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人格培育与道德教育价值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格,生态精神培育也是生态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对道德教育提出的挑战。道德教育走向成功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全球化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价值应定位于实现和提升人的价值、开发道德智慧、培养道德学习能力和终身道德学习意识、培育生态精神;生态人格培育应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成长于不受现代文明侵袭的美丽的湘西世界,朴素乃至坚定的生态意识亦根于湘西的童年时期,沉淀在沈从文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血脉之中。面对湘西即将承受的现代文明的洗礼和不能承受的日趋严峻的生态情势,沈从文以诚挚的生命情怀和开放的生态意识,正视湘西在现代文明语境中接近极限的"成长"现实,关注湘西生态,尊重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立场。沈从文在30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立足生态哲学的意识,以《边城》而勇敢承担起关注湘西人与自然环境和谐,推动社会最终和谐发展的人文使命,将文学与自然联系在一起,预言式的揭示了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文明的危机、人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3.
叶梅,这位名扬文坛的湖北恩施籍的土家族女作家曾说,她欲通过展现鄂西秀美神奇而又雄浑险峻的自然风光,书写鄂西土家族文化、土家儿女的生存境况、精神品格及其独特的生命意识,来寻找救治现代文明之弊的某些有用的活性资源。笔者则拟通过对叶梅小说的剥析和探究,寻绎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乃至美丽中国提供一些生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暗含着巨大的反文明力量,从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意识立场批判现代文明是意义深远之举。从1949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经历了沉寂期、萌发期、发展期、高潮期等发展阶段。它对现代文明的人类中心主义、欲望化、标准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反生态等核心特质展开了全方位的反思。它以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为关注核心,尤其注意汲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宗教文化、边远地区乃至农村地区民间文化资源,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独到而犀利。从整体上看,在徐刚、于坚、李存葆、韩少功、张炜等作家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接续上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文明批判传统,对于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和敦促国人生态意识的确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理念已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心灵上的生态问题。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劳伦斯是一位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和"人类关怀"意识的作家。因而,本论文试图从其作品《虹》来谈作者在两性关系中追求生命美的终极价值观,进而表达他对其所处时代自然美与理性美的理念感悟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对生态问题的书写已经更为充分,更为繁盛,生态报告文学、生态诗歌、生态散文、生态小说等层出不穷,徐刚、于坚、李存葆、叶广芩等作家的生态文学创作使得中国文学的绿色之维真正复活。他们大都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尊重自然生命的内在价值,对现代文明展开了严厉的批判,呼唤着对人类未来具有根本意义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默而索为什么对母亲的死如此无动于衷?为什么仅仅因为阳光就杀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人生方式已经完全肉欲化、动物化;在他的生活中没有精神和灵魂的位置;他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有限性缺乏应有的意识,也就是说,他完全丧失了作为人所应有的“死亡意识”,完全丧失了对他人生命应有的尊重和关爱,甚至包括对他自己的生命。默而索这种人生方式不是偶然的存在,而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现代文明单一强调人的存在的世俗意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生的历史根源。在默而索的周围,人们都是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并自欺欺人地掩饰这一真相;默而索拒绝掩饰,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这一悲剧深刻地揭示了这种人生方式的普遍性与隐蔽性,同时也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原始意识的统一体,作为原始文明的精神遗产,神话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它引导人们发现自我,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生命的意义;它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它教育我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9.
喜剧的美学品质在于:喜剧与悲剧是异体同源的艺术体裁,它们的精神是人类生命的内省意识,喜剧的"笑"与悲剧的"泪"相反相成,互相融会,喜剧的笑隐含着伟大的悲剧精神。喜剧产生于社会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是人类生命追求平等、自由和爱的精神,放弃这一点,就等于放弃了喜剧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调。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宇宙意识、超越意识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能为现代生态伦理精神的形成、生态化的美学思想平台的建构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生活方式的反思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树立节制、和谐、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念,将生态观念落实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佛教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节俭惜福、慈悲利生的生活观念,以及戒杀护生、素食的生活实践,对于生态生活方式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公共精神是人类自古就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涉及人类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的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生成,公共精神正逐渐成为分析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理论资源和学术范式。文章提出公共精神是人类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公共精神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公共精神是人"类"意识的伦理表征等三个观点,以进一步理析公共精神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生态伦理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是保护当前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右玉精神与生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围绕生态文明与当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生态农业,以及"右玉精神"与生态文化建设等主题开展了深入理论研讨。与会学者认为,"右玉精神"不仅是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而且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森林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森林休闲活动中,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和生命的超越。森林休闲文化是森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森林休闲体验得以诞生的源泉,是森林休闲的基础。森林休闲是现代人对自然乐园的追寻,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森林休闲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是一种森林审美活动,审美境界是森林休闲的终极追求。休闲文化理念的确立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休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为人的全面、充分发展,心理构架的完善,人格精神的现代化乃至社会群体意识的现代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实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村是乡村旅游的重要部分,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美化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然而,有关开发设计理论探索,更多地停留在民居建筑等外部设计、浅层民俗活动上,忽略了对深层精神的研究,未能正确处理民间信仰问题。为填补这些空白,故对民俗文化村开发的整个体系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正逐渐被视为解决人与自然对立关系的精神良药。“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蕴含了与现代生态文明相吻合的自然观。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为典型表征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了诠释和剖析,阐述了“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的现代价值,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正由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在此重大转型之际,曾繁仁先生将当代存在论哲学、生态美学等理论加以整合创新,提出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一新型美学理论观念。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为指导思想,实现了对实践美学的新超越,并发现了人之生态本性,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态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家园意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