求实精神,本文拟对新中国建立前后英国对香港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经历了由传统国家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过程中,不少历史经验值得人们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深入思考,诸如:民族救亡与国家观念转型的双向互动及其影响如何估量? 外来理论学说与固有思想资源如何在相斥相纳中推陈出新? 国家职能应如何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 人的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如何界定? 本文对这些问题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鸦片战争时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学社”为中心的抗英斗争组织,揭示了这种抗英斗争组织的基础结构及其内容,抗英斗争中官民关系及官僚对抗英斗争所持的态度,以及鸦片战争后氏族矛盾上升引起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进而导致广东天地会起义。  相似文献   

14.
嘉庆年间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起义,是清初至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上发生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两次农民起义,成为清朝由盛而衷的起点。本文对这两次起义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认为它们虽然都是由白莲教发动的,有许多的共同性,但由于起义地区和参加者成分的不同,又表观了很大的差异性,将它们作一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白莲教的发展变化及其和农民起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克玉 《南都学坛》2000,20(4):25-26
鸦片战争以后 ,晚清官僚分为开明派和顽固派。就其思维方式而言 ,顽固派完全承袭了鸦片战争前官僚们那种经验思维、机械思维的旧模式 ,一味株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陈腐教条。他们的视野所及不出国门之外 ,对时局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开明派的思维方式较鸦片战争前的官僚们的思维方式有些变动 ,已从历代官僚们那种治乱兴衰经验思维的樊篱中跳出来 ,转变为立足现实 ,放眼世界 ,一切从现实出发的直观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中英建交过程曲折复杂,美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在对华关系上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英关系长期徘徊不前。本文分三个时期,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实质是社会矛盾及其表现与展开过程。问题在哪儿?谁的问题?有多少问题?如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批判论和后现代理论、行动理论、社会建构论等不同理论范式,展现了对社会问题理论研究的多维视角。多维理论视角的分析有助于获得对社会问题基本性质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反者道之动”、“正言若反”是老子提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老子对“道”概念的抽绎、道学体系的建构及其特质的说明皆与这种反向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把握住这一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老子哲学的丰富内涵。同时,从事物的负面、否定面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及其方法对今天仍具极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歧中,最根本的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分歧。比较分析这两种思潮的社会主义观,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两种思潮本身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提高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20.
鸦片战争前,澳门是在中国管辖之下由葡萄牙人经营的一块特殊的地方。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对澳门的治权,但始终拥有对澳门的主权。从20 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为解决澳门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抗争,最终以“一国两制”方式圆满解决了澳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