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有关学生素质研究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今中外,均把素质作为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提炼出来。素质的提高,将会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样,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将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实力与经济的发展起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大学生素质潜力的发挥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难题又是什么呢?1理想追求与就业的矛盾;2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3情欲理念的正常表现与压抑的冲突。(一)理想与就业的矛盾青年大学生理想的实现与否,往往是要依靠职业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空幻的理想,他们都是通过具体的、活生生… 相似文献
3.
黄陵东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4)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主要是文化难题对世界发达国家而言,在某种意义上,“现代化”同时是一种历史时代规定,它们的相对于近代的社会历史(或相对于古代的近代社会历史),也就是“现代化”的社会历史(或近代历史时段的“现代化”社会历史)。但对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并不同时是一种历史时代规定,而是一种追求着的、未来的价值目标规定。不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意味着与自己落后的传统告别,更意味着向世界的先进发达方面靠拢接近。因此,如果说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本国的历史传统与本国… 相似文献
4.
“谁出资谁拥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要想做大,必须给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应有的地位,人力资本应当拥有企业的产权。这一观点.是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其新书《企业前沿问题——现代企业管理方案》中提出的。魏杰教授强调:因为当今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核心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谁再把人力资本视若打工仔,谁必将丧失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香港经济转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提出并探析了当前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三大难题。一是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发展趋势与多元化发展要求的矛盾;二是香港经济的长远战略定位是城市型经济还是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三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香港自由经济体制是否需要改变或调整。文章最后提出了配合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取向和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我市今年乃至整个“十五”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有关方面日前确定:今年五大结构调整将贯穿始终,为我市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变现国有资产来筹集资金 ,解决国企改革的一个主要难题——国企历史负担问题 ,主要涉及非上市公司国有资产出售价格的确定 ,资产的有价证券化及资本市场的完善问题 ;国企改革的另一大难题——产权清晰 ,应该是法律与经济运行过程中双重意义上的清晰。产权清晰的对象及其实现途径都是目前亟待明确及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9.
改革的深入,必然涉及到产权,更深处是生产关系。主人翁是谁,怎样体现?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一些退休者领不到退休金,一些下岗待业者拿不到基本生活费,一些在职者最低工资得不到保障。他们都没有企业所有权和支配权。但他们都是或曾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不能没有他们的位置。作者在调研后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国有企业下步改革的设想,也找到了他们的位置,对于今后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构建及运行机制的理解、实现是有积极启迪意义的。欢迎参加讨论,把我们的智力变成促进我省改革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的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 ,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损害。通过“国营”到“国有”这样简单的文字转换 ,使庞大的全民资产变成了国有资产 ,是国家对劳动者的“剥夺” ,也使得改革后仍保留了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经济基础 ,引发新的矛盾。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是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劳动者应该是改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实现土地收益持续化。土地收益持续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土地经营收益提升,二是土地使用收益连续,三是土地经营主体积极性提高。在现实中,农村经济发展中土地经营的粗放和分散,土地使用污损和侵蚀,土地权益的模糊和侵害三大问题,直接影响土地收益持续化,破解三大土地问题,可以从推进土地经营集约化、土地使用绿色化、土地收益分配合理化着力,以确保土地收益持续化,进而实现新常态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略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原则及其实践中提出的三大难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应遵循公开、平等和不收费的立法原则 ,并从政府信息权利、法律救济和立法模式等方面 ,对正在实施中的有关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国企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结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 ,我们认为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革国企的产权制度是必然选择。产权不清是阻碍国企改革的关键所在国企改革从1978年开始 ,历经20多年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对国企改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仍停留在行政手段上 ,结果造成国家对企业“一放则乱、一收则死”的现象。时至今日 ,国企产权不清这个内部深层次问题已无法再回避了。国企产权不清的具体表现 :其一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 ,国有企业的所… 相似文献
15.
16.
19.
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虽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仍面临内需疲软、通货紧缩等问题,尤其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有企业,仍然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国有企业不活,国民经济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活起来。我国的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历经放权、让利、拨改贷、承包制、股份制,到目前为止,唯有通过资本市场将大部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这条道路存在巨大的空间。一个时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上市已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意图。这是由中国经济体制的复杂性,特别是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相对完备的证券市场环境,充分利用资本… 相似文献
20.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上海的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回眸这段历程,大致可以这样概括;目标明确,逐步探索;抓住中心,配套综合;减小风险,积极稳妥;继续攻坚,巩固成果。 上海是国有企业最最集中的地方。建国以来,上海的工业、建筑、交通、商业等各种类型的国有企业为上海和全国经济的振兴和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产品由国家统购包销,劳动力由国家统一安排,工资奖金由国家统一分配,等等。总而言之,企业缺乏活力,企业成了政府机关的附属物。这种政企职责不分、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排斥市场机制的管理体制,限制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进取性,压抑了干部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上海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一中心环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改革,上海的国有企业由政府机关的附属物逐步改变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